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慎独”二字,顾名思义,慎其独者也。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个人修养,强调“慎独”。《礼记·中庸》中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也是说在独处独居的时候能够“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同样具有慎其独处的含义。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也提出过类似的主张,他说:“不论在别人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劣的事情,最要紧的是自尊。”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也用了“慎独”一词,并灌注以积极的内容和新的意义,要求共产党员即使在“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也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作为领导者,我们处于团体的中心地位,是公众人物,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或明或暗地受到别人的关注。在公众场合也许我们可以全力以赴地扮演好自己的领导形象,但是,在自己认为群众和下属看不到的时候,我们能不能也做到言行有度、举止规矩呢?这才是充分展示自己的修养和内力的时候。让下属和群众看到最真实的自我的时候,也是让他人最有印象的时候,因此,我们必须要处处谨慎,时时小心,从小事着手,从身边做起,慎独慎微,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后汉书》中说:“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淮南子·人间训》中讲:“圣人敬小慎微,功不失时。”三国时的应璩有首诗说:“细微可不慎,堤溃白蚁穴,腠理早从事,安复劳针石?”都揭示了看似细微的东西,也不可不慎。浩浩乎狂飙起于青萍之末,巍巍乎高山拔于坦坦平陆。“小者大,微者著”。看不到小事情会变成大事情,不了解小事情会起大作用,便很可能在这小事情上引起大问题。楚晋鄢陵之战时,主将子反口渴了,从阳谷给他送上一碗酒。子反明知战时不可饮酒,也曾表示拒饮,但经不住酒香的引诱,喝了一碗,就控制不住了,以至于楚军败绩后,楚王砍了他的脑袋。
对于一个领导者而言,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我们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动,看有什么意见而自己没有听到。“慎独”的核心,是在“独”和“微”,“独”时对于“微”处慎重从事。“众”时“大”处,即在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和重大的问题上,一般来说便不至于造次了。反过来,如果“独”时“微”处不在乎,放纵随意,那么积小成大,渐染成习,便可能成为牛皮糖、软皮鼓,到“众”时“大”处,也会马虎、肆意轻妄了。“小时偷针,大时偷金”,便属此类。因此,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总是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坚持慎独,在“隐”和“微”上下工夫,即有人在场和无人在场一个样,不让任何邪恶性的念头萌发,才能防微杜渐,使自己的道德品质高尚。慎独的修养方法实质是提倡高度的自觉性。
古时一首《守义》诗说:“许衡方渴时,不食道边梨。一梨食细微,不义宁勿为。”这位古代的许衡对不道德的事,哪怕很细小,也不去做。古代有位名叫乐阳的人,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拿回家里,被他妻子批评了一通,指出“拾遗求利”会“污其行”,劝他要“励志洁行,不而为之”。他们都认识到了“由小变大”的可能性,“小恶”会发展到“大恶”,小错误会发展成大错误,到头来,多行不义必自毙,那就悔之晚矣。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领导贪得无厌,官位越高越好,权力越大越好,金钱越多越好,事情越少越好。有些人由于不能控制自己的私欲,逐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些不成熟的领导者或易冲动的领导人,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遇到某种刺激,易于兴奋,易于激动;处理问题冒失、轻率,好意气用事,不顾后果。
有成效的领导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掌握自己的心境,约束自己的言行。无论受到什么刺激,他们都能保持沉着、冷静,而不产生冲动行为。必要时能节制自己的欲望,忍受身心的苦痛和不幸,克制自己的各种消极情绪。表现出高度的忍耐性、纪律性、组织性。在待人接物上表现为忍让克己。
“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同时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话说清代名商胡雪岩少年时浪迹杭州里弄,却独具慧眼不惜以自己钱庄“档手”的位置(相当于现在的银行办事员),为一落第书生王有龄凑足纹银五百两,资助他进京谋取官位,算是做了一件好事。后来,王有龄果然平步青云,成了浙江巡抚,想那江南膏腴之地、人间天堂一半进入他的管辖区。人之相交,贵在患难,王有龄之所以有今日的成就,当年胡雪岩的五百两纹银可谓立了大功。于是乎,胡雪岩就有了一个坚强的后盾,此后翻滚几经谋划,终于成为了清朝末年一位极负盛名的红顶商人。
《国语》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登喻难,崩喻易。人学恶学坏,那是很容易的。要杜恶从善,就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慎独慎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