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计 三年之痒怎么挠(1 / 1)

【适用场合】

工作三年

【适用范围】

所有人

【计谋详解】

婚姻中有“七年之痒”,职场上亦有“三年之痒”之说,“痒”,就是一种疲软,一种郁闷,一种痛苦。那么,在职业生涯中,遇到这种“痒”该怎么办?是选择跳槽,还是继续“痒”下去择机疗伤呢?挠准了方位当然舒坦,但万一挠错了地方,可就急煞人了。

【案例1】

小娇是东莞某医院急诊部的护士,对于这三年来的工作,她颇有感慨。急诊室每天都忙忙碌碌,从早到晚重复再重复的动作,很累。急诊室外,病人的痛苦声、呻吟声,家属的叫喊声、询问声,从刚开始的耐心忍耐,到后来的烦躁厌恶,运用重复又重复的语言已是麻木了。

她其实很早就开始厌倦这份工作,想跳槽。可是当她想转行时,又犹豫不决。她目前的月收入是5000元左右,比较可观。再说她还没结婚,再奋斗几年,还会升职,工资可能还会上涨。要是现在转行,还真的不知道自己可以从事什么工作,一切又得从头开始。

【专家点评】

小娇的情况是典型的工作厌倦症,此时她最需要的是情绪的释放与调剂。例如在业余参加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班,这不仅可以扩充新的知识,也可以为自己日后的工作转型打下基础,并且能得到生活上新的动力与刺激。其次可多向朋友倾诉,或请教老同事,向他们取经,了解他们是如何从职业倦怠的困惑中走过来的。若真的想换工作,最好选择与医疗专业相关的行业为好。

【案例2】

小谢的职业生涯有三年,其间她跳了三次槽,平均一年一次。会计专业本科毕业后,小谢在东莞某企业任会计。当她打算将自己所学运用到实践中时,现实给了她很大的打击。在单位,她做最简单、最基础的工作,学校学的东西和工作实际相差很大。一年合同期满,小谢就迫不及待地跳了槽。第二份工作是在一家国有企业担任文秘。工作才一个多月,她发现枯燥的文秘工作已毫无新鲜感可言,碍于合同的期限,她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做下去。同时办公室里的人际关系也让小谢感觉苦恼万分,合同期满之后,小谢立刻再次跳了槽。第三次她选择做销售工作,在她的设想里面,销售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还可以拓宽自己的人脉。但实践下来事与愿违,她不仅揽不到客户,更是到处碰壁。在公司,因为没有业绩,还要看老板的脸色,做“夹心饼干”的滋味真不好受!现在,小谢准备第四次跳槽了,可是心里仍很忧虑,她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

【专家点评】

频繁地更换工作,未能累积某个行业具体的工作经验,也没给自己制定一份职业规划,这是相当不智的做法,小谢这样频繁换工,是比较难得到更好的发展平台和薪酬水平的。建议小谢尽早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和职业优势,才能更早地找到与自己相匹配的目标工作和行业,自己也就越容易在工作中得到幸福感和满足感。

【案例3】

林非大学毕业后,好不容易在人才市场找到了一份工作。为了积累工作经验,他她一直没有跳槽。直到工作三年了,他她开始感到对所从事的工作越来越不感兴趣,认为前途模糊不清了。在他她的朋友圈里,不少人也这样表示。

【专家点评】

为什么林非和他她的大多好友会有这种困惑?一般而言,这些遭遇三年之痒的人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少人的就业哲学是先就业再择业。因此,他们她们的第一份工作未必是最适合自己的。在这种前提下,不少人的心态是先在目前的岗位上锻炼几年,积累工作经验,再以此为资本跳槽,而三年的时间,恰恰是一个新人锻炼成熟的时间跨度,在此刻心生离意自然再正常不过。而另一种人虽然正常就业,在职场初期充满干劲,尚无困惑可言,但随着对工作从新鲜、熟悉到日复一日的重复,理想与现实冲突,枯燥感逐渐涌来,从而生出“红杏出墙”之意。

【案例4】

惠子是一家大型壁纸企业的区域销售经理,她在部门经理的职位上已经做了三年,每天面对的都是同样的面孔,同样的事情。2009年,在很多人颓丧哀叹就业机会减少,安心潜伏时,惠子却选择了激流勇进,进修了MBA课程,在理论知识和经营理念上去丰富自己,同时她还结交了许多行业外的新朋友,思路也变得更开阔了。所以去年下半年,在执行公司的深耕策略上,进修的新知识和交的新朋友帮了惠子的大忙,她带领的深圳团队在2009年11月创下了全国单月团队销量冠军的纪录。2010年1月初,公司顺理成章地晋升惠子为区域销售经理,让她负责整个华南地区的销售。

如此看来,在职场遇到瓶颈时,不妨主动打开一扇窗,看看外面的天空,而不是沉浸其中蹉跎光阴。

【专家点评】

在职业生涯中,每位职场人都会经历职业枯竭期,如能及时调整目标,保持心态,进行新规划,就必然会发现“新大陆”,闯出自己的阳光大道。

此外,每位职场人也要认识到,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不会一次完成。职业无力感通常源于我们总希望一步解决自己的所有问题。我们要改变对规划的看法,应该把它看作经营自己未来的一项长期的战略工作。

【案例5】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小林毕业后在一家私企工作了三年多,她告诉记者,在公司她是一名行政文员,平时工作很琐碎,除了要处理日常的文字工作之外,公司购买文具、日用品等都需要她负责,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感觉文字工作对她来说有一定挑战性,但是时间长了之后,这些事情都变得枯燥无味。

她说:“我越来越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一点目标也没有,工作没有了**和动力,难道我还要继续做这份工作吗?我决定辞职重新找工作。”

【专家点评】

很多职场人士都有过小林这样的经历,而他们工作的时间也大概是三年,他们开始都对工作充满了**和信心,当工作时间久了之后,眼前的工作对他们来说没有了挑战,他们开始为自己的职场而担忧,其中不少人都萌生辞职跳槽的想法。

不少遭遇“三年之痒”的职场人士都会把希望寄托在跳槽上。相关人士表示,一般而言,三年的工作时间在个人职业发展道路上是知识和经验积累的标准线。因为职业人从无知到有知,往往需要经过三年左右的时间进行学习,让个人的判断能力、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不断提升;而这时职业人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潜力也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继续坚持下去显然是更加明智的选择。已陷进这种职业状况的职场人士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职业心态,客观分析自己的职业发展难题,学会发掘工作的乐趣,而不是动不动就用“跳槽”这个办法。

经历过“三年之痒”的职场人士中,不少人都认为“痒”的根源是缺乏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的规划。有关专家分析,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越早,越清晰,弯路才会走得越少,“三年之痒”的症状就越轻。如果的确对眼下的工作不感兴趣,同自己的个性和职业能力倾向有冲突,可以考虑职业转换;如果是行业不景气,前途黯淡,及早脱身为妙;如果是因自身能力不胜任业务要求,进修充电时不我待;如果只是工作压力大、情绪波动、同事关系等,学会放松自己,调整心情,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也许就够了。

【案例6】

小刘大学时就一直憧憬着毕业后能到外企工作,可找工作时由于英语口语不过关,与外企失之交臂,于是进入一家咨询公司做文案。

起初,小刘能够随遇而安,勤勤恳恳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可工作快三年的时候,她开始厌倦眼前这份总是“重复着昨天的故事”的工作,去外企工作的念头再一次冒出。特别是不久前受到网络“晒年终奖”的刺激,她决心要好好练习英语口语,希望明年能够成功跳槽到自己心仪的外企。

小刘是个行动派,在下定决心的当天便在网上报读了新东方在线商务口语训练营的网络课程,她说:“我平时工作挺闲的,以往这些闲暇时间我都在网上和朋友聊天,现在报读了这个网络课程,我戴着耳机就可以听课了。每天晚上回到家,我也会花至少两个小时的时间听网络课程并且练习口语。”

小刘是个内向的女生,平时羞于开口说英语,她说“在家练习就可以戴着耳机与在线的老师用英语交流,想说多大声就有多大声,一点都不用害羞。一遍不行可以再来一遍,直到说好为止。经过半个月的学习,我现在越来越有信心了。”

尽管起初的英语学习纯粹是抱着功利的跳槽心态,但小刘学了一段时间发现,“即使不跳槽,学英语也是提升自我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多学一些技能可以提升竞争力,技多不压身嘛。”

【专家点评】

跳槽是不是解决“三年之痒”的唯一方法呢?条条大路通罗马,面对困惑时,应该先对自己当前的情况做一个总结。很多人工作不如意其实也与不了解自己有关,很多人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这时候可以跟同行业的朋友多聊聊,让前辈们给些意见,认清自己发展的空间有多大。小刘认为,解决“三年之痒”的另外一个好方法就是充电。尽管工作了三年,但很多专业技能还是要学习,相关专业技能的提升也至关重要。职场中非学历以外的职业资格的认证一定要重视,这是硬件条件,是敲门砖。如果你工作了三年,行业的相关证书都有,获取更好工作机会的概率就会很大。

“职业链理论”认为,“职业链”是决定一个人能不能有好的职业发展前景的关键,跳槽过多者没有完整的职业链,也就不会有好的职业前景,“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频繁跳槽的人到后来会发现,越来越跳不动了。”职业由很多个环节组成,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职业链,职业链如果有一个环节出问题,对发展前程都造成不利,如果哪个环节出问题,再调整回来就要赔上一段时间成本,落在同一起跑线的人的后面。

如果一个人在本单位有更好的发展,当然应该优先选择固守旧阵营,做生的不如做熟的。新的工作要重新熟悉环境,重新去适应,所花的时间成本很高。因此,如果在本职单位能够继续发展的话,最好就别跳槽,应该通过不断学习和充电来提升自己的价值。但充电也不能跟风,很多人充电是盲目的,见别人学什么,自己也去报什么班,这是非常忌讳的。充电的关键是自己选定了方向以后有针对性地去学习。除了学习外,整合自己这三年来积累的各种人脉资源也相当重要,这些资源对自己作出下一步的选择是很有帮助的。

【编者小语】

很多刚参加工作两三年的80后女生,都会对本职工作产生一种复杂的心理,包括倦怠、痛苦甚至无奈,原本很看好的工作现在却变成了“鸡肋”,刚毕业时踌躇满志的心情现在一落千丈。这就是所谓的职场三年之痒,“痒”的不是现实的状况,而是自己的心态。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种职场三年之痒不是现实状况困扰,而是与职场人员对职场的看法改变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