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当代一些哲学家们所传的“道”或“天人合一”(借用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说)思想类乎中国道家式的“道”或“天人合一”(关于两者的区别,这里不打算论述)。道家的“天”和“道”是没有道德意义的,这和儒家的“天”和“道”具有道德意义特别是封建道德意义很不相同。道家讲在天人合一境界中达到超脱,他们乃是既要超脱功利,又要超脱仁义。道家的情况似乎证明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一定导致知行合一,并不一定导致哲学家及其哲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似乎只有在儒家那里才有这种由前者导致后者的关系。这种理解实际上只是表面的。儒家的“天”主要是有道德意义的义理之天,它所讲的知行问题主要是道德问题,故由天人合一导致知行合一,非常明显,易于说明;道家否定“天”和“道”的道德含义,其哲学似乎是脱离实际行动和实际生活的,但仔细考察一下道家就知道,他们讲超功利、超仁义,却并不脱离实际行动和实际生活,他们并不是不关心社会政治生活的学究。超功利、超仁义也是一种实际行动和实际生活。道家也重“为道”,只是不为儒家之道,至于道家轻“为学”,则比儒家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道家也不像西方传统的哲学家那样“推理、论证,但是并不传道”,而是既传道,也身体力行其道。道家和儒家都属中国传统,道家哲人和儒家哲人一样都关心社会,关心政治,都把哲学与社会思想、政治思想紧密结合起来,都有自己的政治思想和社会理想,只不过道家的哲学和政治理想、社会理想是企图超功利、超仁义的,当然,道家不像儒家那样大都是政治家。《老子》:“法令滋彰,盗贼多有。”[1]“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2]这些,既是《老子》的哲学,又是其社会政治思想,可称作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哲学。《老子》还说:“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3]这是《老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可见《老子》有明确的社会政治思想,而且与其哲学结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只不过它是一种反传统的社会政治思想。庄子的逍遥游和齐物论的思想既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讲绝对平等自由,讲超功利、超仁义的社会政治思想。庄子妻死,鼓盆而歌,乃是庄子身体力行其哲学的一种表现。
老庄虽不谈知行关系,但实际上都主张不但要知“道”,而且要行“道”。庄子说:“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4]“真知”当然不是像西方哲学传统那样指认识自然,而是指悟“道”,也就是以道观物,达到天人合一,以见物无不齐,物我不分。但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修养,修养就是行。儒家的修养是道德修养,即“去私”,这是儒家的“行”;道家的修养是“去知”、“忘我”,这是道家的“行”。儒家要求通过“行”达到人与道德意义的义理之天合一,道家要求通过“行”达到人与无道德意义之道合一。庄子讲“体道”,也许就是指身体力行其道。
[1] 《老子》第57章。
[2] 同上。
[3] 《老子》第80章。
[4] 《庄子·大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