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审美意识的惊异起于超越主—客二分(1 / 1)

哲学导论 张世英 824 字 1个月前

1.“人天生都是诗人”源于从不分主客到区分主客之“中间状态”的惊异

关于审美意识或诗意的产生,我们平常有一句广泛意义的说法:“人天生都是诗人。”这当然不是说,人从母胎里呱呱落地之时起就是诗人。婴儿在尚无自我意识、尚不能区分主客、尚不能意识到外物时,不可能是诗人。只有在从混沌未分状态到能区分主客的过渡时刻才有惊异、惊醒之感而开始了诗兴。这也就是说,在此时刻之前不可能有诗兴;在此过渡时刻之后,就其处于明白地区分主客的状态这一方面来说,也没有诗兴。黑格尔把这种主客明白二分的态度称为“对于对象性世界的散文式的看法”,“但此种二分总是出现在较晚的阶段,而对真实的东西的始初认识则处于沉浸在自然中的完全无精神性和彻底摆脱自然束缚的精神性之间的中间状态。……总之,正是这种中间状态成为与散文式的理解力相对立的诗和艺术的立场”[1]。任何一个人的意识发展过程都必须经历这样一个作为“诗和艺术的立场”的“中间状态”的阶段;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人天生都是诗人”,或者说,每个人都有诗兴。

2.真正的诗人境界或审美意识在于超越主客关系而激起的惊异

但人是否在意识发展到完全明白的主客二分或者说“散文式的看法”之后,就不可能再兴发诗兴呢?不是的。事实上,真正的诗人(不是广泛意义下“人天生都是诗人”的诗人)都是有清楚的自我意识、有自觉、有知识、能明白区分主客的人。但一般人在对世界能够采取明白的主客二分的“散文式的看法”阶段里,往往不再前进而停滞在这个阶段;而真正的诗人则通过教养、修养和陶冶,能超越主客二分的阶段,超越知识,达到高一级的主客浑一,对事物采取“诗意的看法”,就像老子所说的超欲望、超知识的高一级的愚人状态,或“复归于婴儿”的状态,亦即真正的诗人境界。所谓诗人不失其赤子之心,就是这个意思。当然,真正的诗人只能是少数“优选者”,不可能要求人人做到。

海德格尔强调:“人诗意地栖居着。”我想这句话不仅仅是指“人天生都是诗人”,而且也指人皆可以经过教养、修养和陶冶而成为真正的诗人或成为真正有诗意的人。

人不仅在从无自我意识到能区分主客这一“中间状态”中能激起惊异,兴发诗兴,而且在从主客二分到超主客二分、从有知识到超越知识的时刻,同样也会激起惊异,兴发诗兴。两个阶段的诗兴皆因惊异而引起。如果说前一阶段的惊异能使人自然地见到一个新的视域或新的世界,则后一种惊异可以说是能使人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当然,从广义上说,前一种惊异也可说是创造)。中国美学史上所说的“感兴”,其实就是指诗人的惊异之感。“感者,动人心也。”[2]“兴者,有感之辞也。”[3]心有所感而抒发于外,就成为艺术,其中也包括诗。儿童即使不经父母教导,也可以在听到音乐时手舞足蹈,这就是一种“感兴”,属于上述前一种惊异;真正的诗人“感时迈以兴思,情怆怆以含伤”[4],这种“感兴”属于上述后一种惊异。这后一种惊异是一种创造性的发现,诗人在这里超越了平常以“散文式的态度”所看待的事物,而在其中发现了一个新世界,好像是第一次见到一样,这就是创造。清叶燮说:“凡物之美者,盈天地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5]事物还是原来的事物,但诗人因“感兴”——“惊异”而“见”到其中的“美”,这是诗人之“神明之慧”所创造发现的新奇之处。新奇乃是惊异的结果和产物。

啊!惊异!

有多少美妙的造物在这里!

人类多么美丽!啊!鲜艳的新世界

有这样的人们住在这里!

The Tempest V,i,181-184;译自J.Sallis,Double Truth,193页。

惊异终结之日,也就是新奇结束之时。

[1] Hegel·Werke,第13卷,410页,1970,参见朱光潜译黑格尔《美学》第2卷,24~2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 许慎:《说文解字》。

[3] 挚虞:《文章流别论》。

[4] 夏侯湛:《秋可哀》。

[5] 《集唐诗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