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三思而后言(1)(1 / 1)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假如能在责备的话里带抚慰,批评的话里带赞扬,训诫的话里带推崇,命令的话里含扶掖,让别人听你的话犹如沐春风,抱着诚恳和平易的心境讲话,一定会到处有人缘,而人缘好可以让你笑傲江湖。

有时也许我们在说话时没有一点恶意,但是却可能会得罪别人,并且把场面搞得十分难堪、尴尬。其实,其中的道理很简单:“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我们说话常常都只是固执己见一直说,却不曾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设想,因此,我们说的话听到别人耳里,也肯定会引起不一样的反应,从而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这就要求我们在说话时一定要谨慎,话到嘴边要三思。

俗话说:“会说话的令人笑,不会说话的令人跳。”人与人相处,会说话是一门艺术。当你要向人表达意思时,除了文字、肢体动作外,说话也是一种传达工具。但是说话不当、不得体,也容易在语言上伤害别人,造成人我相处的不和谐。因此,如何说话、说话的场合、分寸的拿捏,都是不容忽视的。老子和庄子对于言与不言,如何言,而且句句入木三分,否则闭口养心修性。三思而后言,会让你关闭招惹是非大门,摒弃锐气锋芒,会让你的处事之道更加的游刃有余。

诚信无欺,表里如一

《道德经》提到:“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诚实的人,我诚实对待他;不诚实的人,我也以诚实对待他,于是整个时代的品德就归于诚实了。”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人们普遍赞誉的一种美德。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指人的思想与行动应当一致,诚实无欺,言而有信,表里如一,说到做到。诚是诚实,诚心诚意;信是信用,遵守诺言。

诚信的基本内涵包括“诚”和“信”两方面。“诚”主要是讲诚实、诚恳;“信”主要是讲信用、信任。“诚信”的含义,主要是讲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

《论语?颜渊》中曾说:“驷不及舌。”欧阳修在《笔说·驷不及舌说》中将其解释为:“一言出口,驷马难追。”“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就由此演变而来。它的意思是: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来。形容话说出口之后,就无法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宋濂是我国明代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他从小喜爱读书,但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有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到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说话要讲诚信是一个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了他是一个讲文明的人。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他的存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讲诚信。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诚信亦凸显其重要性。市场经济本身家就是一种信用经济,具有公平竞争、平等交换、效率效益、诚实守信的原则。可以说,诚信是市场经济与生俱来有的准则。

香港超人李嘉诚,在创业初期资金极为有限。一次,一位外商希望大量订货,但他提出需要富裕的厂商作保。李嘉诚努力跑了好几天,仍一无着落,但他并没有捏造事实,或是含糊其词,一切据实以告。那位外商深为他的诚信所感动,对他十分信赖,说:“从阁下言谈之中看出,你是一位诚实君子。不必其他厂商作保了,现在我们就签约吧。”

虽然这是个好机会,但李嘉诚感动之余还是说:“先生,蒙你如此信任,我不胜荣幸。但我还是不能和你签约,因为我资金真的有限。”外商听了,极佩服他的为人,不但与之签约,还预付了货款。这笔生意使李嘉诚赚了一笔可观的钱,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此,李嘉诚也悟出了“坦诚第一,以诚待人”的原则,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渔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

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要想成功,必须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知识、具备一定的能力,首先先做人,后做事。

处事箴言:

诚信是一种人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了他是一个讲文明的人。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他的存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讲诚信。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也就是所谓的:“良药苦口利于病。”

一个人活在世上,能够得到智者的批评是一件幸事。要知道,批评一个人是需要很大勇气,冒很大风险的。谁都知道“多栽花,少栽刺”的道理。一般而言,人们都喜欢听好话,而不愿意听批评意见,有些人还会错误地对待批评,甚至把提批评意见的人当成仇人。还需指出的是,智者只对值得批评的人提出意见,而对不值得批评的人根本不会去说他,懒得冒被人仇视的风险。

纵观我国历史,凡是成就突出的人,大都勇于接受批评意见。他们能够从善如流,所以能够吸取众人的智慧,避免自己的失误,从而成就自己的事业。

汉高祖刘邦能够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而不像霸王项羽那样刚愎自用、唯我独尊。《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曰:“昔者天子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诤臣就是敢于向上司提出批评意见的人,一个上司如果有了敢于提批评意见的下属,就能避免犯严重的错误。这说明了诤臣的重要性。刘邦就是因为有一批敢于提批评意见的诤臣,使他避免了犯错,争取了民心,最终赢得了天下。

奥巴马来中国访问,在上海与青年学生对话,在谈到互联网自由时是这样说的:

“作为美国总统,有的时候我还是希望信息不是那么自由地流通,因为这样我就不需要听到人们在批评我,我认为这是很自然的。在人处于一定实力地位的时候就会想到,你为什么这样说我,你这样说是很不负责的。”

中国有一个修身、治世的经典格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看来奥巴马也觉得“忠言逆耳”。

他接下来又说:“可是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因为在美国信息是自由的,因为在美国有很多人批评我,说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我还是认为,这样才会使得我们的民主制度变得更强,使我变成一个更好的领导人,因为它迫使我听到一些我不愿意听到的意见,也迫使我审查我正在做的事情,每天都要审查,要看我是不是真的为美国人民做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所以我认为互联网现在已经变成一个更强的工具,可以让公民来参与。”

他还说:“我认为越是能够自由的信息流通,社会就变得越强,因为这样子,世界各地的公民能让自己的政府负责,有一个问责制度。所以我一直是坚定地支持互联网开放的使用,我是非常支持不审查内容的。这是我们的一个传统,我们有不受限制的使用互联网的机会,这是我们力量的来源,也是应该受到鼓励的。”

奥巴马的这一番话,这样对待逆耳的忠言,就使人感到欣慰了。他是懂得忠言虽然听起来不舒服,但是却“利于行”,可以匡正自己的错误行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政府负责任了,工作做好了,社会就强大。

处事箴言:

一个肯信任别人的人,虽然别人未必都是说话算数的,但是自己却做到了说话算数。一个人不被信任,再怎么会说也不能让对方心悦诚服;一个人不信任别人,对方再会说也不会有多少真实的成分。这就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要心理因素。

廉而不刿,直而不肆

《道德经》里提到,“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归结到说话方面,意思是要讲究说话要圆滑,说话不伤人。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忙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公开对左右近臣说:“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我一定唾他一脸!”

左师触龙去求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做出快步走的姿势,慢慢地挪动着脚步,到了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脚有毛病,竟不能快跑,很久没来看您了。我私下原谅自己呢。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辇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近来很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左师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材;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递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摸住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是每次祭祀的时候,总是祷告说千万不要让她回来。这不是替燕后做长远打算,希望她子孙相继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左师公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一直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他们的后人还有在的吗?”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左师公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却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不如疼爱燕后。”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说话谁都会,但是要将话说到位,并且能用圆滑的话改变别人之前错的举动和想法的确是需要技巧。

对于别人给我们的“良药苦口利于病”,我们的确应该接受,这样会让我们进一步提高,但是在我们处事之道时,逆耳之言,不要轻易说出口。

与他人讨论某一问题时,不要一开始就将双方的分歧亮出来,而是先讨论一些对方已经达成共识的东西,让对方不断的说“是”。

史密斯.爱波森是格林尼治储蓄银行的一名出纳,他就是采取了引导对方说“是”的办法挽回了一位差点失去的客户。

“有个年轻人走进来要开个账户,我递给他几份表格让他填写,但他拒绝填写其中的几项资料。在我没有学习人际关系课程以前,我一定会告诉这个客户,假如他拒绝向银行提供一份完整的个人资料,我们是很难给他开账户的。但今天早上。我突然想到,最好不要谈及银行需要什么,而是客户需要什么。所以我决定一开始就先诱导他回答‘是’。

“于是。我告诉他,那些他所拒绝回答的资料其实并不是非写不可的。但是.假如他碰到意外,是不是愿意银行把钱转给他所指定的亲人呢?客户同答:“是的,当然愿意,我又问他:“那么,你是不是认为应该把这位亲人的名字告诉我们,以便我们以后可以依照你的意思处理.而不至于出错或拖延呢?。客户说:“是的”。

“我看客户的态度已经缓和下来,他也知道这些资料并非仅为银行而留,而是为了他个人的利益。所以,最后他不仅填写了所有资料.而且在我的建议下,还开了一个信托账户,指定他母亲为法定受益人。当然,他也填写了所有与他母亲有关的资料。由于我一开始就让他回答“是”,反而使他忘记了原本存在的问题,而是高高兴兴地去做我建议的所有事情。”

懂得说话技巧的人,一开始与对方交谈就能获得“是”的答案。这种说话方式会引导对方进入一个已经确定的方向,就会得到自己想要的轨迹。此外,在对对方想法表示赞同的同时,却又压低自己的说话姿态,向对方表示自己的顾虑,吸引对方的注意,不留痕迹的请教对方,这样就能提高对方的自尊,进而达到说服的目的。

处事箴言:

说服别人说是一门艺术,更是一个人素质高度的综合体现。对于一个权威言论或者经过实践证明的真知灼见,人们自然叹服。在日常生活中,要想说服一个人,不要太过锋利,必须要掌握一些说服的技巧和原则。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指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他的意思是说,说话多了人就会智穷辞穷,不如守住心中想法不说。

人有两耳、两眼、两鼻孔,唯有一张嘴是要人多听、多看、多辨而少言。从现代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来说,适当而得体地表达自己,也是相当重要的。

《庄子》说,一般的人用嘴说话,有修养的人用肚子说话,高人用脚后跟说话。我们身边总有这样的人,平时沉默寡言,关键的时候不说则已,说则语惊四座,起到关键左右。还有一些人喜欢喋喋不休,却一事无成。所以率性不是随心所欲,我行我素。

孟子日:“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言多必败,危害极大。医生说错话可以害死病人,君主的失言可以毁掉国家。一般人说错话也不可轻估,有人因言语得罪人而被人杀害;战争时,一句泄露机密的话足以导致全军覆没。所以古人守口如瓶,无谓的言语还是少说为妙,就像歌声婉转的鸟不会一天到晚地唱,只有惹人讨厌的乌鸦才终日聒噪。

率性不是“我行我素”,古人云:“君子慎言,祸从口出。”在生活当中与人交往,说话时一定要注意分寸,有些话可以少说就少说,不能说的话,就不多说。话里自然就会暴露出许多问题。

人只有适应环境才能改造环境,顺利走上成功之道,因此,说话小心,为人谨慎,使自己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牢牢把握住人生的主动权无疑是有益处的。一个毫无城府、喋喋不休的人,会显得浅薄俗气、缺乏涵养而不受欢迎。

杨修,字德祖,东汉末文学家。出身高门士族,与曹植是好朋友。他博学能言,智识过人。但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表面上对其才华非常赞赏,心甚忌之。虽说曹操爱才不假,但是,一定是可以驾驭之才。像杨修这样恃才狂妄,牙尖嘴利,最终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杨修这个人,总是自认为绝顶聪明,而且,有事没事就爱炫耀。曹操嫌工匠造的园门太宽了,就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其实这种小伎俩,别人未必看不懂,但别人不会扫上司的兴致。杨修一看,赶紧就公布答案,不就是说门太“阔”嘛。后来曹操在一盒点心上写了“一合酥”,杨修又急于表现,告诉大家“一人一口”,分吃了。曹操疑心病重,杀了半夜给自己盖被子的内侍。这事说出去当然不好听,他就谎称是梦中杀人。杨修猜到真相,忍不住在葬礼时感叹:“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无意知道了他人的隐私,保持沉默好了,这么口无遮拦,四处张扬,只会自找麻烦。杨修非常好为人师。

曹操欲考察儿子曹丕和曹植的能力,经常给他俩出出难题。按理说这是家事,别人不好瞎掺和,可是杨修技痒难耐,经常给曹植出招。有人把此事告到曹操那里,杨修的处境会好吗?曹操兵退斜谷时吃了败仗,正在进退游移之间,随口传令以“鸡肋”为夜间口号。杨修非常理解曹操进退两难的心情,猜到他可能会退兵,并教随从准备归程。一时大家都知道曹操欲归之意,纷纷做起了退兵的准备。曹操夜里心烦意乱,看到此情此景,肺都气炸了。他叫杨修前来询问,而且,杨修还振振有词:“鸡肋不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吗,由此知王意。”而此时,曹操正怕军心涣散,盛怒之下就斩了杨修。

俗话说:“雄辩是银,沉默是金。”在试图说服他人时,适当地保持沉默能够引起对方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使对方迫切地想了解你的观念,这样,对方就会主动接近你。

很多时候沉默比说话好,“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易经》中说:“乱之所由生也,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意思是说,产生乱的原因,语言是个阶梯。国君说话不慎重严密,就会失去臣民,臣子说话不慎重严密就会失去性命。

叶梦得,北宋哲宗时进士,南宋高宗绍兴年问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他给子孙的家训中就特别强调慎言。他教育子孙说话时务必谨慎,要把说和做紧密地联系起来,既不能多话,也不要多事。因为多话必多事,多事必多话,这就足以使你陷入是非毁誉的罗网之中。

我们要记住高攀龙的话:“言语最要谨慎,交友最要审择。多说一句不如少说一句,多识一人不如少识一人。

有的人说错一句话或做错一件事,不以为耻,而大言不惭地说:“区区小事,何足挂齿。”谁知其害无穷!古人以璧玉比喻一个人的人格,璧玉上如果有了一块小小的斑点,这块璧玉就不是最好的了;正如一个人如果不谨言慎行,做错了一件事就会玷污了他的人格,你一直公正无私,舍己为人,却偏偏因为你拿走了别人的一件小东西,降低了自己的威望,失去了别人对你的信任。另一方面,事情总是不断地发展变化。“小善小恶,最易忽略。凡人日用云为,小小害道,自谓无妨,不知此‘无妨’二字,种祸最毒。今日之自暴自弃,下愚不肖,总只此‘无妨’二字,不知不觉积成大恶。”莫大的罪过非一时铸就,弥天祸殃非一日酿成,小恶是使我们滑向罪恶深渊的起点。因此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防微杜渐,扬长避短。

有这样一首诗写道:

缄口金人训,兢兢恐惧身。

出言刀剑利,积怨鬼神嗔。

简默应多福,吹嘘总是蠢。

善装糊涂,善于掩饰自己,不让他人觉得你深不可测,从而集中心思与力量来对付你。这便是“沉默是金”的道理。

人不可无缄口之铭!

处事箴言:

做人做事,多听别人意见和建议,管住自己的嘴巴,慎言慎行,并时刻反省自己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认真寻找对策,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婉言拒绝,注意分寸

《庄子钓于濮水》一文写到: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这篇文章的译文为: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楚王)想将国内的政事托付于你,劳累您啊!”

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庄子说:“走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拒绝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很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当别人对你有所求而你办不到,不得已要拒绝的时候.你就要灵活运用婉言拒绝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选择恰当的语言婉转地表达出自己的态度,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

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智谋足以使人拒绝规劝,言辞足以使人拒绝过错”。

在日常生活中,热情帮助别人,对别人的请求有求必应,当然有助于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但也常有这样的事,即别人求之于你的,恰恰是你感到为难的事。帮忙吧,自己确实有难处,不帮忙吧,又会把关系搞僵。这个时候你该如何是好呢?

“事实上,当你遇到这类难题时,你可以婉言拒绝他人。所谓婉言拒绝就是用温和曲折的语言,把拒绝的本意表达出来。与直接拒绝相比,它更容易被接受。因为它在更大程度上顾全了被拒绝者的颜面。

《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

当时时局动**皇帝希望李密能出来做官。因为李密是蜀国人在蜀国又以孝著名,当过官很有名气。所以皇帝希望他能出来做官来服民心。并且希望进一步扩充领土就更加希望天下人以为晋朝清明来进一步取得他国民心。李密孝顺同样也有着浓厚的忠君思想所谓“一朝君主一朝臣”但他为了保全性命就写了这篇表。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李密采用委婉含蓄的拒绝,取得了良好的语言交际效果。拒绝别人毕竟是一件伤害感情的事情,所以一定要找我计较,把握分寸,。委婉拒绝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减轻双方的心理负担。一次成功有效的拒绝也可能成为将来重新握手,更深层交往播下希望的种子。

处事箴言:

拒绝对方时,一方面要寻求对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应该主动理解对方,这才能达到“事情不成仁义在”的理想效果。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选自《老子·道德经·五十六章》。他的意思是说:“明智的人不随便说话,随便说话的人没有真知灼见。”

祸从口出绝非戏言,古往今来多有例证,有张嘴不能想说就说,凡事还应该多多思考,话到嘴边留半句,千万不要太随便,许多灾难就滋生于此。说话伤人其实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其后果是既对自己不负责任也对别人不负责任,结果是首先伤了自己。

在人际交往中,一些人为了展示自己的优势和风采,从而不合时宜的口出狂言卖弄自己的“本事”。这种类型的人不因为自己缺乏内涵活丢人现眼而感到羞耻,反而为能博得一些和他们一样缺乏内涵的人的浅薄喝彩而沾沾自喜。

再比如在一个特定的形势、场合、背景下,尽管你都知道,但是不该说的就不说,说了反而不如不说的好,甚至还会带来祸害,那你就来个“知者不言”,那真是“智者不言”了。历史与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就是不能把握这一点,不看对象,不看场合,有啥说啥,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甚至一生的后悔。这种“言者不知”,又真是“言者不智”了。这样的例子难道还少见吗?

再一种情况,是如老子说的“行不言之教”。在人际交往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中,老这是说,圣人用无为来处理事情,用不言来施行教化。圣人当然是知者、智者,因此他们是知者不言、智者不言,而且行不言之教。这就是不发号施令,而是以行动说话,因势利导,潜移默化。相反,很多人不是这样。

说到底,我们与人谈话,无非是以下几种目的:或者是为了加深了解,发展相互间的合作关系,或者是托人办事,有求于人,或者是批评别人的错误,使对方弃旧图新;或者申述事情的原委,让对方弄清真相,等等。但要达到上述目的中的任何一种,都必须使对方乐意听你的谈话。我们说话的时候,应该经常考虑,为什么有的人常常被人误解呢?为什么有些人原意是为安慰别人,反而惹起别人的反感呢?为什么有些人原意是赞美别人反而使人以为是讽刺呢?为什么有些人原意是要和别人和好,反而引起一场战争呢?或许,这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说话没有分寸感,可能是用字措辞方面缺乏分寸感,用了不恰当的词句,使对方发生误会,而更多的是说话的表情和声调失去了分寸感。

有一个毕业生,应聘到某公司任职不久,部门经理就对他说:“老弟,我随时准备交班。”说心里话,当时他也是这么想的,因为经理是自学成才的,知识和修养存在先天不足,而他则是大学毕业,并在外资企业已有五年的工作经验,独立有主见,工作能力强。由于个性率直,在讨论一些工作问题时,他向来直来直去,为此他常与上司发生争执。虽然经理有时对他也有一定的暗示,但他却不以为然。久而久之,经理便渐渐疏远了他,让他渐渐失去了施展才能的舞台。

这个人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那就是锋芒太露,虽然他的能力确实超过他的上司,但他不知道上司毕竟是领导。在领导眼里,下属永远比他差一截,他才会有成就感。你的能力比上司强,他本就坐立不安了,如果明目张胆地与他对着干,哪怕你是无心的,上司也忍不住会对你施加压力。

其实,如果仔细看看周围那些有人缘的人你就会发现,他们毫无棱角,言语如此,行动也一样。他们各自深藏不露,表面上看好像他们都是一些碌碌无为的庸才,其实他们的才能,往往不在你之下;他们好像个个都很讷言,其实是其中颇有善辩者;他们好像个个都胸无大志,其实是颇有雄才大略而不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谈举止上露锋芒,不肯做出众人物,其道理何在呢?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因为他们有所顾忌,锋芒太露,很容易得罪其他人,为自己前进的路上制造障碍物。锋芒太露,便要招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将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前进路上的破坏者。

年轻气盛之人往往在语言表达上、行为举止上锋芒太露,树敌太多,与朋友之间不能水乳交融地相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狂妄白大,不知天高地厚。

有一个人在年轻时代以有“三头”自负,即笔头写得过人,舌头说得过人,拳头打得过人。在学校读书时,他是一员猛将,他不怕同学,不怕师长,以为他们都不及他。初入社会还和在校时一样的锋芒毕露,结果得罪了许多人。但是还好总算觉悟得快,一经好友提醒便连忙负荆请罪,倒也消除了不少的嫌怨,但是无心之过仍然难免,结果终究还是遭受了挫折。俗话说,久病成医,他在尝够了痛苦的教训后,才知道自己锋芒太盛就是自己为自己前途设下的荆棘,有时为了避免再犯无心之过,就故意效法古人之三缄其口,即使不得不开口,也是多方审慎。

处事箴言:

沉默不是永远没有人知道了吗。其实只要一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就要将其把握住,并做出斐然的成绩来,大家自然就会知道你,赞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