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信息时代,就业不仅是实力的竞争,也是信息的竞争。充分掌握和有效利用就业信息是毕业生成功择业的基础和必备条件。就业信息对于每一位谋求工作的毕业生来说至关重要。择业决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与择业有关的信息搜集、处理和转换的过程。在择业过程中,无论是职业目标的确定、求职计划的设计,还是决策方案的选择,就业信息的搜集和处理都是一项重要的基础。
一、就业信息的含义
就业信息是指求职者利用各种渠道获悉在一定的时空和条件限制下招聘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以及与此相关的情况,是经求职者理解、加工处理后用以作为择业参考的消息、知识、资料与情报。就业信息可分为宏观信息和微观信息两类。
宏观信息是指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方针政策规定,国家对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与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信息,社会各部门、企业需求情况及未来产业、职业发展趋势所要求的信息。掌握这些信息,就可宏观地把握就业方向。同学们在校期间,要关心国家政策的重大改革,对确立宏观的择业方向有着重大的意义。
微观信息是指某些具体的就业信息。如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发展前景、需求专业、条件、工资待遇等。完整的用人信息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关于职业的信息,如岗位的名称,岗位数量,工作内容、性质与特点,待遇与福利,工作地点与环境,发展前景等;应聘条件的信息,如对从业者的知识、能力、年龄、性别、身高、体能等条件的要求;程序方面的信息,如联系方式、考核内容、面试与录用程序等。
就业信息作为求职的重要依据,是求职者就业择业的基础和起点,将关系到求职择业能否顺利实现。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求职过程中,获取的信息越及时、越全面、质量越高,视野就越开阔,求职的主动性、把握性就越强。因此,毕业生在求职伊始,首要环节就是关注就业信息,并逐步培养就业信息搜集、整理、加工、储存以及运用的能力,为成功求职做好充分准备。
二、就业信息的获取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
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服务机构,与上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以及有关用人单位有着直接的联系,国家、地方的有关就业政策、各地举办“双选”活动的信息、有关用人单位简介材料及需求信息等,学校的主管部门一般都能及时掌握,这些信息具有准确、可靠、多样、具体的特点,是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最直接、最有效、最主要的途径。
(二)政府主管部门与就业指导机构
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是政府主管部门与就业指导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主要职责是制定辖区内的毕业生就业政策,向毕业生公开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咨询与服务。政府主管部门与就业指导机构发布的信息,来源真实可靠,是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渠道。
(三)毕业生“双向选择、供需见面”会
为了深入贯彻国家有关政策,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搭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交流的平台,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选人择业环境,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各地人事主管部门都要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毕业生“双向选择、供需见面”会。这类活动有的是由一个学校或多校联合举办的,有的是一省或几省联办的,也有的是地市县单独举办,组织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直接见面,不仅可以直接获取就业信息,还可以当场签订就业协议。
(四)就业信息网站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广泛应用,就业信息网站,已成为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一条主要渠道。这些网站能够及时地发布大量可供毕业生选择的就业需求信息,同时毕业生还可以通过这些网站发布个人简历和求职信息。如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中国教育在线就业频道、就业通、公务员考试网等。
(五)人才交流中心
各地人才交流中心和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会通过各种渠道,发布劳动力和人才招聘信息,并以招聘会的形式组织招聘活动。毕业生应有选择性地参加这类招聘活动,广泛记录和收集与自己择业目标相关、条件相当的用人单位招聘信息。
(六)各大众媒体
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大众媒体是搜集就业信息的传统渠道,一般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发布招聘信息,具有便捷、传播范围广、速度快、信息量大、选择机会多等特点,毕业生通过这些媒介,容易及时掌握大量就业信息。
(七)其他渠道
1.实习、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可在学校安排的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期间积极利用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平台,详细了解实习单位的工作情况、用人需求、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信息。
2.社会关系。利用各种社会关系获取就业信息是一条非常有效的渠道。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身边的家庭成员、亲友、师长、校友等社会关系,建立一个广泛的就业信息关系网络。
总之,就业信息来源广泛,每条信息渠道各有特点,毕业生要熟悉掌握,灵活运用,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要注意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求职者,应当尽量选择适合自己的收集求职信息的渠道,降低求职成本。
三、就业信息的研判
就业信息的研判就是对搜集到的就业信息进行加工、分析、综合、归类、过滤,从中筛选出适合自身需求的有用信息,是把握和利用就业信息的核心,是对搜集到的原始信息在数量上加以浓缩,在质量上加以提高,在形式上加以变化,使之真正有利于自己、符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和需求,亦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过程。
(一)基本原则
研判就业信息应坚持“掌握重点、适合自我、有利发展”的原则,使之更具准确性、全面性和有效性:一是掌握重点。将收集到的所有就业信息进行比较、初步筛选之后,把重点信息选出,标明并注意留存,一般信息则仅做参考。二是适合自己。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毕业生应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三是注意信息的时效性。搜集到就业信息后,应适时使用,以免过期。四是确定信息搜集范围时不能局限于“热门”单位和周边较近的地区,应结合自身的情况及就业需求,适度拓展就业的区域、范围与行业,为自己提供更多、更为广泛的选择。
(二)基本方法
1.全方位搜集法。把与自己专业有关联的就业信息统统搜集起来,再按一定的标准进行整理和筛选,以备使用。这种方法获取的就业信息广泛,选择的余地大,但较浪费时间和精力。
2.定方向搜集法。根据自己选定的职业方向和求职的行业范围来搜集相关的信息。这种方法以个人的专业方向、能力倾向和兴趣特长为依据,便于找到更适合自己特点、更能发挥作用的职业和单位。需要注意的是,当选定的职业方向和求职范围过于狭窄时,有可能缩小选择的余地,特别是所选定的职业范围是竞争激烈的“热门”工作时,很可能给下一步的择业带来较大困难。
3.定区域搜集法。根据个人对某一个或某几个地区的偏好来搜集信息,而对职业方向和行业范围较少关注和选择,这是一种重地区、轻专业方向的信息收集法,按这种方法收集信息和选择职业,也可能由于所面向地区的狭小和“地区过热”(即有较多择业者涌向该地区)而造成择业困难。
(三)基本程序
一般来说,毕业生通过以上各种渠道所搜集到的就业信息都比较杂乱,有相当一部分信息是没有用的,毕业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以筛选处理,使获得的信息具有准确性、全面性和有效性,使之更好地为自己的求职服务。把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来的信息按地区、按性质进行分类,再按自己的择业标准进行等级分类,把那些自己感兴趣的单位列为第一等级,作为求职择业的重要选择方向。一般有三个步骤:
1.真伪辨析。利用各种渠道获悉大量的就业信息后,不要急于联系发简历或打电话,由于就业信息的来源、信息的传播渠道比较复杂、形式多样,搜集到的就业信息有一定的模糊度、多余度、滞后度,有的甚至是虚假信息或骗人的广告。毕业生首先要判断这些信息的真伪,避免走弯路,对难以把握的就业信息进行认真分析,通过网络搜索或追电查询甚至现场调查等办法来确认它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比如当发现用人信息可疑时,可利用百度搜索引擎输入用人单位名称或地址,通常会有不少提示,以此来甄别真伪。
2.筛选。在真伪辨析、删掉无效、内容残缺不全的信息的基础上,毕业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专业和特长等设置一套标准,对信息进行进一步筛选,把力量真正用在刀刃上,记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首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己进行分析:我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具备哪些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我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我的性格特征适合从事哪些职业;这份职业是否可以挖掘和提升我的能力;什么是别人做不到而我做得到的。其次,按照以下规则比较排列出质量较高、较完整的就业信息:一是用人单位的名称,如所属的行业、业务范围、所在地区、企业级别、所有制形式等。二是用人单位的主管部门及其发展趋势,随着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主管部门不同,劳动人事管理办法可能存在区别,工资、福利、医疗、养老、住房等待遇也有区别。三是用人单位所属行业及其发展趋势,毕业生供职于不同行业,职业生涯发展也各不相同。四是意向的职业岗位在用人单位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保险公司的业务员、精算师、会计、保安、司机等多种岗位,都有特定的地位和作用。五是用人单位及意向岗位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如工作环境主要包括工作时间(有无夜班等)、户外还是户内、编制还是合同、流动还是固定,以及工作场所的温度、湿度、噪声等。福利待遇包括工资、奖金、五险一金、有无入职培训、进修机会和晋升可能等。六是用人单位的地理位置和发展前景。地理位置不仅与求职者就业后每天上下班的距离有关,往往还关系到一个单位的发展前景,交通不便、位置偏僻,是发展的不利因素。发展前景主要考察用人单位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科技含量、人才构成等因素。七是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具体要求,如学历、专业、性别、身高、相貌、体力、户口,以及职业资格、技术等级方面的要求,有些用人单位还对心理素质、能否经常出差等方面有特殊要求。八是招聘数量和报名办法。用人单位本次招聘哪些岗位的从业者,每个岗位招聘的数量,报名的时间、地点、方式、应准备哪些证书(如身份证、户口本、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和材料(如简历和有关证明等)。
3.加工分类与编制储存
加工分类与编制储存是就业信息整理的最后阶段,其意义在于理清事实,便于记忆,便于实践。如果没有有效的分类方法,大量的就业信息就会陷入杂乱无章的境地。毕业生应根据本人实际情况与择业理想有针对性地分类整理,然后记录并保存下来,以便于查询。
(l)就业政策信息整理。就业政策信息整理可以分成国家就业政策信息与地方政府就业政策信息两类。国家就业政策信息较为稳定,对其主要内容要了解掌握,并注意最新的动态。地方政府就业政策各不相同,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沿海地区或者西部地区所实施的就业政策通常也是因地制宜。因此,求职者一旦确定求职地域后,应关注当地的人事政策,如就业优惠政策、晋升待遇、户口迁移、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公积金、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准入条件等相关内容。
(2)单位分布区域整理。我国地域辽阔,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问题较为突出,选择到不同的区域就业,待遇、福利及发展前景不尽相同。毕业生在研判就业信息的过程中,应对单位的地域分布进行分类整理,依次来确定就业岗位的选择,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北上广”、东北、西北、西南等。
(3)企业品牌知名度分类整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所有制、知名度、资产规模、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发展潜力等进行综合排序,适度归类整理,如世界500强企业、国内500强企业。
(4)职位信息分类整理。职位大概可分为38个大类,分别为市场营销类、技工类、文教法律类、餐饮娱乐类、医学类、地矿冶金类、园林类、服装纺织与皮革制作类、物流类、计算机类、金融保险类、机械与设备维修类、广告与设计类、交通运输类、理科类、测绘技术类、农林牧渔类、旅游类、汽车类、电子信息技术类、财务类、动力电气类、行政与人事类、化学工程类、能源水利类、金属材料类、客户服务类、公关与媒介类、经营管理类、工厂类、外语类、房地产建筑类、轻工类、生物工程类、环境保护类、贸易类、零售类、其他类。求职者不用每个类别都涉及,要重点突出,找准自己的职位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