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就业的准备工作(1 / 1)

大学生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个人拥有的知识程度、知识结构以及职业素质将决定他在求职择业时的自由度和自信度以及取得职业岗位的层次和未来业绩的大小。因此,大学生应自觉地把大学生活同求职择业及今后的成才立业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做好择业的思想准备、知识准备,以及职业素质准备。

一、思想准备

大学生要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市场竞争的形势要求,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中顺利谋取一份好职业,就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一)思想准备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思想准备是指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择业观点、择业意识等思想层面的准备活动。充分的思想准备对大学生就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才能有效应对就业过程中的各种挑战。

(二)如何做好就业思想准备

1.确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如果说中小学时代是一个人的职业理想的萌芽阶段,那么,大学时代则是一个人的职业理想茁壮成长的时期。大学生在走向社会的时候,职业理想通常已经形成,对今后的职业生涯有着长远的重大影响。

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是指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一种强烈的追求和向往,是指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和构思。这是决定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类型和原因的决定性因素,求职择业的一切都以此为基本出发点。

大学生高尚的职业理想应当是把个人志向与国家利益、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走出个人的小天地。如果纯粹只从个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就非常容易进入死胡同。马克思1835年在特利尔中学毕业时写的一篇关于职业理想的文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就提出了一些对今天的大学生求职择业仍有深刻启迪的看法。他在谈到职业选择时指出:“如果我们的生活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对于这个目标来说,一切职业只不过是手段)即完美境地的职业。”马克思最初的高尚的职业理想,为他日后所从事的为解放全人类服务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事实上,由于对职业理想的坚定信念和深刻理解,马克思一生对从事的事业义无反顾,努力克服事业中的重重困难,坚定地实践了自己青年时代对未来将从事的职业的构想。马克思的至理名言对我们今天的大学生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树立市场观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生的就业实行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自主择业的方式。在这种与过去统包统分就业制度完全不同的就业方式中,大学生本身的思想观念至关重要。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可以问一问自己:自己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需要吗?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愿不愿意,一切都要进入市场。企业进入了市场,商品进入了市场,人才也要进入市场。如果不想被历史的列车无情地抛下,就必须努力去认识市场,适应市场,树立市场观念。

有的人认为,大学生的天职主要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后未必在经济领域工作,有无市场观念关系不大。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高校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思想——竞争,引入到大学生的就业之中,建立起公平的人才竞争环境。作为未来的科技文化人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却不懂得市场规律,不懂得经济规律是很难在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的。在经济舞台上,不仅仅是经济的竞争,而且还是人才的竞争,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讲,都是一种新的挑战。所以,大学生必须树立市场竞争意识,才能与之相适应。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人才的竞争对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才有着积极的作用。只有通过平等的竞争,促使人们高水平、高标准地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潜力,才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只有通过平等的竞争,才能体现实力的较量,才能克服不正之风对人才成长的干扰,使有实力的人得到充分的发挥,整体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将来能否转化为生产力,是否能产生经济效益,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自己是否具有市场意识。因为,无论你的专业知识如何扎实精深,设计出来的产品不管有多先进,如果缺乏市场意识,不能转化为受社会欢迎的商品,仍然产生不了经济效益,则你的成绩以及你本人依然不会被社会承认,依然难以对社会作出贡献。可以说,具有市场意识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迎接挑战、跟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标志之一。

要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还深深地影响着人才市场。供不应求,择业的范围就大,就业就比较容易;供过于求,择业的范围就小,就业就比较困难。明白了这一市场规律,在求职择业时就不会一厢情愿地想当然,不会只想着自己有什么学历就应该得到什么工作,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待遇。市场是从来也没有什么“应该”的东西,它有自己不可逆转的运行规律。在供大于求的时候,要求太高,肯定难有人问津。

所以,大学生应该在思想上树立市场观念。只有树立了市场观念,才能了解市场,认识市场,适应市场。只有树立了市场观念,才能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做好参与竞争的思想准备。

3.做好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

准备求职择业,还必须面向基层,做好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冷静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与趋势,我们会发现,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培养和补充,现在大城市和各大型企事业单位的文化科技人才已相对饱和,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人才系统。它所需要的只是进一步的调整和提高,在招聘人才时往往只对硕士、博士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人才感兴趣。如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就是如此。假如只把眼光往这些地方看,必然要造成一般大学生特别是大专生“就业难,难于上青天”的假象。而另一方面,广大的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却多年来未能接收到较大数量的大学生,很多非国有企业还缺乏大量的高层次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这些地方的人才还没有形成气候,各种科技文化人才比较缺乏,急需大批有才能的大学生去开拓,去创业。可以说大学生建功立业的机会在基层,在第一线。因此,国家在政策上号召大学生到基层去,到国家重点建设的单位去,到生产第一线去。当然,由于基层工作比较艰苦,工作生活条件、工作环境相对较差。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很多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顾虑重重,望而却步。

其实,当今大学生要做一番事业,基层正是大有用武之地。这些地方不但是当今国家最需要人才的地方,也是大学生最容易显示特长、做出成绩的地方。据一些高校近年来的毕业生成才情况的追踪调查报告显示,工作出色、成绩显著的毕业生大多出自基层,大多是从基层艰苦奋斗成长起来的。可以说,基层是毕业生成才的沃土。诚然,在基层创业是比较艰苦的,总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没有艰苦的锻炼,没有工作经验和能力的逐渐积累,又哪里能够做出前所未有的成就和担当重要的责任呢?大学生只要真正深入到基层当中,扎扎实实地工作,肯定会大有收获。

二、知识准备

对每个大学生而言,选择一个好的工作起点非常重要,但自己应该做好哪些准备,才能选择到好的起点呢?大学生们应该从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入手,并以此来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它反映着客观世界各个领域物质运动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获得自由的有力武器。大学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知识的准备:

(一)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对个人而言是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它是一个由诸多要素组合而成的有序列、有层次的整体信息系统。知识结构是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它与知识程度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当今世界,各种知识浩如烟海,各个学科交叉渗透,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一个人想要百事皆通,掌握各方面的知识是不可能的,也不是现代职业岗位所需求的。对于一个具体的社会组织而言,它会对其组织成员在知识结构上有一个总体的要求,而作为该组织的个体成员,依其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在知识结构上又存在着一些差异。以一个企业为例:企业对其成员的整体知识结构要求具备财政、会计、商业、保险、管理等知识与具体技术,而对企业中处于不同层次的个体来说,要求掌握的上述知识的比例是截然不同的,从而组成各自不同的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胜任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是知识结构合理,且能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将自己所学到的各类知识科学地组合起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所要求的人才。因此,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在求职择业中的重要作用,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锻炼自己,发展自己,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就业的要求。

1.合理知识结构的内涵

结构决定功能,不同的知识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能够完成不同性质的工作。不同行业、不同工作需要、不同知识结构的人才、不同的知识只有处于一个合理的结构之中,才能使其各显其能,优势互补,发挥其最佳的效能。从社会各类职业对大学生的要求来看,虽然不同职业对大学生知识结构有着不同的特殊要求,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社会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都具有一定的共性要求,合理知识结构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

宽厚、扎实、广博的基础知识是大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基石。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知识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互相交叉渗透的新趋势。如果没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没有相关的知识辅助,是很难在某一领域有所作为的。

一般来说,基础知识应包括以下内容:(1)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2)基础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文学、语文、外语、管理学等);(3)基础技术知识(计算机使用、制图、电算、实验操作、调查研究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社会的产业、行业、职业结构调整速度必然加快,大学生毕业后在求职择业上已不再都是“从一而终”,职业岗位随时变动的状况不可避免。大学生无论学什么专业,无论今后从事何种职业,都少不了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现在高等学校提倡的文理交融、知识贯通的教育思想,对理工科学生开设人文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科学等方面的课程,对文科学生开设科学技术基础及计算机应用等理科课程,目的就是让当代大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稳健全面地发展,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互作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补充,感性与理性共鸣齐奏,文理相融,相得益彰,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有助于开拓创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当代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尽可能拓宽基础知识面,这样才会更有“后劲”,才会有更多的选择,才能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发展自己,适应各种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第二,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人才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也是人才知识结构构成的主干。提倡知识的广博,并不是漫无目的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随波逐流,而是向着明确的彼岸,在选定的航线上航行。所谓博大精深,就是对自己所要从事的专业的概念体系、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学科发展历史和现状、国内外最新信息等都要了解和把握,同时,对于其专业邻近领域的知识也要有所了解,善于将所学领域与其他相关知识领域紧密联系起来。因而要想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就必须掌握这一领域的精深的专业知识。精深是广博的发展,是广博的目的。学习专业知识,不仅要精深,还要掌握和了解本专业领域里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动态,准确把握其发展趋势,唯有如此,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合理的知识结构中的专业知识应是广博与精深的统一,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要做到专博相济,专深博广,专而不死,博而不滥。

第三,吸纳新知识,储备新信息。

一定的知识结构本身就是在求知过程中经过量变积累逐步形成的。同时,一定的知识结构若得不到及时的充实,就会变得陈旧或向解体的方向发展,超过一定的临界点,原有结构就会遭到破坏,失去实用价值。因此,不断追求、吸收新的知识从而增加知识量和自身知识的实用价值对任何人都是必需的。实践证明,我们从学校里得来的知识,只占一生需要量的少数,而绝大多数的知识,需要到工作中继续学习吸取。正是因为如此,当今社会才提倡树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以防止知识的老化,使之不断与现代社会职业和生活的节奏合拍。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如果大学毕业生只掌握本专业现阶段的知识,就很难适应社会需要。大学生要利用在校学习的宝贵时间,充实自己,在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上下工夫延展,积极主动地关注科技前沿的信息,关注最新行业的发展动态,涉猎现代科学书籍,使自己不仅具有专业眼光,更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的思维方法,这样才能把握住国内国际科学技术发展的脉搏,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为自己的就业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

2.合理知识结构的模式

合理的知识结构,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普遍适用的模式。目前,学术界提出的比较有代表性的结构模式有三种:

(1)宝塔形知识结构。这是把基础理论知识形象地比喻为宝塔的底部,然后从下到上依次由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学科前沿知识构成。宝塔顶部是主攻或从事的职业目标。

(2)网络形知识结构。以专业方向目标为中心点,把其他与该专业接近的知识作为网络的各个节点,相互联结而形成适应性强,能够在较大空间发挥作用的知识结构。这种结构的优势在于:专业方向目标处于网络的中心,并侧重与专业相关联的系统知识的辅助作用,在运用知识时能充分发挥整体知识的协调作用并强调知识广度与深度的统一。目前,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具有这种知识结构的求职者,他们在就业中能以自身结构的弹性与应变能力,受到就业市场的青睐。

(3)帷幕形知识结构。指一个具体的社会组织对其组织成员在知识结构上有一个总体的要求,而作为该组织的个体,将依其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在知识结构的要求上又存在着一些差异。以一个企业为例:企业对其成员的整体知识结构要求具备财政、会计、安全、商业、保险、管理等知识与具体技术,而对企业中处于不同层次的个体来说,要求掌握的上述知识的比例是截然不同的,从而组织成各自不同的知识结构,强调个体知识结构与组织整体知识结构的有机结合。对于求职者的启迪是:在择业时,不但要注意所选职业类型在整体上对求职者知识结构的要求,还要了解所选职业岗位在社会组织中的位置及具体层次,以此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就业后的适应性。

3.如何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不断优化,离不开大学生主观意识的努力和自身自觉内化的过程。一般可借鉴并遵循下面这样一个程序:首先,大学生必须审时度势,认识到现代许多学科的发展,已经是相互交叉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根据准备选择的职业目标确定自己知识结构的类型;其次,根据拟建立的知识结构类型,并通过独立思考、互相联系,将所具备的知识按系统、层次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完整统一的认识系统,切不可使学来的知识自然堆积,零散片段地充斥头脑,这不仅不能形成有用的知识,而且妨碍知识结构的优化;再次,根据组合后的知识结构的具体情况,决定需要补充的学习内容,进一步使之完善;最后,在就业前还要根据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根据将从事的职业在其所属的社会组织中的具体层次进一步调整知识结构。

就具体方法而言,目前虽无定型的适合每一个大学毕业生的方法,但就一般规律而言,可考虑以下几方面:

第一,以兴趣为基础,以专业为导向,建立符合自身成长需要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有不同的模式,一名大学生可能拥有几种不同模式的知识结构。在不同的模式里,有的知识完善,有的不完善。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个人兴趣和职业目标,由强入深,循序渐进,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构建能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与职业理想的知识结构。

第二,注重积累,广泛涉猎,努力达到广博与精深结合。当代大学生无论树立何种职业理想,选择何种专业方向上发展都少不了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特别是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产业、行业、职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必然加快。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尽量拓宽基础知识面。注重积累,博览群书,对相近领域甚至是跨学科、跨专业的相关知识、研究现状、发展历史都要有所涉猎。但一定要有主攻方向,一定要在一个方向上有所精深。专业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也是大学生立足社会、参与广泛竞争的条件。所谓广博精深,是指知识结构专博相济,专深博广,对知识既有一定的深度要求,又有一定的广度要求,质与量结合。注重新知识的吸纳、新技能的学习,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

第三,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自我,使知识结构的容量、强度和自身相适应。知识结构模式的选择,容量的大小,一定要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相适应。有的学生记忆力强,思维敏捷,对数字比较敏感,善于广度思维,有较大的知识容量,这样的学生则适合建立网络形的知识结构;有的学生理解力强,喜欢思考,善于深度思维,这样的学生则适合建立宝塔形的知识结构。相对个体而言,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前提是正确认识自我,使知识结构作为一个系统和自己的能力相适应,发挥自己的特长,利用比较优势,取得某个方向上较快的发展。

第四,勤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大学生在学校学习主要是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由于理论同实际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差距,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与科学研究,是一个在相应理论指导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验证是否形成合理知识结构的过程。实践活动是确定自己发展方向的坐标,也是检验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适应社会和时代需要的唯一标准。需要给大学生们指出的是,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没有捷径可走,其基本途径只能是学习和积累。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也绝非一劳永逸,必须持续不断地付出艰辛的劳动,保证新陈代谢,才能健康成长。每位毕业生只要采取适合自己的科学方法,勤奋努力,不断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就一定能为顺利求职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思维能力是人的核心能力,一个人的思维能力虽然与自身的智力水平有关,但更取决于思维方式。

1.思维的含义和类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以思维的凭借物维度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以思维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以思维的创造性维度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如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科学的思维方式具有广阔性和深刻性、灵活性和敏捷性、独立性和批判性、理性等特征。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学习哲学,理性思维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哲学为人们提供思维方法,启迪智慧。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一般都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但是,要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必须加强哲学的学习,提高哲学思维的素养。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同时,它也揭示了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大学生提高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素养,对于提高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丰富知识,丰富的理论知识是敏捷思维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基础。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越丰富,他的思路就会越广越深,思维的成果就可以越完全、越准确。比如,逻辑学的知识对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无论是形式逻辑还是辩证逻辑都是以思维为对象,都是关于思维的规律、形式和方法的科学。逻辑规律是一切正确的思维所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规律,是认识现实的必要条件。违背这些规律,就会使思想丧失它应有的明确性、确定性和一贯性,从而根本谈不上正确的思维。

第三,独立思考,对每一个问题从头到尾、由理论到实践都经过自己的头脑,关键是“独立”这两个字,但也不排斥经常参加讨论争辩。讨论争辩可以作为独立思考的补充,也能促进独立思考的严谨、全面和深刻。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既能集中别人的智慧,又能超越前人的思想。善于独立思考关键在于有时间静下来深思。整天忙于事务而不思考,不仅工作搞不好,也谈不上培养思维能力。独立思考需要多思,同时也要博学,善问,勤于钻研和重视思想方法。

第四,调整思维方式,善于随时调整自己的思路,总结思维方法上的经验教训,是培养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方面。一个人的具体思维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得到某一正确认识之前,总是难免要犯各种各样思维方式上的错误,有时因为概念不清,有时因为判断失误,有时因为缺乏灵活和变通等。不断地总结在思维上的各种经验教训,可以使人不断完善自己,大大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逐渐培养起科学的思维方式。

第五,提高艺术修养,艺术和科学是人类文明的“两翼”,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的结合是智慧之源和创新之路。我国科学家钱学森曾对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思维过程作过具体而精彩的分析。他说:“从思维科学角度看,科学工作总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的,然后才是科学论证。换言之,科学工作是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源于艺术,所以科学工作是先艺术后科学。相反,艺术工作必须对科学事物有一个科学认识,然后才是艺术创作。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科学。”

充分的知识准备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基础。一位英国工程师谈到自己刚工作时的感受:“一置身于企业界,就感到人文和社会因素的巨大冲击,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否则工作将无法取得任何进展。”因此,知识准备对于大学生就业来讲是十分必要的。做好知识准备有利于大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实现就业目标。

三、职业素质准备

在职业生活中,团队精神、团队合作意识是一个人职业意识的重要方面。一个人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等构成了一个人的职业综合素质。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任何一种职业都对劳动者的素质有一定的要求。大学生要积极了解各种职业的素质要求,并尽早开始努力,全面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

(一)职业道德

1.职业道德的含义和重要性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推则。

人们常说,某人有“军人作风”、“工人性格”、“干部派头”等,这些区别和不同是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在道德品貌上的差异。在职业道德方面,不同的职业也有其不同的职业道德,如教师要“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医生要“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商人要“买卖公平,童叟无欺”等。

职业道德在职业义务、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等方面都有其准则和要求。一方面它可以约束职业内部人员的行为,要求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要团结、互助、爱岗、敬业、齐心协力地为发展本行业、本职业服务。另一方面,它也可以调节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如职业道德规定了制造产品的工人要怎样对用户负责,营销人员怎样对顾客负责,医生怎样对病人负责,教师怎样对学生负责等。遵守所从事职业的职业道德,是一个职业人最基本的职业素质。

2.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职业道德的内容很多,各行各业既有共同的职业道德规范,也有各自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就其共同的职业道德规范来说,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等内容。除此以外,因各行各业的工作性质、社会责任、服务对象和服务手段不同,每一行业都有各自的职业道德要求。行业职业道德要求与一定职业对社会承担的特殊责任相联系,它是职业规范在这一行业的行业化和具体化,与从业人员的利益是一致的。各行业都有其自身的职业道德要求。

一个人的职业活动是否顺利,是否成功,既取决于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取决于个人的职业道德素质。只有德才兼备,才会畅行无阻于职场。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想成就一番事业,就离不开职业道德。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可以使自己与上级、同级、下级及服务对象之间保持和谐默契的人际关系,会受到组织的欢迎与重视,会得到更多被委以重任的机会,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从而能够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积累不菲的业绩,成就更大的事业。

总之,在现代社会,职业道德在人们职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所以大学生应该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职业道德知识,实现对职业道德原则、规范和要求的认同;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把职业道德知识升华为职业道德情感和职业道德意志,形成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更重要的是把职业道德知识、情感、意志和信念化为行动,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形成并发展优良的职业道德品质。

(二)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职业素质准备的重要内容,它对特定的职业行为起着支配和调控作用,是从事职业活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加强职业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从事任何一项职业,都必须自觉增强职业意识。

1.职业意识的含义和重要性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职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对特定的职业行为起着支配和调控的作用。一个人要在职业活动中获得成功,必须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

在职业工作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有才的人在职场工作中经常遭遇到挫折,他们为用人单位所不容,为社会所不容,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不断碰壁。这些人常常会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感叹世间伯乐太少,知己难遇。其实,这些人如果愿意反省自己的话,就会发现并不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容不下他们,而问题恰恰是出在自己身上。这些人都是一些颇有个人才能但缺乏职业意识的人。说他们有才,是说他们有很高的智商,有一定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他们缺乏职业意识,如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规范意识、沟通意识、团队意识等。缺乏职业意识的人或者懒散随意、工作应付,或者斤斤计较、不肯付出,或者天马行空、毫无规范,或者贬损他人、难以合作,或者自以为是、夜郎自大。他们不能与人很好地沟通合作,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因而很难实现个人的职业生涯的良好发展。

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对员工的职业意识也格外重视。它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它的员工如果没有服务意识,它将永远失去客户;如果没有责任意识,它的产品和服务将一文不值;如果没有规范意识,它的员工只能是一群乌合之众;如果没有沟通意识和相互交流,企业将是一潭死水,如果没有团队意识和相互合作,它将无法参与竞争。反过来,如果拥有了这一切,那就意味着拥有了财富。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沟通意识、团队意识等是非常看重的。

2.责任意识

所谓责任,就是应尽的职责和应承担完成的任务,就是分内应做的事情。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每一个角色当中。如父母养儿育女、老师教书育人、医生救死扶伤、军人保家卫国等。人在社会中生存,必然要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乃至对祖国承担并履行一定的责任。我们对自己有健康生存、创业立业的责任;对家庭有赡养老人、教养子女的责任;对他人有互助互爱、团结协作的责任;对集体有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责任;对国家有感恩报效、无私奉献的责任。所谓责任意识,就是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责任,并认真、自觉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和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把责任转化为行动的心理特征。责任意识强,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责任意识差,很小的问题也可能酿成大祸。有责任意识的人,受人尊敬,招人喜爱,让人放心。

在工作中,有着“工作做得差不多就行了”的观念是不行的。要做就做好,做得更好,这样才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并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飞利浦公司的口号,也是每一名飞利浦员工的理念。要树立工作责任意识,就要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3.服务意识

所谓服务,就是为集体(或别人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就是满足别人期望和需求的行动、过程或结果。每个人都具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义务,在你的岗位上你是为他人服务,他人在其他岗位上是为你服务,这就是所谓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们生活在社会中,需要相互依存,相互服务,并在为他人、为社会的服务过程中获得生存的空间。

所谓服务意识,就是主动地、积极地去满足他人需要的一种态度和意愿,是为社会、为集体或为他人着想的主观意识,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所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对国家、集体和其他需要帮助者的一种纯洁高尚的道德义务关系。

在这里,无私并不是要你免费付出,奉献也不是要你义务劳动。相反,无私奉献是要你激发出一种没有功利心的强烈的服务意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做出成绩,满足社会或组织的需求。而结果呢,按照法律规定,按照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你是贡献越大,回报越高。正如古人所讲,“以其无私故成其私”,“己愈为人己愈有,己愈与人己愈多”。实际上,如果一个人一味地追求私利,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不讲贡献,只讲索取,其结果往往是为私而私不成。

服务意识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全心全意、乐于奉献的行动来提高工作质量,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服务意识必须用行动来体现,优质的服务行为体现良好的服务意识,如良好的礼仪、礼貌,娴熟的业务技能,真诚的服务态度,丰富的服务知识等。除此之外,还要有一定的服务技巧,包括形体动作、表情、语言艺术等。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不断地提高。

4.规范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遵守规则的要求,达到规范的标准。所谓规范,即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而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准则、标准或规则等,如某一地域或民族世代相传的习俗,认可或反对某种行为的奖惩戒律,认为某种行为具有必要性形成的惯例等。各种规范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共同调整着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

社会规范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适应性行为模式。它是对人们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普遍规律的反映,是一定社会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基本要求的概括,通过某种习俗、传统方式固定下来或由国家及社会组织认可,构成一定社会成员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社会规范系统具有多要素、多层次的内部结构,可以划分为习俗规范、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纪律规范和法律规范等。这些规范规定了在一定条件下,哪些行为是可取的、必不可少的和应该予以鼓励的,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有害的和应该予以禁止的,它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提供了模式和标准。

社会规范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同时,社会规范也是通过人们的行为体现出来的,于是形成各种行为规范。作为从事某一行业的职业人,必须遵守求实进取、团队合作、关注质量、忠诚敬业等职业行为基本规范;作为某一具体企业的员工,必须遵守该企业单位的员工行为规范,如品行规范、岗位规范、形象规范、语言规范、社交规范、礼仪规范、安全卫生规范、环境规范、办公场所规范、人际关系规范、日常生活行为规范、商务活动行为规范等。

总之,守规守则是一种责任,大学生都必须确立规范意识。作为现代职业人,规范意识更是不能忽视,要把这些规范的内涵和约束力化为自己自主自愿的需要,变成明确的思想和实际的行动,养成无意识中就能体现出来的良好习惯,形成职业人良好的职业修养,体现在我们职业生涯奋斗的具体过程中。

5.团队意识

所谓团队协作意识,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它的基础是尊重个人,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所以,作为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员工有无团队协作意识。拥有团队协作意识的求职者,不但在试用期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日后的工作中也很可能会被重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一般会甄选那些认同自己的企业文化、有大局意识、能与其他员工融为一体的应聘者,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稳定与和谐发展。

因此,大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要有大局观念、合作思想,要有同情心、感恩的心,学会处理好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他人利益、自身利益之间的关系,学会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三赢思维去思考问题,与人合作,乐于助人,成长自己。这也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对每个社会公民的客观要求。

(三)职业能力

无论干什么事情,要把它干好,都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能力就是实力,有了能力才有魅力。同样,要从事一项工作,要进入一种职业,也必须具有相应的能力。职业能力是现代职业人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能力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常言说“勤能补拙”,个人主观努力的程度可以决定其能力发展的水平。

1.职业能力及其内容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一项职业活动必须具备其所需要的能力,是职业胜任的必要条件。一般情况下,职业能力主要是指职业技能。

技能按其熟练程度可分为初级技能和技巧性技能。初级技能只表示“会做”某件事,而未达到熟练的程度。初级技能如果经过有目的、有组织地反复练习,动作就会趋向自动化,从而达到技巧性技能阶段。技能按其性质、表现特点可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种。如书写、骑车等活动属于动作技能,像演算、写作之类的活动则属于智力技能。技能在形成过程中,各种技能动作之间会相互影响。已形成的技能若促进新技能的形成,叫技能正迁移。如果已形成的技能阻碍了新技能的形成,叫技能干扰,或技能负迁移。

按照技能的内容及其与具体职业的关系,把技能分为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

(1)专业技能,专业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生产实践的过程中,用来描述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人群用来谋生并长时期从事的具体业务和作业范围。也指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而设立的学业类别。中国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和学校性质设置了各种专业,每个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所谓专业技能,基本上反映了一个人在本专业领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工作技能。具体来讲,专业技能是指在学习某项专业理论或知识时,必须掌握其所需的运用能力。专业理论知识不仅是用来陈述或储备的,还应通过有组织、有目的地反复练习才能转变为技巧性技能。不同专业需要具备不同的技能,如数学专业需要掌握演算能力,中文、新闻专业需要具备写作能力。只有具备了专业技能,才能符合从事某项职业的准入条件。

专业技能与职业选择、职业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专业技能是职业选择、职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专业知识越丰富,专业技能水平越高,职业选择、职业发展的空间越大。反过来讲,特定的职业对从业者的技能也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专业技能。如教育类职业要求从业者兴趣广泛、一专多能,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教育科学的有关知识,具备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较好的书法基础;公关类职业要求从业者知识面广,善于协调各种关系,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干练的办事能力、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等;医药类职业要求从业者具有多学科知识和掌握新科技知识,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有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时刻牢记救死扶伤和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的宗旨;影视编导类职业要求从业者掌握传媒策划原理、脚本及高级文案写作和编辑技能,还要具有节目编导能力、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影视评论基础等。

合理、有效的专业技能是职业活动的基础,是职业生涯的起点。合理的知识、技能结构是决定职业发展的基石,对职业发展产生直接作用。因此,在校大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确定了职业目标后,按照职业要求制订科学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计划,并认真学习,熟练掌握各项专业技能。通过努力学习,获得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反复练习,掌握熟练运用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技能;通过课内课外的学习和培养,掌握各种相关的专业技能或职业能力。

(2)通用技能,是适用于所有职业的一般性职业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掌握的能力,在不同的职业之间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可迁移性的特点。通用技能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第一,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个人从事职业活动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有新的思想和见解,还要在别人面前很好地表达出来。美国医药学会前会长大卫·奥门博士曾经说过,我们应该尽力培养出一种能力,让别人能够进入我们的脑海和心灵,能够在别人面前、在人群当中、在大众面前清晰地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念传递给别人。在我们这样努力去做而不断进步时,便会发觉:真正的自我正在人们心目中塑造一种前所未有的形象,产生前所未有的成绩。语言是人类分布最广泛、最平均的一种能力。在人的各种智力中,语言智力被列为第一种智力。事实表明,语言在人的一生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人们发展智力和社交能力的核心因素。

长久以来,人们总是以为语言只是一种沟通工具,必须要熟练地掌握它、使用它。实际上,这种认识仅仅是从语言的交际功能出发的。从语言和“说话人”的关系这层意思来看,语言是个“多媒体”——既可作为工具,同时也是心智能力的一种反映。例如,同样是说话,同样要表达一种意思,有的人会“妙语连珠”,而有的人却“词不达意”,这就是心智能力的差异。

语言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们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技能。虽然有遗传基因或脑部构造异常而存在着语能优势或语能残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的主客观条件、花费时间和学习需求的不同,我们获得语言能力的快慢和高低也是不同的。这就表明人的语言能力主要还是依赖在后天的训练和语言交流中得到强化和提升。总之,语言能力是我们提高素质、开发潜力的主要途径,是我们驾驭人生、改造生活、追求事业成功的无价之宝,是通往职业生涯成功之路的必要途径。

第二,人际沟通能力。沟通的本义是挖沟使两水相通。现代社会,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识的过程。良好的沟通是做好职业工作的前提。在工作中,你需要与你的上级、下级、相关部门,尤其是你的客户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沟通,如果你发现自己与人交流沟通不当,想一想是否因为自己没能重视沟通。有了良好的沟通,办起事来就畅行无阻。沟通涉及获取信息或提供信息,在这种或那种之间选择,或对他人施以影响以理解你的意图并愿意根据你的愿望行事。然而,许多问题都是由沟通不当或缺少沟通而引起的,结果会不可避免地导致误传或误解。其实,良好地进行交流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它依赖于你能抓住听者的注意力和正确地解释你所掌握的信息。你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一剂正确理解你信息的催化剂。良好的沟通使你能获得更佳更多的合作,减少误解;能使人更乐于作答,觉得自己的话值得聆听;能使自己办事更加井井有条,增强自己进行清晰思考的能力。

由于沟通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与人沟通时,一方面要用准确、有感染力的语言吸引对方;另一方面要尊重对方,注意聆听对方的表达。调查显示:一个人的成功,20%靠专业知识,40%靠人际关系,另外40%需要观察力的帮助,因此为了提升我们个人的竞争力,获得成功,就必须不断地运用有效的沟通方式和技巧,随时有效地与“人”接触沟通,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你事业成功。

第三,自我学习能力。美国知名教授迈克·鲍伯认为,一个成功的人必须具备三方面的技能:知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自我认知技能,而自我学习的能力是这三项技能发展的核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等教育思想,都在表达这样一种认识:对于学生,知识的学习不是唯一的目标,而是手段,是训练思维能力、认识科学本质、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手段;自我学习能力才是使我们不断获取知识、不断进步、不断取得成功的不竭动力。自我学习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培养:

首先,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越。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由学习过程本身和知识内容本身直接引起的兴趣。比如,材料内容新颖,引人入胜;教师的讲解富有启发性,或学习成绩优异所引起的兴趣。这种兴趣是强烈的、稳定的。间接兴趣是指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和对学习活动的目的性的追求所引起的兴趣,它反映着社会性需要。如果学习者没有间接兴趣,将会丧失学习的决心和毅力。

其次,发挥学习的独立性。独立性意味着一个人自身具有学习的动机,自己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而且当情境有所变化时,仍能保持真实的自我概念。独立性还意味着一个人在行动之前,不是单纯靠外部强化,而是通过自己激发的内部动机来持续地支持着个人的学习活动。

再次,探究自身学习过程及其成绩。美国心理学家布克等人对大学生的实验研究表明,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成绩,其进步的情况比不知道的要好,这就是说,学习者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是自我激励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青年学生必须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最后,树立正确人生观,培养高尚的动机。一切学校的教育和教师的示范作用,都必须通过青年学生的自我教育来实现,即通过他们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才能转变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青年学生要深刻地认识社会的需要和期望,进行自我定向,从而激发自己身上的高尚动机。在确定奋斗目标时,不妨看得高一点,让它在高处召唤,从而持之以恒,全力以赴。

第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又称资讯或讯息,是一种消息,通常以文字或声音、图像的形式来表现,是数据按有意义的关联排列的结果,表现为数据、文本、声音、图像等形态。

信息社会需要的不是信息的简单传递者或使用者,而是具有较强信息意识和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大量支离破碎的信息与数据进行归纳与综合,使之条理化的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人才。信息处理能力包括了解信息知识、识别信息需求、检索信息资源、分析评价信息、有效利用信息、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等内容。当今世界,人类已经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与大量的信息接触,信息处理能力不仅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事职业生涯活动的必备条件。

第五,外语应用能力。外语能力是指运用外语进行工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自从加入WTO以来,我国融入国际化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对涉外人才的培养数量和层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行各业对外向型、复合型人才(既具有专业知识,又懂外语)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为此要求大学毕业生不仅仅有获取信息的阅读能力,还要求他们有较强的口语和写作能力,能直接和外国人交流,能用外语进行业务谈判,能把中国的产品和技术推广到国外去。

第六,分析判断能力是对事物本质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刻揭示能力。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职场新人来说,面对瞬息万变的情形,学会分析判断因形势的变化所带来的利弊得失,并妥善处理,善于把握良好的机遇,是学会工作的第一关。

第七,创新能力,创新即推陈出新,指从旧的系统或未形成系统的形态中创造出新的适应发展需求的系统形态。狭义的创新常指创造、发明和革新,如学术或技术上的新方法、新理论、新成果等。广义的创新,除了狭义创新所指之外,还包括对自身个体生命质量的再造,即能提高自身价值和生活质量的新想法、新发现、新行为。

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主体要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积极的实践探索精神。在没有投入创造性社会实践之前,人的“才能”只是一种“潜能”,只有通过创造性劳动这一“中介”,才能得到提高,在不断的摸索中培养创新能力。

第八,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并且会自动地驱除所有不和谐和不公正现象,同时会给予那些诚心、大公无私的奉献者适当的回报。如果团队合作是出于自觉自愿时,它必将会产生一股强大而且持久的力量。要想激发团队的合作精神,前提条件是要先组织一个好的团队。好的团队决不是随随便便凑合在一起的乌合之众,而是为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按照必备的条件,经过严格的挑选而组织起来的精干的团体。所以,确定团队成员的特质,组织一个好的团队,乃是激发团队合作精神的关键和起点。

然而,社会竞争因素多元化、复杂化,仅靠个人的力量很难成功,必须发挥团队之力,博采众长,增强合作意识,将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相统一,凝聚团队的灵魂,实现组织高效率运作,才能取得胜利。

大学生自身素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经过学校的学习,大学生获取了丰厚的知识。但大学生能否最大限度地使自己所学知识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创造效益,则完全取决于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择业的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应在专业能力、创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战胜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锻炼上下工夫。

思考题

1.在大学期间如何做好就业准备?

2.就业准备的意义是什么?

3.在就业过程中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小贴士

大学生培养通用职业技能的途径

1.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安排。学好大学课程,才能保证自己既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又学有专长,从而建立起合理的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结构。

2.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学到许多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如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和学术交流活动,既有利于大学生知识结构的文理交融,拓宽知识面,也有助于激发兴趣,积极探讨问题。

3.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代大学生应积极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吸取前人的经验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

4.利用多媒体检索获取。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书本的更新远远跟不上信息的更新,因此利用多媒体获取信息是既快捷方便又廉价的渠道。

5.参加课外业余培训。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培训机构举办的技能培训,从而获得自己迫切需要的职业技能,在获得技能的同时也获得相关的资格证书,为职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硬件条件。

【案例】

小刘同学是某综合性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学期间,他对就业没有什么概念,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工作,适合做什么工作,所以他平常除了学习好专业知识,没有其他方面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大四那年,大家都在到处考试,参加面试,参加各种见习实习活动,而小刘天天去图书馆看专业书籍,没有参加任何招聘活动,大学一毕业就失业了。后来在家人、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小刘开始分析自己的知识结构、性格、兴趣爱好,发现自己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喜欢看书,喜欢讨论问题,家人建议他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他几经考虑,找到一家学校实习了3个月,发现自己虽知识丰富,但是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后来他苦练语言表达和沟通的能力,并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通过一年的不断努力,终于在毕业一年后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

职业规划师建议:大学生在毕业之际,要顺利实现就业,须提前做好准备:(1)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明确职业方向。(2)明确自己所喜欢的职业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3)有目的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结构。(4)培养通用技能,参加职业培训,获得资格证书。(5)寻找合适的单位,提前进行实习见习活动。(6)准备好笔试和面试,一举成功获得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