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ethics)一词源于古希腊文ethikos,有风俗习惯、性格等含义。19世纪末严复借用日本的译法,将此词译为伦理学。亚里士多德首创ethikos一词,写了最早的伦理学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相传是亚氏之子尼各马可根据亚氏讲稿和谈话整理而成。一般认为西方伦理学自此就从哲学中分化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有以“至善”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学说。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品性的科学。在希腊化时期,出现了伊壁鸠鲁派的幸福主义和斯多葛派的禁欲主义两种伦理学说。在中世纪,宗教神学认为道德起源于神的启示,恶源于“原罪”,推行禁欲主义。在近代,思想家们大多把现实利益作为道德的基础,反对禁欲主义,出现了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的伦理思想,还有康德的自律伦理学,黑格尔的整体利益观,费尔巴哈的幸福论等伦理理论。现代西方伦理学说名目繁多,观点多变,大体上有:(1)主要流行于英美的、受实证科学影响的分析伦理学派如直觉主义伦理学、语言分析伦理学;(2)主要流行于欧洲大陆的、受人文科学影响的“形而上学”的流派,如存在主义伦理学;(3)沿袭基督教神学的伦理思想,如新托马斯主义、新正统派伦理学。西方伦理学的主要论题是:(1)什么是善和至善?这方面的研究又被称为道德价值论;(2)什么是正当的行为?什么是符合道德的品性?什么是义务?人应当履行什么义务?
在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伦理思想体系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居于统治地位。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和哲学、政治思想结合在一起,宋明以后,理学家们更力图把哲学变成伦理学。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主要论题是:(1)关于道德的根源和本质、人性的善恶、道德评价的标准等问题;(2)道德的最高原则如义利之争、理欲之辨;(3)道德修养、人生意义等问题。
和上篇的思路一样,本篇也没有标题为伦理学,也不打算概论伦理学本身。本篇的目的仍是从伦理观的角度对第一篇中提出的哲学基本思想和基本观点做进一步的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