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固执己见只会害了你(1 / 1)

固执是一个人的天性,即使一个脾气随和的人也有其固执的一面。固执的心态常让我们的思维囿于一角,使我们片面地看问题、作决断。这是对自己智慧的束缚。我们应以变通的心态迎接一切变化,绝不能让固执赶走生命中不可多得的精彩。

1.生活要学会变通

善于变通的人能够认识到什么是机会,并会及时采取行动抓住机会。变通能力需要以人的洞察力和行动力为武器,要时时与自身固执的心态做斗争。

村庄里有一位对上帝非常虔诚的牧师,40 年来,他照管着教区中所有的人,施行洗礼,举办葬礼、婚礼,抚慰病人和孤寡老人,是一个典范的圣徒。有一天,天下起雨来。倾盆大雨连续不停地下了20 天,水位高涨,迫使老牧师爬上了教堂的屋顶。正当他站在那里浑身颤抖时,突然有个人划船过来,对他说道:“神父,快上来,我把你带到高地。”

牧师看了看他,回答道:“40 年来,我一直按照上帝的旨意做事,我施行洗礼,举办葬礼,抚慰病人和孤寡老人。我一年只休一个星期的假期,而在这一个星期的假期中,你知道我干什么去了?我去了一家孤儿院帮助做饭。我真诚地相信上帝,我是上帝的仆人,你可以驾船离开了,我将停留在这里,上帝会救我的。”

那人划着船离去了。两天之后,水位涨得更高,老牧师紧紧地抱着教堂的塔顶,水在他的周围打着旋儿。这时,一架直升飞机飞来了,飞行员对他喊道:“神父,快点,我放下吊架,你把吊带在身上绑好,我们将把你带到安全地带。”对此老牧师回答道:“不,不。”他又一次讲述了他一生的工作和他对上帝的信仰。这样,直升飞机也离去了。

几个小时之后,老牧师被水冲走,淹死了。

因为是一个好人,他直接升入了天堂。他对自己最后的遭遇颇为生气,来到天堂时,情绪很不好。他气冲冲地在天堂中走着,突然间碰到了上帝,上帝惊讶地看着他,说道:“麦克唐纳神父!多令人惊奇!”对此,老神父凝视着上帝,说:“哦!惊奇,是吧?40 年来,我遵照您的旨意做事,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当我最需要您的时候,您却让我被淹死了。”上帝回望着他,迷惑不解地说:“你被淹死了?我不相信,我确信我给你派去了一条船和一架直升飞机。”

事实上,在人的一生中,类似于船与直升飞机的机会不止一次出现,你需要的只是正确地认识它们。当你为自己确立了目标之后,你真正能做的只是抓住机会。变通,能让那些令你熟视无睹、看似偶然的事件变成真正的机会。

无论生活环境如何,人的起点并不是人今后发展潜能的指示灯。

英国侨民在白手起家的富翁中占有的比例是英国本土居民的4 倍。很多白手起家的富翁在没拿到正式的毕业证书前就离开了学校。问题的根本在于,成功与人的背景虽然有一些关系,但它更多地与人的自信、变通能力和认识机会的能力有关。

从前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叫伊辛,一个叫多利,他们住在同一个村庄,也是最要好的朋友。由于在偏远的乡村谋生不易,他们就相约到远地去做生意。他们变卖了田产,带着所有的财产到远方去了。

他们首先抵达一个生产麻布的地方,多利对伊辛说:“在我们的故乡,麻布是很值钱的东西,我们用所有的钱换取麻布,带回故乡一定会有利润的。”伊辛同意了,两人买了麻布,细心地捆绑在驴子背上。

接着,他们到了一个盛产毛皮的地方,那里也正好缺少麻布,蒙牛就对伊辛说:“毛皮在我们故乡是更值钱的东西,我们把麻布卖了,换成毛皮,这样不但我们的本钱回收了,返乡后还会有很高的利润!”

伊辛说:“不了,我的麻布已经很结实地捆在驴背上了,搬上搬下多么麻烦呀!”

多利把麻布全换成毛皮,还多得了一笔钱。伊辛的驴背上依然是麻布。??

他们继续走到一个生产药材的地方,那里天气苦寒,正缺少毛皮和麻布,多利就对伊辛说:“药材在我们故乡是更值钱的东西,你把麻布卖了,我把毛皮卖了,换成药材带回故乡一定能赚大钱的。”

伊辛拍拍驴背上的麻布说:“不了,我的麻布已经很安稳地绑在驴背上,何况已经走了那么长的路,卸上卸下太麻烦了!”多利把毛皮都换成药材,又赚了一笔钱。伊辛依然只有一驴背的麻布。

后来,他们来到一个盛产黄金的城市,那充满金矿的城市是个不毛之地,非常欠缺药材,而此地的麻布也很少见。多利对伊辛说:“在这里药材和麻布的价钱很高,黄金很便宜,我们故乡的黄金却十分昂贵,我们把药材和麻布换成黄金,这一辈子就不愁吃穿了。”

伊辛再次拒绝了:“不!不!我的麻布在驴背上很稳妥,我不想卸来卸去的!”多利卖了药材,换成黄金,又赚了一笔钱。伊辛依然守着一驴背的麻布。

最后,他们回到了故乡,伊辛卖了麻布,这给他带来的利润仅仅是蝇头小利,而多利把黄金卖了,成为当地最大的富豪。

有的人其人生的终点与起点没有什么区别,而另一些人能把自己不断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区别就在于人是否能在做出人生重大选择时持有一种变通的心态。

【编者小评】

做事会变通的人,才不会被常规的思维所局限,学会变通,往往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所以,我要说,我们要学会变通,不能一根筋到底。记住:善于变通的人才会越变越好!让我们一起学会变通,懂得变通吧!

2.半途而废也未必是错误

人们无一例外地被教导过:做事情要有恒心和毅力。例如,“只要努力,再努力,就可以达到目的。”但是你如果按照这样的准则做事,常常会遇到挫折。由于“不惜代价,坚持到底”这一教条的原因,那些中途放弃的人,就常常被认为是“半途而废”,令周围的人失望。

正是因为这个害人的教条,使人们即使有捷径也不去走,而去简就繁,并以此为美德,加以宣扬。

人们应该调整思维,尽可能用简便的方式达成目标。如果你在与别人做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躺在树阴下的吊床里,喝着柠檬汽水,轻松自如地完成了工作,而其他人则要急匆匆地赶公交车,或夹着塞得满满的公文包,在接待室里挨着时间等待……二者相比,你当然应该得到更多的喝彩。

一个推销员被客户以“再说吧”这样的轻松方式逐渐毁掉前程。

他在每一次与客户洽谈业务时都力图操纵局面,所以客户能给他的答案只有“再说吧”。而他办公桌上的档案大多也标注着“容后再议”。

他日复一日地与这些客户满怀希望地联络,却毫无所获,仍以此为荣。

他的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没有实用价值。收入丰厚的推销员只是尽快行动,要求客户给出明确的“是”或“不是”的答案。这样他们就不必在已接触的客户身上再花费时间和精力,而能及时投身到与下一个客户的业务上去。不论你把推销讲得多么复杂,它首先是一个数字游戏。你能很快了解谁对你说“不”,你就能听到更多次的“是”。

这位勤奋却自毁前程的推销员认为,只要他能坚持不懈地与这些客户一而再、再而三地联络,凭着他的执著,他的客户一定会与他达成交易。他认为自己的毅力一定会瓦解客户的拒绝。然而事实却不尽如人意。

拿破仑·希尔曾经在爱迪生的实验室中访问过他。爱迪生做了一万多次实验才发明了电灯。希尔问他:“如果第一万次实验失败了,你会怎么办?”爱迪生回答:“我就不会在这儿与你谈话了,此刻我会把自己锁在实验室中,做第一万零一次实验。”

这个小故事被大多数谈到“进取”的演说家用作坚忍不拔精神的典型例证。他们会说:“每次你打开电灯的时候,都可以感受到爱迪生是一个毅力非凡的人。”这是无稽之谈,我们应该感受到的是:爱迪生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发明创造的科学家。

希尔没有表达出来的,也许他认为人们可以自己领悟出来的意思是:爱迪生不是把同一个实验做了一万次。他做了一万个不同的实验,也就是做了一万次假设,而且发现不对就马上放弃。他做了一万次的半途而废。

有很多教练因为固执的个性输掉很多比赛。一场篮球赛在中场休息后,教练走出休息室,球队已经输掉28 分,他却仍对着电视评论员大嚷:“我们会按原计划打完比赛。”原计划已经不灵了,队员被打得七零八落,他还在坚持原订的比赛计划,这种行为并不是坚忍不拔,只能说是呆板和愚蠢。

【编者小评】

人的一生就要经历和面对许多的选择或事物的变迁。当面对这些时坦然一些,会发现,这样的改变是好的。发现不对就马上放弃。半途而废是做好的选择。

3.死死抓住的东西也许并不重要

人的精力不可能顾及方方面面,即使是十分好的或万分想得到的东西,也不能死抓住不放。

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的成功,也是因为他勇于放弃。杨振宁于1943 年赴美留学,受“物理学的本质是一门实验科学,没有科学实验,就没有科学理论”观念的影响,他立志写出一篇实验物理论文。于是,由费米教授安排,他跟有“美国氢弹之父”之誉的泰勒博士作理论研究,并成为艾里逊教授的6 名研究生之一。在实验室工作的近20 个月中,杨振宁成为艾里逊实验室流行的一则笑话的主人公:“凡是有爆炸的地方,就一定有杨振宁!”杨振宁不得不正视自己:动手能力比别人差!

在泰勒博士的关怀下,经过激烈的思想交锋,杨振宁放弃了写实验论文的打算,毅然把主攻方向调整到理论物理研究上,从而踏上了物理界一代杰出理论大师之路。假如他一条道走到黑,恐怕“杨振宁”至今也只是一个寂寞无名的符号。

而 1998 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崔琦,在别人眼中就是个“怪人”:远离政治,从不抛头露面,整日浸泡在书本中和实验室内,甚至在诺贝尔奖桂冠加顶的当天,他还如常地到实验室工作。更令人不敢相信的是,在美国这个科技发达的国家,崔琦居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电脑盲”。他研究中的仪器设计、图表制作,全是由他自己完成的。如果要发电子邮件,就请秘书代劳。他的理论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我没有时间赶上!放弃了世人眼里炫目的东西,为他赢得了大量宝贵的时间,也为他赢得了至高的荣誉。

人的一生很短暂,有限的精力不可能顾及方方面面,而世界上又有那么多炫目的**,这时候,放弃就成了一种大智慧。只要能得到你想要得到的,放弃一些不必要的“**”,你并不会损失什么,而放弃也许意味着得到更多。

从前有个孩子,把手伸到一只装满糖果的瓶里,他用尽所能地抓了一把糖果,当他想把手收回时,手却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放弃糖果,又不能把手拿出来,不禁伤心地哭了。这时一个旁人告诉他:“只拿一半,让你的拳头小些,那么你的手就可以很容易地拿出来了。”贪婪是大多数人的毛病,有时候抓住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放,就会为自己带来压力、痛苦、焦虑和不安。什么都不愿放弃的人,结果往往什么也得不到。

智慧不是几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满腹经纶”,“幽默诙谐”等词条都是智慧的表现。但你可能想不到“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多数人对放弃的理解是丢弃,并且是懦弱的表现,它怎么会是智慧呢?尽管你的精力过人,志向远大,但时间不容许你在一定时间内同时完成许多事情。正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如把眼前的一大堆食物塞进嘴里,塞得太满,不仅肠胃消化不了,连嘴巴也有被撑破的危险。所以,在众多的目标中,人们必须依据现实,有所放弃、有所选择。这样我们才能选出适合自己的食品,然后慢慢咀嚼、细细品味,直到完全吸收,才会使自己有更充沛的精力。

不是吗?如果在放弃之后,烦乱的思绪被梳理得更加分明,模糊的目标变得更加清晰,摇摆的心变得更加坚定,那么放弃又有什么不好呢?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不要像那个为了拿到更多糖果而哭泣的孩子一样。

放弃,是一种睿智,是一种豁达,它不盲目、不狭隘。放弃,对心境是一种放松,对心灵是一种滋润,它驱散了乌云,它清扫了心房。

【编者小评】

有时候,人们正是在放弃之后才会发现,原来死死抓住不放的东西并不那么精彩,也并不那么重要。

4.走好自己的下山路

人们习惯于对爬上高山之巅的人顶礼膜拜,实际上,能够及时、主动地从光环中隐退的下山者也是“英雄”。

有多少人把“隐退”当成“失败”。曾经有过非常多的例子显示,对于那些惯于享受欢呼与掌声的人而言,一旦他从高空中掉落下来,就像是艺人失掉了舞台,将军失掉了战场,往往因为一时难以适应,而陷于绝望的谷底。

心理专家分析,一个人若是能在适当的时间选择做短暂的隐退,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转机,因为它能让你留出时间观察和思考,使你在独处的时候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世界。

唯有离开自己当主角的舞台,才能防止自我膨胀。虽然失去掌声令人惋惜,但往好的一面看,心理专家认为,“隐退”就是在进行深层学习,一方面找到自己的阴影,一方面重新上发条,平衡日后的生活。当你志得意满的时候,你很难想像没有掌声的日子。但是如果你要一辈子获得持久的掌声,就要懂得享受“隐退”。

据说,在日本,很多中高年龄的男子,因为忍受不了退休后无事可做,纷纷走上自杀之路,成为日本自杀率最高的族群。

事实上,“隐退”很可能只是转移阵地,或者是为下一场战役储备新的能量。但是,很多人认不清这点,反而一直缅怀着过去的光荣。

他们始终难以忘情“我曾经如何如何”,不甘于从此做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

作家费奥里娜说过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话:“在其位的时侯,总觉得什么都不能舍,一旦真的舍了之后,又发现好像什么都可以舍。”

曾经做过杂志主编、翻译出版过许多知名畅销书的费奥里娜,在40岁事业最巅峰的时候退下来,选择当个自由人,重新思考人生的出路。

费奥里娜带着两个子女悠然隐居在纽西兰的乡间,充分享受山野田园之乐。因为要适应新的环境,费奥里娜才猛然发觉人生其实有很多其他的可能,后退一步,才使自己从执迷不悟中解放了出来。

40 岁那年,麦利文从创意总监被提升为总经理,3 年后,他自动“开除”自己,舍弃堂堂“总经理”的头衔,改任没有实权的顾问。

正值人生最巅峰的阶段,麦利文却奋勇地从急流中跳出,他的说法是:“我不是退休,而是前进。”

“总经理”3 个字对多数人而言代表着财富、地位,是事业身份的象征。然而,短短3 年的总经理生涯,令麦利文感触颇深的,却是诸多的“无可奈何”与“不得不为”。

他全面地打量自己:他的工作确实让他过得很光鲜,周围想巴结自己的人更是不在少数,然而,他每天疲于奔命,活得并不开心。这个想法促使他辞职。他说:“人要回到原点,才能更轻松自在。”

辞职以后,司机、车子一并还给公司,应酬也减到最低。不当总经理的麦利文,感觉时间突然多了起来,他把大半的精力拿来写作,抒发自己在广告领域多年的观察与心得。

他笃定地说:“我很想试试看,人生是不是还有别的路可走?”

不管别人怎么看他,他只想踏踏实实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从麦利文的“下山”经历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如果你自认只是个平凡人,你就不会觉得自己失去过什么。”

【编者小评】

人生有太多的“上山”与“下山”。如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创造财富、晋升职位,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恋爱结婚、生儿育女……应算是“上山”,成功与否,看的是努力和运气;那坎坷挫折、前景黯淡,经商失利、官场失意,年老体弱、退职退休,婚姻裂痕、儿女不肖……可算是“下山”,能否成功软着陆,甚或再创辉煌,靠的是心境和修养。

5.坚持与变通有时并不矛盾

我们一开始所进入的行业、所从事的工作往往是一种被动的选择,但是有多少人一方面感叹“我不喜欢这个工作”,“再这样下去我的专业都荒废了”,另一方面却在“待遇不错”、“工作还算轻松”、“某领导对我很器重”的自我麻醉下沉寂下来,沿着一个内心深处并不希望的方向固执而又心安理得地走了下去。若干年后你一时警醒会不自禁地说:“要是我当初果断地跳出来重新选择多好。”

法克和谢特正是在“当初”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刮别人胡子之前,先刮自己的”,这是几年前法克拍过的某一广告的广告词,法克也从此踏进了演艺圈,很多人上门找他拍戏,一时间,他的演艺前途颇被看好。不过,法克并没有久留,两年之后,他毅然离开了演艺界。

法克发现演艺事业并不适合自己,一心想找出未来的方向。

法克常常是在天黑之后,一个人跑到海边钓鱼、发呆。有一天,他独坐海边,远远地望着对岸市区内的灯火,心里突然有一股声音出现:“我这是在干什么,难道一辈子老死在这里,无所事事?不如去开餐厅吧!”

法克立即在脑海中搜索,从小到大自己最喜欢的事是什么?“吃”

是法克认为最有意义的事,他一向是家里的烹调高手,没事儿时可以一整天呆在厨房里“研发”。“我为什么不好好发挥自己的这项专长呢?”

法克紧锣密鼓地展开他的创业大计。一面找人筹募资金,一面到大学选读会计、营销课程。不久,他的概念式泰国餐厅开幕了,法克负责的职务从洗碗、配菜、打杂到掌厨,几乎全套包办,一旦忙起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下班回家还抱着食谱继续研究,非搞到深夜才罢休。

看他这么投入,朋友忍不住问他:“你干嘛做得那么辛苦?”法克回答:“因为我找到了最爱。”在他来看,做菜不仅是一门艺术,也等于是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只要放入各种元素,就能产生千变万化的结果,乐趣实在太大了!他说:“我已经打算把‘吃’当成一辈子的事业。”

谢特是两家规模不算太小的企业的董事长,却放着老板不当,半路出家演起舞台剧。

舞台上的谢特,是个十足的耍宝大王,非常放得开。据说,他曾经有过“让观众从椅子上笑得摔下来”的记录。

起初,谢特只是基于好玩,应邀在太太参与的妇女社团中反串,男扮女装演出蝴蝶夫人、老岳母等角色。有一回,他在台上表演,台下坐的来宾中正好有一位著名导演,谢特的表演才华就这样被“发掘”

出来了。

谢特的处女作,是参与表演“厨房闹剧”,他在剧中饰演一名银行家,角色颇具喜剧感。谢特兴致勃勃地招待一些企业界的朋友前去观赏,有人对他初试啼声的演技大加赞赏,有的朋友却认为他是在作践自己。

谢特不介意别人怎样看他。他说自己的玩儿心很重,“经营事业”

和“演戏”这两件事前者对他是副业,后者才是正业。他不讳言演戏让他得到更多的成就感。

不像很多企业家一心只想追求利润,扩充事业规模,谢特自称是个没有什么企图心的人,“我只想让自己快乐。”他观察到,企业界老板中不乏把事业摆在第一的工作狂,但他认为,即使自己每天玩儿命地工作十几个小时,业绩增长充其量不过5%、10%而已,个人生活却彻底被牺牲了。

假使你不喜欢一份工作,只是为了“钱”而不得不与之为伍,10年、20 年之后,有一天你可能会猛然发觉,自己的人生竟然如此贫乏,耗尽半生光阴却没有做过一件令自己快乐的事。

如果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事去做,即使赚钱不多,却乐此不疲,结果你反而会发现,由于坚持所爱,不仅让你彻底发挥了才能,甚至终能闯出一番不凡的局面。

作选择的确很难,不会有人告诉你好坏、对错如何选择。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一旦做起来感觉兴味盎然,那就对了!不要迟疑,赶紧去找一份让你充满干劲的事来做,而且你愿意为了这件事每天迫不及待地全力投入,那么,距离美梦成真就不远了!

人生本来就需要做选择,但是一定要做“对”的选择,秘诀就是“择你所爱,爱你所择”。

法克和谢特都得到了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他们两人的事业都有一个在别人眼中前途无量的开始,如果他们陶醉在这“前途无量”的事业里执著地走下去,最终可能只是一个三流演员和一个焦头烂额的小老板。

【编者小评】

勇往直前是一种勇气,激流勇退也是一种勇气。我们必须顺势而为,善于变通。

在环境变化或者形势变化的时候,你的处世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否则你会吃亏或者败阵。适应性是人类适应周边环境的生存能力,灵活性是人处在不可改变的环境中改变自己的能力,它是活力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