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运行机制及原则(1 / 1)

大学生就业市场是人力资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社会劳动力的主要补充和重要力量,大学生就业市场也必然有其内在的运行机制和原则。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运行机制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运行机制是指大学生就业市场各个组成部分在完成市场职能时的相互联系及运转方式(或传动关系)。根据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基本构成分析,一般把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运行机制概括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风险机制。

(一)供求机制

所谓供求机制,就是通过确立市场主体,实现毕业生供求双方的自主用人和自主择业。这种机制体现出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和社会需求的内在运行关系。当供大于求时,依靠市场调节,控制高校人才的培养,同时刺激社会生产;当供小于求时,通过市场调节,一方面促进入才培养,另一方面控制社会生产;当供求不对称时,在市场调节下,高校调整专业结构,改变培养人才的种类。通过市场的调节与引导,实现供求的动态平衡。因而,供求机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动力机制。通过供求机制的建立,实现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人才个体的优化配置。

(二)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是毕业生就业市场运作的中心环节。价格机制体现着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内在运行关系。当供求对比发生变化时,市场进行调节,使价格发生变化;当价格发生变化时,市场进行调节,又将引起供求的新变化。这种周期性的运动,导致毕业生供求趋向一致,毕业生价格和价值趋向一致,实现价值运动规律。因而,价格机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核心机制。毕业生在市场上的交换反映的是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大学毕业生之间因就读的学校、所学专业、个人素质的不同,在选择职业时必然会有差异,对这种差异的衡量只有通过双向选择和个人收入的多寡这个市场途径才能得到间接的、相对的反映和实现。用所得工资(市场价格)多少作为评估大学毕业生质量尺度之一,也符合劳动平等原则。

(三)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实现机制。竞争,是市场的一种本质属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竞争也是内生于市场的一种必然现象,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机制是毕业生供需与价格间的内在运行关系。需方要品评供方的能力,供方要衡量需方的吸收能力。有选择就有竞争,这种双向选择,就形成供方之间和需方之间的竞争。

具体表现为:当供大于求时,供方竞争激烈,导致价格下跌,直接影响大学生培养的规模;当供小于求时,需方竞争加剧,导致价格上涨,刺激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因而,可以说,竞争机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实现机制。现实生活中,当毕业生数量大于用人单位需求数量时,毕业生竞争激烈,只有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才有可能找到用人单位,其他学生只有降低就业期望值;反之,只有效益好、待遇高的用人单位才容易录用到毕业生,其他用人单位只有寻找一般劳动力。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竞争的挑战,用人单位也面临着选择人才的竞争。

(四)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促进机制。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邓小平曾经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精神,那就是唯心论。”激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就是要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有些地区和用人单位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吸引了大量毕业生。

(五)风险机制

风险机制是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保障机制。风险机制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使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牢牢树立市场意识、危机意识,从心底里激发参与就业市场竞争的兴趣与热情,敢冒风险,敢为人先,以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表现在: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就可能找不到用人单位,市场允许一定数量的待业者。在就业市场中,每一个人的工作都不是核定的。用人单位以聘用制形式招聘人才,择优而用。用人单位对工作不称职者,在试用期内可解除聘用,被解聘者只好又重新回到毕业生市场“待业”,以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没有吸引力,在市场上就招聘不到毕业生。这种机制,使毕业生树立和强化了择业意识及危机意识,认识到自己如工作不努力,就难以找到“饭碗”,甚至连接受高等教育的投资成本都难以收回;这种机制,也使用人单位有用人的忧虑。要建立让每个人的经济收益与其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挂钩的绩效工资制度,上不封顶,下不保底,论功行赏,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使每个人的才能和潜能得到充分的施展与激发,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实力。

综上所述,供求是动力机制,价格是核心机制,竞争是实现机制,激励是促进机制,风险是保障机制,共同形成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运行机制。高校培养人才的价值,是通过供给需求、竞争、激励、风险等内在机制表现出来,显示出市场自身机制的内在性、整体的相关性及调节的动态性。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运行原则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招聘服务的。

(一)公开原则

所谓公开就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所有方面和环节必须对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公开,其中包括信息公开、政策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等。

(二)平等原则

我国《劳动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能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尽管如此,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性别歧视的现象依然存在。女性就业难,仍然成为困扰女大学生就业的一大问题。

(三)竞争原则

公平、平等的竞争是市场经济体制存在和运行的必要条件。大学生人才市场的平等竞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用人单位而言,都应尽早成为有选人自主权的主体,依靠自身的效益、环境以及提供的发展条件在人才市场吸引优秀的人才;二是就大学生而言,之所以被理想的用人单位优先录用,应完全凭借自己的良好的素质,而不是其他。用人单位、毕业生和学校中若有一方出现有违反平等竞争的行为,他方有权提出异议或拒绝履行就业协议中所约定的义务。

(四)择优原则

所谓择优原则,就是要在公开、平等、竞争的基础上,实行优胜劣汰,择优选用,即用人单位择优录用毕业生;毕业生择优选定职业岗位。

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建立时间不长,正处在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还不可避免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作为大学生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已经明显地体现了出来。

思考题

1.说一说大学生就业市场有哪些类型?

2.谈谈人力资源市场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区别和联系。

小贴士

就业:中国经济转型期面临的挑战

近日,在公共传媒中,2013年被赋予了一个新称谓,即“新中国64年最难就业年”。据报道,一线城市中北京、上海就业率不足三成,广东不足五成。又据教育部公布数据,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99万人,为64年之最。不仅仅是大学生毕业季的到来加大了今年的就业压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到3月,中国城镇新增就业342万人,完成全年新增就业目标的38%。到一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1%,与去年年底持平。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同比增长1.7%,但过去两年,伴随着经济增速的逐季走低,中国就业岗位趋于缩水。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的监测显示,84个大中城市,今年一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市场需求人数减少16.3万人,下降2.9%。而另据测算,中国有30%至35%的劳动力目前仍然在农村地区务农,他们的整体收入比较低。未来5年,还会有很多农业人口继续流向城市,形成更大的就业压力。如何消化这些沉积的就业压力,给劳动力寻找创业、就业的机会迫在眉睫。

5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走访了天津市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中心,强调了“保就业”的重要性。他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世界性难题,要从全局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对于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他强调了创造就业的必要性,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则不足以支撑就业,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要靠经济发展。只有把经济发展的蛋糕做大,就业的蛋糕才能做大。

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有观点认为,就业市场的不景气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速放缓、实体经济滑坡造成的,政府需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投入力度。而另有一些观点则表示忧虑,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经济,需要有足够时间完成市场的调节。如果一味地为了保就业和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再像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采取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投资经济发展模式,会给经济发展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现在,中央政府已经明确,要实现今年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不大,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显而易见,为了满足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必须给市场松绑,给民营经济更多的发展空间。依靠市场机制,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多种所有制经济,才是应对中国经济转型期所面临的就业挑战的不二选择。

【案例】

在刚刚结束的2013年春季高考招生中,天津职业大学生源质量再创新高。在职业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是什么原因让这所高职院校具有如此强的吸引力?

近年来,天津职业大学紧贴市场脉搏,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建设方向。通过前瞻性调整专业设置,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从而实现了教育与市场的直接对话与良性互动。除了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外,天津职业大学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培训。正如天津职业大学校长董刚所说:“专业调整的依据主要来自市场,只有按照市场的真实需求培养学生,才可能适销对路,真正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同时,学校作为“滨海新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为满足天津及滨海新区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专业建设中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对接,举行校企合作专场招聘,拉近学生与企业的距离,加大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力度,天津职大实现了学生毕业即就业的目标。

此外,为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学校与企业一起积极探索新型招聘模式,形成了“化整为零、逐个击破”的新思路,确定了以中小型专场招聘会为主、大型招聘会为辅穿插进行的新形式。中小型专场招聘会相对集中的招聘领域和岗位,使得招聘双方的信息交流更加方便顺畅。从去年9月开始,学校共为应届生举办了包括艺术类、管理类、汽车类等在内的上百场中小型专场招聘会。天津职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张雷说:“以前学校做的大型招聘会虽然每次都能吸引百余家企业进校招聘,但招聘会结束后实际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的学生并不多。而在这种中小型专场招聘会上,学生变得不再盲目,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企业。”

这种“小”而“精”的招聘会形式,同时获得了企业和学生的一致好评。不少企业反映,这种中小型专场招聘会改变了以往“收到简历多,适合人选少”的状况,虽然规模小,但是来的都是对企业和岗位真正感兴趣的学生。在专场招聘会上,企业可以与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互动更好,学生应聘的成功率更高。

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学校为主导,推荐和指导毕业生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改革,使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出现成为了必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市场在我国的大地上遍地开花,每一位毕业生应强化就业市场意识,了解调研地域政府部门引进高校毕业生的相关政策、不同地域间人才市场的运作模式、用人单位的产业结构及经济成分、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和聘用倾向等,从而及时有效地获得市场信息,实现好就业的帮助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