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是正处于由青年期到成年期转变过程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承受能力,大多不如其他阶段人群或群体,正视就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掌握相应的调适方法,是做好就业心理准备的根本和关键。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一)客观方面
1.社会原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问题日渐凸显,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初次就业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槛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大学生“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大学生难免会产生急躁、焦虑、恐慌等情绪,部分心理素质较差或者抗压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就会产生就业心理障碍。
2.家庭原因。十年寒窗终有报,一纸红书传喜到。从孩子考上大学的第一天起,家长就把有限的资金毫不吝啬地投资于孩子的教育,目的就是希望能在若干年后带来一个较为丰厚的回报,能够通过知识改变家境甚至个人的命运。但在就业难的现实状况下,大学生不得不正视教育投资与回报之间的巨大鸿沟,这无疑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心理负担。同时,由于就业机制的改革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也越来越普遍,不少家长盲目地给子女定下了毕业后的发展方向,倾向于孩子选择大城市、高报酬、条件好的用人单位。家长的落后思想,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预期较高,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许多大学生宁肯“漂”在大城市,也不愿到地方、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就业。就高不就低的思想使众多的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岗位,形成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导致出现心理问题。
(二)主观方面
1.自我准备不充分。当今社会,个人能力已经成为就业的核心支点,职业再生能力一直伴随大学生就业和从业的职业生涯始终,因此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在大学生活中,应努力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好专业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拓宽自己的眼界,树立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为自己的梦想而打拼。然而,在大学期间,不少大学生缺少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和能力,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当大学毕业时才“临时抱佛脚”,如“赶集”似的参加各种招聘会,无目标、无准备,全凭运气找工作,最终造成就业时的恐慌。
2.就业理念存在误区。就业理念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核心价值观。受当今社会各种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在择业时就业理念存在着各种误区,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在求职就业中,部分大学生没有给自己合理的就业定位,更没有树立正确的求职就业观念,“精英”意识尚未转变,还没降低姿态,放下架子,很少能够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树立普通劳动者观念,降低期望值,没有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念,影响了就业领域的拓宽和就业机会的扩大,失去了许多就业的机会。
二、择业时常见的心理误区
(一)急功近利
这是大学生择业时最为常见、最难避免的一个心理误区。它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味地追求那些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生活环境优越地区的心理倾向。大学生择业的这一心理倾向,也为近年来诸多关于大学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报告所证实。调查表明,大学生择业时选择的单位性质依次为外资企业(28.27%)、合资企业(13.84%)、事业单位(13.72%)、国有企业(13.6%)、党政机关(6.34%);大学生选择单位所在的地区依次为上海(32.25%)、北京(27.56%)、深圳(12.56%)、广州(6.85%)、大连(5.01%)。
(二)消极依赖
指大学生在择业目标选择上、在面临择业竞争时,期盼依赖家人、亲朋好友、国家、学校和老师帮助的一种心理倾向。这一倾向与大学生的自身成长经历的局限性是分不开的。大学生毕竟只是经历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缺乏求职择业的经验,仅拥有较为简单的与家人、朋友、老师的社会关系。在突然要面对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就难免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心理,如果不设法消除这种依赖性,对大学生就业是十分有害的。
(三)情绪波动
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在情绪上出现异常波动,较多的表现为焦虑、不安甚至抑郁等消极的情绪状态。一项大学生择业前情绪状态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择业前抑郁焦虑普遍存在,并且女生的焦虑水平高于男生,抑郁水平则低于男生。造成大学生择业前情绪波动和异常的原因主要有: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缺乏自信和足够的承受压力的能力、恋爱困扰、家庭背景等。
(四)盲目攀比
大学生未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如自己的专业范围、职业兴趣与事业追求、实际能力与综合素质等,在择业过程中盲目地从众与趋新。大家都想去沿海地区,他就想去沿海;听说金融、IT行业热门紧俏,就想去这些行业谋一份职。这种缺乏全盘考虑,没有切合自己能力与兴趣的职业追求,往往在择业时会经受不必要的挫折,延误或丧失就业机会。
三、择业时常见的心理障碍
(一)焦虑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等。毕业前夕,大多数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为过度焦虑。尤其是一些来自边远地区,或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或学习成绩欠佳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这种焦虑使他们在择业时精神负担沉重,紧张烦躁。
(二)自卑
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常表现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惭形秽,缺乏信心和勇气。这使部分大学生对就业悲观失望,同时阻碍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还会导致精神不振、消极厌世,甚至走向极端。
(三)怯懦
怯懦是一种胆小、脆弱的性格特征。例如在参加用人单位的面试时,常常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答非所问,面试前准备的“台词”忘得一干二净,或者由于谨小慎微,唯恐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会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代表心目中的形象,不敢放开说话,没有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出来。
(四)自傲
孤傲心理是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容易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极大的反差。
(五)冷漠
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反应。一些大学生择业时,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往往会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意志麻木等心态。这种心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