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谋略(1 / 1)

No.01 勤劳俭朴是立身之道

名人导语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宋史·范纯仁传》

本节要点

曾国藩一生勤俭;曾国藩以俭训子弟。

故事案例

1.曾国藩一生勤俭

曾国藩一生勤俭,而且他也把勤俭自立当做立身和持家的不二法门。曾国藩曾经讲过这样一个笑话:

有一家人,儿子刚刚新婚未久,睡在**,辗转反侧,心里非常焦急,他大声呼叫:“妈,你那不懂事的媳妇,吱吱呀呀,纺车不停,闹得我睡不着,请将她那部纺车打碎好了。”公公在隔屋听到了,也高声大叫道:“太太,如果要打,最好先将你那部车子打碎,我也睡不着呢!”

这是清代欧阳兆熊和金安清所撰的《水窗春呓》中的一个笑话,也是曾国藩每日晚饭后照例与幕僚们闲聊的笑话之一。这个笑话一出,大家笑得眼泪都掉下来了,然而曾国藩却以五指抚捋胡须,一笑也不笑。因为这就是曾国藩一家人当时勤俭的真实写照。

勤与俭是相辅相成的,不勤者难以指望他能节俭,反之亦然。现代人,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人,哪里还知道什么勤俭,就说吃饭,倘若一顿无肉,那可能就要抱怨三天了。当时,论官位,曾国藩总督加侯爵,可以说是位极人臣;论财富,曾国藩虽不以敛财为重,过富家翁的生活还是绰绰有余的。然而,曾国藩却一直到晚年仍力戒奢侈。

曾国藩深谙“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硬道理,并将这一根深蒂固的理念贯穿于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当中。他认为,于国、于家、于己勤俭都是做大事的必要条件。

2.曾国藩以俭训子弟

为了做到俭而不奢,曾国藩对子弟做了许多具体规定,例如:

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至嘱。

后辈子侄,总宜教之以礼。出门宜常走路,不可动用舆马,长其骄惰之气。一次姑息,二次、三次姑息,以后娇惯则难改,不可不慎。

四轿(指四人抬的轿子)一事,家中坐者太多,闻纪泽亦坐四轿,此断不可,弟曷不严加教责?即弟亦只可偶一坐之,常坐则不可。蔑结轿而远行,四抬则不可;呢轿而四抬,则不可入县城、衡城,省城则尤不可。

可珍之物固应爱惜,即寻常器件亦当汇集品分,有条有理。竹头木屑,皆为有用,则随处皆取携不穷也。

“俭”字功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

如此等等,不尽列举。

俭朴同勤劳是分不开的。只知道俭朴还不行,还要勤劳,勤劳才能致富。曾国藩不但在理论上启发子弟,而且在具体实践上也教导子弟。他在给诸弟的家书中写道:

戒惰莫如早起。

学射最足保养,起早尤千金妙方、长寿金丹也。 凡事当有收拾,宜勤慎,无作欠伸懒慢样子。

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家中养鱼、养猪、种竹、种蔬四事,皆不可疏。一则上接祖父以来相承之家风,二则望其外有一种生气,登其庭有一种旺气。

对于内眷、女儿、儿媳等,曾国藩也从不姑息,同样严教勤劳。曾国藩曾对女儿曾纪芬说:

吾辈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勤俭二字,别无他法。

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逸作恶,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绝不肯以做官发财,绝不肯以银钱予后人。

曾国藩一生崇尚朴实,不尚高谈阔论,认为“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这样的见识,确实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他有鉴于此,不但自己要躬行实践,而且还要把它传给子孙后代。他规定:

新妇始至吾家,教以勤俭。纺织以事缝纫,下厨以议酒食。此二者,妇职之最要者也。孝敬以奉长上,温和以待同辈。此二者,妇道之要者也。

曾国藩一生都在服膺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他自己工作,他的夫人、媳妇住在总督署内,也要绩麻纺纱,做针线工作,直至起更后,始能休息。同治七年(1868年)在金陵节署,他的女儿等早已是贵不可言的“千金小姐”了,但曾国藩却亲自给她们制订了每天习劳的繁重功课单:

早饭后 做小菜点心酒浆之类 食事

巳午刻 纺花或绩麻 衣事

中饭后 做针黹刺绣之类 细工

酉刻(过二更后) 做男鞋女鞋或缝衣 粗工

曾国藩一生生活俭朴。他自己衣着朴素,布袍鞋袜都是其夫人、媳妇所做。他三十岁过生日时,家人特地为他缝制了一件青缎马褂,他平时舍不得穿,只在庆典或过新年时才穿上。这件衣服穿了三十多年,到他去世时,还像新的一样。对此,他幽默地说:“古人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以吾视之,衣亦不如故也。试观今日之衣料,有如当年之精者乎?”吃的也是粗茶淡饭。即使是官至大学士,每次吃饭也仅一个荤菜,如果不是有客人来,从不增加。因此时人戏称他为“一品宰相”。“一品”,指的就是“一荤”。

郑板桥说:“富贵足以愚人,贫贱足以立志。”也就是说,艰难困苦可以锻炼人,舒适安逸可以消磨人。曾国藩的治家规范,内容并不复杂,也没有任何高深之处,然而却有说不尽的滋味,能够流传后世并影响深远,绝不是偶然。

在曾国藩这种近乎过敏的警惕下,曾家没有像其他大家族那样由俭而奢,而基本上保持了节俭的家风,也因此避免了重蹈历代世家败亡的老路。

智慧点评

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

No.02 做清醒之人,自省己过

名人导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屈原

本节要点

曾国藩的“悔缺”之道;时时检查,事事检点。

故事案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改之,过而无恐。过错是一种失去,还是一种获得。勇于改正自己缺点的人,就是清醒明智的人;知错不改的人,往往一事无成。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在险恶复杂的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这是千古不变的生存法则。

1.曾国藩的“悔缺”之道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发现不了自己的缺点。别人指出的时候仍旧不知道悔改,甚至巧舌如簧,这种人永远不会有进步。正视缺点和不足,设法克服并改正,这样才会有所突破,曾国藩就是这样做的。他提出了“悔缺”之道,并坚决彻底地改正和执行。

曾国藩的性格一生发生过多次转变,早期个人修养也并不深厚,一遇不顺心的事情就勃然大怒,脾气性格很不稳定。与人交往时善于言谈,爱出风头。但他自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他认为,知过即改,从善如流,对一个人的修身养性至关重要。因此便下定决心改变这种性格,但是却屡有反复。

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性格的养成不是朝令夕改的事情。

有一天,好友窦兰泉来拜访曾国藩,两位学人商讨理学,然而曾国藩并未真正理解窦兰泉所说的意思,即开始妄自发表见解,且词气虚矫。事后曾国藩指责自己:不仅自欺,而且欺人,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了。由于不诚实,所以说话时语气强辩,谈文说理,以表示自己学理精湛,其实这是一种虚荣心的表现。

曾国藩意识到了自己的毛病,表示一定悔改,可又身不由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几天以后,朱廉甫前辈与邵蕙西来访,这二人都是孔子所说的正直、见闻广博的人,但是曾国藩故伎重演,说了许多大言不惭的话,过后又十分后悔。

由此可知,认识只是一个开始,实际行动才是关键所在。他给自己约定法章:大凡往日游戏随和的人,态度不能马上变得孤僻严厉,只能减少往来,相见必敬,才能渐改争逐的恶习;平日夸夸其谈的人,不能很快变得聋哑,只能逐渐低卑,只有少言多听、慎思,才能力除狂妄的恶习。

曾国藩一心想要检讨自己,不过,他虽然改过心切,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有意与朋友们疏远,认为保持一定的距离,不经常交往,就可以增加几分敬意,但是,这样就有一种不合群的表现。

由此可见,与人交往要怀一颗真诚、谦逊之心。不需要客观的抑制,真正的改变应该是从内在开始的。

好友吴竹如开导曾国藩说,交情虽然受天性投缘的影响,但是好多种情况下,交情也是由人力所决定的,所以,人能胜天,不要把一切归之于数,如知人之哲,友朋之投契,君臣之遇合,本有定分,然亦可以积诚而致之。曾国藩深受启发,他认识到自己性格中的缺陷,开始有意识地调整和完善自我。

1843年正月,曾国藩的二位同年来看他。饭后,下人有不如意事,曾国藩大发脾气,愤不可遏,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决心,虽然友人多次劝阻,他仍然放口谩骂,肆无忌惮。事后,曾国藩又很后悔,又检讨自己。

从此以后,他日渐成熟,逐渐地改掉了自以为是的毛病,与人交往时,他开始懂得给人留面子,削弱自身的锋芒。

2.时时检查,事事检点

对于自己的言行,他认为一切事情都需要每天检查,一天不查以后有问题再补救就难了。他逐日检点,事事检点,严格要求自己,把检点自己视为事关进德修业的大事。

《周易》说,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曾国藩的一生是在日日严于自律中度过的,他对自我反省和批判严厉而苛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局限,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不同的是所犯过错的大与小,多与少的问题。犯错之后如何用正常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说有过必纠,有错必改才是正确的选择。

曾国藩认为,注重颐养德性的人,会经常洗涤自己所犯的过错,并且常常反省、告诫自己勇于改过,这样才会使自己不断走向完善。

圣贤之所以是圣贤,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己的过错,从不虚伪地遮掩和找借口,并且可以积极地去改正。心里踏实,纠结也少了,做事也顺利许多。要知道,有多少掩饰就有多少丑态。

在经历了多次磨难后,曾国藩的性格渐渐走向完善,为人处世方面也变得圆通。他认为,人的欲念太重,过分追求某些东西,就犯了通病:太想表现自己就容易言辞不当,惹人厌烦;过于认可自己就容易骄傲自满,自以为是。此二者都应该常加克制,他认为自己仍然没有将这二者清扫干净。

他认为,戒除“多言”需要日日检点,戒除自满需要把自己放置于世界之中,把自己摆在一个渺小的位置上,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平衡。

他说:“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叹须臾耳。大地数万里,不可穷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粟耳。”

他认为,苍穹之中,自己只为沙粒,为尘埃,不足提起。所以一个人成就再大也没什么好骄傲自满的。

为了改掉自己的缺点,曾国藩的决心之大、意志之坚,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与决心,不仅对他一生的性情修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是他能建功立业的重要原因。

曾国藩告诫自己一定要谨记三个字:“不自欺”。他认为人之所以修己不利,做事无恒,就是因为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与不足,人如果能做到不自欺,就可以发现和改正缺点毛病,不断完善自我。他不仅每日自我反省,还主动从亲友处吸取建议,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信息,誓做一个内外兼修的人。

曾国藩这种严于律己的思想和行为值得我们去学习,不欺人也不自欺,是修身的必备条件,也是为人处世应该注意的环节。

智慧点评

古人三省其身,省一是言行,省二是作为,省三是修养。今天,我们三省吾身,则应自省的是追求,是信念,是情操。但愿自省之后,我们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痕,漫随天外风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