人生活在世上,必然要参与社会交往,社交的范围与每个人的职业、性格、爱好、生活方式及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但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些人总交不上朋友,或者是交上朋友后没多久,朋友又离他而去?究其原因,是这类群体在社交中心理状态不佳,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这种心理状态就成了人际交往障碍。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情绪障碍及其调适
(一)易激动愤怒
易激动愤怒是指容易发火、发怒、过分急躁,因一点小事与他人发生矛盾,就表现出粗野蛮横的状态。因个人愿望与意图受阻挠而不能实现就不满生气,当这种不满情绪增加时便会产生愤怒,这本属人之常情。但是,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发展、情感丰富强烈、情绪波动大的青年期,更容易在外界刺激下产生过多甚至过激的愤怒情绪。研究表明,暴躁的人对外界的容纳性相当低,人在愤怒时意识范围会变小,考虑问题偏激,主观化严重,自控能力也随之下降,这就可能对人际关系产生不良影响。一些大学生容易动怒是因为存在一些错误认知,例如,认为发怒可以威慑别人,使人尊重自己;发怒是男子汉气概的表现;发怒可以维护自己的尊严与利益等。此外,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个性修养方面的缺陷以及先天的气质类型也是一些大学生易怒的重要原因。
无节制地发怒或是压制愤怒都不是恰当的方法,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待愤怒,健康而有效的方式是化解和有分寸的表达。化解是把挫折、不如意、不公正看作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每个人一生中要无数次经历和体会的东西,认识到“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平静面对现实。如若一定要表达你的愤怒,就要注意分寸,选择一种具有建设性的表达方式。
(二)恐惧
恐惧是个体在面对情境并企图摆脱而又无能为力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交往恐惧感是指人在社交时出现的一种带有恐惧色彩的情绪体验,比如,见生人害羞、脸红,说话紧张,怯于与人交往,甚至变得有些神经质。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气质型恐惧,这是由于个体先天具有的气质类型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能或是不善于处理人际问题所导致的恐惧情绪。例如,抑郁型气质,这类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常一开始便表现出对交往的抗拒,这是他们的本能反应。二是缺乏必要的实践经历。大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不但是身份的转变,同时也是学习与生活环境的重大转变。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一直处于求学状态,每天交往的环境与对象相对固定,因此当他们进入大学后,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交往环境与对象时,由于未知而产生恐惧。三是自我保护意识过强造成的恐惧。这类大学生的交往恐惧感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即丧失性恐惧感和形象焦虑。他们害怕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情况,如批评或是嘲笑。他们将对自我的保护过于谨慎,以至于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其退缩或回避交往。
克服交往恐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积极行动,主动参与
主动交往至关重要,即明确人际交往是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要督促甚至强迫自己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与人交往的活动中,在活动的实践中培养和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
2.寻找恐惧的原因,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有的人可能因曾经被讥笑过、讽刺过、怒骂过而产生交往恐惧感。这时,要先找出交往恐惧的真正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交往挫折的教育与锻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克服交往恐惧感。
3.了解个性,改善个性
不良的个性常常也是人际交往恐惧感的罪魁祸首,而且它还是交往恐惧感得以存在和蔓延的前提。因此,了解自己个性中的不良倾向,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是克服人际交往恐惧感的根本途径。
(三)羞怯
大学生普遍重视交往,具有一种强烈的交往意识,但在实际交往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却缺乏勇气。无勇气来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害羞,一是胆怯。羞怯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自卑性羞怯
自卑的个体对自己的现状悲观,觉得自己不得志,不如他人,因而害怕与人交往,尤其害怕与有所成就的人进行交往,怕他人瞧不起自己。
2.敏感性羞怯
敏感个性的个体一到人群中觉得不自在,紧张不安,总感到别人在注意自己、挑剔自己、轻视或敌视自己,以致无法安下心来做事,他们常担心自己被别人否定,总把别人看作是自己的法官。
3.挫折性羞怯
挫折性羞怯有三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反射性羞怯,如在大庭广众面前受到过冷遇,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就有种羞怯感;另一种是演化性羞怯,在与陌生人交往中曾碰到过冷遇,而后与所有陌生人打交道时就出现紧张;还有一种是习惯性羞怯,一般是由孩童时代的羞怯经历形成的习惯。
那么,如何克服人际交往中的羞怯心理呢?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第一,丢下包袱,调整认知。许多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存在“包袱”心态,总会放大自己的错误、过失,认为总有一道聚光灯照射在自己身上。针对这部分同学,最好的建议是调整认知,调整对于自我的认知以及对于犯错的认知。每个人都会犯错,可以说是自己的能力不足,但是不能以偏概全地否定自己的全部,认为是自己什么都不行,这就是需要调整的认知。
第二,要增强自信心,不要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管别人怎样评价,你还是你。如果过分关注或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就会在交往中缩手缩脚。
第三,解决害羞的直接有效办法就是积极进行交往。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不进行交往,害羞始终存在而无法克服,必要时要强迫自己或请求他人督促自己进行交往活动。只有通过在各种场合下,与众多熟悉和不熟悉的人对话交谈,才能慢慢地消除羞怯心理。任何一个人在讨论擅长和熟悉的内容时都会比谈论那些完全陌生的内容更有自信,更容易交流。所以,事前训练对于建立自信和防止羞怯心理很是重要。我们经常看到主持人在台上妙语生花,却不知他们在台下的紧张焦虑,而之所以有那样出色和自然的表现,完全是他们事前艰苦训练的结果。所以,只有在不断的交往中总结经验教训,肯定自己的成功之处,才能逐步摆脱害羞心理。
(四)嫉妒
中国《心理学大辞典》中对嫉妒的定义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的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①
嫉妒是人类一种很普遍的情绪,它产生的基础是人类的竞争。伴随着嫉妒心理的一些行为会造成较为消极的影响。这些由嫉妒导致的带有消极色彩的行为,归纳其特点可总结为“极欲排除别人优越地位,破坏别人的优越状态”。这些行为包括疏远孤立、中伤、怨恨、诋毁,而强烈的嫉妒行为还包括报复。落井下石是嫉妒者最善用的伎俩,喜欢幸灾乐祸,看到别人遭遇挫折,便手舞足蹈、乐不可支,嘲讽和挖苦代替了应有的同情与安慰。
嫉妒行为的出现对人际关系有很坏的影响,谁也不愿意与一个嫉妒心很强的人相处。它对人际关系的破坏作用表现在:一方面,身受其害的被嫉妒者在经历了惨痛的教训后,会远离落井下石的嫉妒者,而旁观者如果能明察嫉妒者的卑劣行径,也会对这个嫉妒者产生戒心,甚至离他而去;另一方面,嫉妒者在幸灾乐祸、落井下石之后,自己并没有真正快乐。如何克服嫉妒心理呢?
首先,要克服认识上的偏差。在嫉妒者看来,别人的成功是对自己的威胁,是对自己利益的侵占。诚然,一个单位或组织里的利益或荣誉是有限的,别人得到意味着自己失去,但是,别人的成功并不等于自己的失败。举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在一个班级里面,别人考出好成绩,意味着自己的名次就要靠后。这样就有很多人嫉妒那个考第一名的人,认为是他(她)直接导致了自己不能考第一,感慨“既生瑜,何生亮”。但是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没有那个考第一的人,自已的成绩是否就比现在要好呢?不是的,如果没有那些成绩好的同学与自己竞争,自己的成绩可能更差。所以别人的成功并不等于自己的失败,而只是使自己显得不那么突出罢了。这样的结果对自己并不是一点好处没有,如果这是一个大学的班级,班里很多学生的成绩都很出色,会提高自己所学专业在同类院校中的竞争力,其结果是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这样看来,别人的成功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要多于给自己带来的坏处,而嫉妒者之所以还痛苦,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转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
其次,嫉妒心理出现以后要进行调适。在嫉妒心理出现的时候要把不服气的心理引导到积极的方面,力求赶上或超过对方。有些时候,由于人天生能力的限制,经过努力仍然超不过对方,这时可以将精力转而投入其他的领域中,扬长避短,在自己的优势领域胜过对方,以获得总的平衡。嫉妒心理,只要不影响自己和他人的正常生活,就不是重要问题,当嫉妒心理出现的时候,以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它,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在充实的生活中,你会发现对所嫉妒的对象的关注在逐渐减小。
最后,被嫉妒的对象也有工作要做。在一般人看来,被别人嫉妒是一件比较高兴的事,因为它证明了自己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别人,引起了别人的关注。而如果放任这种得意之情发展,甚至溢于言表,不知不觉中就影响了自己的人际关系。到头来,被嫉妒者可能觉得自己还很无辜:“我做错了什么了?他们这样对我。”人际关系就是这么微妙,它不像一场公平竞争的考试,有一个统一的评分标准。只关注自己的努力,在人际关系上很难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面对自己的成绩,要学会泰然处之。面对自己的手下败将,要学会尊重和恰当地帮助。千万不要为别人的嫉妒而沾沾自喜,目空一切,到头来,自己会成为“无辜”的受害者。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个性问题及其调适
(一)偏执
性格中有偏执倾向的人似乎特别热衷于争论,这类人很固执,爱钻牛角尖,对问题看法偏激且不易改变。他们往往容易动怒,对于不符合个人信条的事物表现出激烈的对立情绪与对立行为。他们常常会从他人的言行中“捕捉”到一些“不正确”的东西加以反驳。他们缺乏幽默感,也难以接受他人的玩笑。总之,偏执的人具有苛刻、多疑、固执、易激惹的特征。这些特征在人际交往中是巨大的障碍,这类人的人际关系往往很差。
首先,偏执者主要表现为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人的一种个性特征,自我中心者为人处世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考虑别人的兴趣或利益,完全从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经验去看问题。自我中心特征很强的个体都具有特殊的成长历史,换句话说,自我中心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是后天养成的。例如,一些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万般宠爱于一身”,这样,孩子就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不自觉地养成自我中心的人格特征。在成长的过程中,自我中心者习惯了接受别人的关心,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如果得不到关心他就会感觉心理不平衡,更别说去关心别人了。
其次,偏执者往往总是固执已见。偏执者完全从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去认识和解决问题,似乎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就是他人的认识和态度。由于很少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他们很少对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产生怀疑,不轻易改变自己的态度,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同时这类群体保持着很强的自尊心,因为高自尊让他们更加坚持自己的主见,难以动摇。自尊是社会评价与个人需要的关系的反映,是个体评价自己的程度及对自己的价值感、重要感的体验。偏执者对自己的能力等各方面的评价都很高,所以受不了其他人对其能力的怀疑,对其地位的不重视,用固执已见的方式捍卫自己的尊严。
在一个自由、开放、公平的社会中,很少有人能成为他人的中心,如果有,那也只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一个时间段。大学生要学会与他人以一种平等的地位发展人际关系,偏执是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障碍。这种障碍的消除必须在亲身的交往实践中去改善,在与他人的碰撞中,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只有用真诚的态度,偏执才能慢慢得到改善。因此,克服偏执人格,首先,要学会接纳宽容异已。对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和事,要学着去理解。其次,要主动与他人交流看法。可以争论,但目的应放在解决问题上,而不要总想着以击败对方为快。再次,要学会制怒。不顾后果的激怒往往葬送掉友谊、爱情。最后,要培养幽默感,学会轻松地看待人生,参与生活。
(二)怯懦
怯懦者在生活中常常以“老好人”的形象出现。怯懦者害怕面对冲突,害怕别人不高兴,害怕伤害别人,害怕丢面子……总之由于“怕”,他们变得习惯于委曲求全,习惯于通过忍气吞声来求得相安无事。但实际这种个性往往给个人人际交往带来诸多不利。首先,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过多的退让会强化他人不适宜的行为与态度,教会别人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其次,怯懦者做出过多退让后,常常会产生一种自我挫败感,使自信心下降,并对人际交往对象产生怨恨情绪。从长远看不利于人际关系的顺利发展。
克服怯懦个性,首先要从观念上强化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权利与尊严。交往中需要做出适时的、有分寸的忍让和妥协,但这要有一个限度,否则会物极必反。在交往中尤其是在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平等、尊重是首要的原则与条件。当这种原则受到侵害时,每个人都应该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这样才能赢得真正的友谊与人格的尊严。其次,行动上改变自己的风格。将那些经常出现的,别人有所失礼的情况列出来,然后想出相应的对策。当同样情况再次出现时就加以应用,并逐步完善这些对策。
(三)自卑
自我中心者对自己的能力和特征往往作过高的评价,而自卑者的典型特点是对自己的能力和特征作过低的评价。自卑不是因为某人在某方面的能力确实不是很强而产生的,而是因为自卑者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或者自己某一方面比较差,就产生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人的想法。自卑者看不起自己,缺乏自信,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理如不克服,会磨损人的独特个性,影响与人的交往活动。
自卑的对立面是自傲,它表现为高傲自大,盛气凌人,总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喜欢拿出自己的长处炫耀,总以为自己什么都好,这种人常对他人的意见不屑一顾,嗤之以鼻。自卑和自傲是两种非常极端的态度,它们互不相容,就像跷跷板的两端。而跷跷板的中间支点是自信,自信的人既不自卑,也不自傲,是一种宠辱不惊、不卑不充的人生境界和心理状态。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想获得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做一个自信的人,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不歧视他人或疏远他人,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就定会得到许多朋友。
(四)鲁莽
如果说性格怯懦的人在交往中是表现不足的话,那么鲁莽的人就是表现过度。
他们的言行举止具有冲动性,而不是理智上深思熟虑的结果。因此,往往在恰当性与分寸感上把握得不好,容易伤及别人而招致不满,有时还会造成严重后果。
鲁莽的人应把“三思而后行”铭记在心。可以用延迟法克服冲动的习惯,即给自己规定,每当要说话或做事时,先延迟10秒到1分钟。还可用冷处理法,即放慢动作,把将要实施的激烈行为先压下,待心情平静下来后再做决定。
(五)猜疑
在人际交往中,最被人欣赏的品质是诚实,而最被人厌恶的品质是虚伪。猜疑心理也是一个围绕诚实与虚伪展开的话题。猜疑是指无根据地怀疑别人的正常活动,对别人的言语和动作过于敏感、多疑,认为天下所有人都不可靠,别人的举手投足仿佛都有某种针对性或含沙射影之意,从而顾虑重重,甚至担忧之心溢于言表。在人际关系中受过严重挫折的人最容易产生这种心理。一般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尤其是与陌生人的初次交往,常常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戒备心理。但是,如果总是顾虑重重、忧心忡忡、对别人不信任,不仅不可能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挫伤别人的感情。爱猜疑的人在社交中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目光审视对方,无端猜疑,捕风捉影,说三道四。例如,有些人托朋友办事,却又向其他人打听朋友办事时说了些什么,这样做很容易影响朋友之间的关系。克服猜疑的基本方法有三种,分别是自我控制法、收集证据法以及直接面谈法。
1.自我控制法
当感觉到自己对别人开始猜疑的时候,理智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先不要做出过激的行为,以免落得不可收拾的下场。当头脑冷静下来之后,事情往往都会有转机出现。
2.收集证据法
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果得不到确实的证据,先不要盲目怀疑,更不宜诉诸行动。所以要对自己的猜疑有一种审慎的态度,要督促自己寻找证据,努力弄清事实的真相。
3.直接面谈法
直接面谈法是消除猜疑最有效的方法。如果有可能,可以以诚恳的态度,与当事人将事实探讨清楚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以此来消除彼此间的误会或证实猜疑,这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六)孤僻
孤僻通俗地说,就是不随和、不合群、不能同大多数人打成一片。形成孤僻性格的原因通常有以下三点。其一,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不愿与别人为伍。认为别人的言行都是庸俗浅薄、低级趣味的,为自己所不耻,不值得接近。似乎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愚我独智,因而常常独来独往。其二,过分谦卑,不敢与人交往,认为自己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从而人为地把自己孤立起来。其三,有不良的言行习惯或嗜好,如说话时动作粗鲁、语言肮脏等,使别人无法接纳,从而影响了人际交往。《沟通人生——心理交往学》中把孤僻分为怪癖型、清高型、性格型三种类型。
1.怪瓣型
怪癖型孤僻者,即那些有特殊习惯的人,由于这些常人不能接受的习惯,使得人们在与其交往的时候发生摩擦,破坏了双方的人际关系。例如,有的人爱好清洁,自己的东西都弄得一尘不染。不仅如此,还不能接受别人碰他的东西,认为别人不卫生,碰了东西后就不干净了。这种情况,虽然还算不上心理学上的洁癖,但它给个人人际关系上带来的影响丝毫不减。
2.清高型
清高型孤僻者,相比自我中心者有过之而无不及。自我中心者是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和特征,而清高型的人不但对自己的特征和能力评价很高,还同时对别人的特征和能力评价很低,在他们看来,身边的大多数人都是不值得交往的。自命清高,孤芳自赏是对这类人最好的形容。
3.性格型
性格型孤僻者,这也是关注的重点。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婴儿在5个月的时候开始能分辨出照顾者和陌生人,亲子间的依恋开始有了明显的表现。大多数的婴儿同父母在一起时会表现得比较愉快,勇于探求外界的新鲜刺激;当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则表现出不安、恐惧。这样的依恋类型属于安全型的依恋,这样的婴儿的比例占到将近60%。另外,还有矛盾型依恋、回避型依恋两种类型。爱因斯沃斯根据婴儿对母亲依恋的三种类型设置了三种成人交往状态,要求人们回答哪种情况与自己的情况最接近:
(1)我很容易与人接近,信赖他们或让他们信赖我是件开心的事,我不怎么担心被抛弃,也不害怕别人离我太近;
(2)与他人接近让我不安,我很难完全相信、依靠他们,有人对我太亲近时我会很紧张,甚至当伴侣想让我更亲近一点我也有些不自在;
(3)我想让人亲近我,可别人不情愿,我常担心我的同伴不是真的喜爱我或者想离我而去。
第一种情况描述的是小时候是安全依恋类型的成人,第二种是回避型依恋的成
人,第三种是矛盾型依恋成人。爱因斯沃斯将这个测验题登在报纸《落基山新闻》上,有1000多个读者给他寄回了答案。结果发现,答题者中56%属于安全型,25%属于回避型,19%属于矛盾型。研究人员就这三个问题调查了大学生,也发现了同样的百分比,而这与婴儿依恋类型的比例是相近的。这些数据显示,成人的依恋类型形成于童年。而童年的依恋类型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先天的气质类型。在一定程度上说,与他人的交往模式是受先天因素影响的。有些人生来性格内向,内心体验比较丰富,喜欢独处的寂静,把心事都埋在心底而不愿让别人知道;有些人却生来外向,比较关注外界的新鲜事物,不能忍受孤独,天生就喜欢社会交往。总体来说,这两种性格各有利弊,但当把问题限制在人际交往领域时,前者显然不如后者更容易发展人际关系。尤其是当面临重大心理压力或遭受人际交往中的挫折之后,前者很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有些孤僻者,不主动与人交往而妄加判断,认为自己找不到知己就感叹人际关系的复杂,受了一次打击就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离群索居是他们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以上的分析中提到了,孤僻心理分为三种类型。考虑如何克服孤僻心理的时候,也要因人而异。那些清高型孤僻者,最主要是要改变对自己的认知,重新认识自己。人际交往的基础是互惠,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一个人总是保持清高,不给予他人应有的尊重、不对他人表示兴趣,人际交往就无从开始。对于怪癖型和性格型的孤僻者,究其原因是由于先天遗传的影响或是患有某种心理疾病(如社交恐惧症)所致,有的甚至带有病理性质,这样的人需要的是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加以帮助。同时,经常参加社交活动增加与他人交往的频次会对这些心理疾病的治愈起到促进作用。
(七)戒备
大学生心理闭锁性与强烈交往愿望的矛盾普遍存在。交往戒备心理是指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由于某些消极心理因素的影响,形成的不切实际的固执的心理偏见,是人们在认识特定对象时的一种心理状态。由于这种偏见的存在,一些大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会歪曲从交往对象处得到的信息,从而影响他们之间的正常交往。交往戒备心理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1.封闭
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欲望等掩饰起来,不愿对朋友敞开心扉,不以诚相待。有的人甚至严重到对任何人都不信任,对任何人都谨小慎微,怀有很深的戒备心,从而阻碍了其与人之间心与心的交流。
2.敌意
敌意是一种比较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它已经不是一般程度上的猜忌心理了。怀有这种心理的人常常讨厌他人、仇视他人,认为别人总在寻找机会暗算自己、陷害自己。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尔虞我诈,从而逃避与人交往。
交往戒备心理的消除,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首先,彼此多交流、多沟通信息,克服人际知觉偏见。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难以全面地看问题,常常因各种偏见的影响而歪曲人际知觉,形成交往戒备心理。因此,大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彼此多交往,积极沟通思想,增进相互了解,澄清事实,是克服认知偏见,消除交往戒备心理的有效方法。
其次,积极、全面、正确地认识人际关系。对人际关系有一种积极、全面、善意的认识是进行良好人际交往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尔虞我诈或虚伪、冷漠、不可信任等,那么这种偏见就会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因此,大学生要努力加强理论和文化修养,增强集体观念,学会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正确看待人际关系,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见。
再次,学会适当的自我暴露,消除自我封闭心理。人们常常喜欢与自己比较了解的人交往,扩大彼此心理的公开区域是同别人交往的第一个步骤。因此,学会自我暴露,坦诚地向交往对象透露自己的一些秘密,对于促进良好的人际交往大有好处。然而,也不是暴露得越多越好,如果把自己的一切暴露无遗,反而会让对方无所适从,从而阻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阅读】
“示弱效应”
有这样一个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四位被试分成两组先后进行演讲,其中一组的两位被试才能出众,而另外一组的两位被试则才能平庸。演讲时,两组人员中各有一位无意间碰倒了桌上的咖啡。实验结果表明:才能出众组打翻杯子的演讲者得分位列第一,他的演讲被公认为最具吸引力的,同组的另一人
则位列第二;而才能平庸组打翻杯子的演讲者,他的演讲则被认为最缺乏吸引力。由此可见,如果你是一个能力出众的人,适当地“示弱”或露出些“瑕疵”,反而会赢得更多的掌声。优秀却偶尔犯些小错误的人会给人以更加亲切真实的感觉,会因拉近了心理距离而深受人们的青睐。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现实生活中个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即充分发挥了自身潜能。在对各行业从业人员的调查研究中,马斯洛总结出了自我实现者应具备的特点,其中第一条就是“能够接受并正视自己的缺陷”。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做到完美无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弱势,我们可以自信的展现出优势面,同时,对于自身的弱势点,我们也应当认识并接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过多或过于急切地展示自身优势,会给他人一种压迫感,这种无形的压力会对友好关系的建立形成阻碍,因此,适当的展现出一些“小缺陷”,可以有效缓和关系双方的心理压力,促进关系的发展。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一个人犯的错误越多,暴露的缺点越多,就越能增加魅力。“示弱效应”有自己的产生条件:首先,示弱者在交往过程中具有吸引力,即交往双方均具有交往意图。就如上述实验中,能力较强的被试在演讲过程中具备一定的人际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是交往双方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条件。其次,人偶尔犯一些小错误,则无伤大雅,一旦存在突破底线的缺点,犯了原则性的错误,反而会更惹人生厌。
完美本就是一种缺陷,而缺陷才是完美的最佳出口。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小缺点,正如《断臂的维纳斯》因为断臂才更加富有魅力。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想让其他人更喜欢自己,就不要把自己伪装成完美无缺的样子。我们在努力拼搏、争当强者的同时,也应适当暴露一下无伤大雅的小缺点,降低身边人的心理压力,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如此,他人才会更愿意与你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