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学会济人于危难,为下属雪中送炭(1 / 1)

帮别人,别人自然也帮你;爱别人,别人自然也爱你。所有的事情都是相互的。

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员工的生活偶尔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你也应该知道,这是一个收获人心的良机,这种雪中送炭、温暖员工心的机遇可不能让它从你的手中溜走!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是世界上出名的大老板,他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他很善于给员工雪中送炭。在他的回忆录中记载着他出道不久的这么一件事:一天,一个急得满嘴是泡的青年员工找到卡内基,说妻子、女儿因家乡房屋拆迁而失去住所,想请假回家安排一下。因为当时人手较少,卡内基不想马上准假,就以“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集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类的大道理来进行开导,鼓励他安心工作。不想一下子气哭了这位青年员工,青年员工愤愤地顶撞说:“这在你们眼里是小事,可在我眼里是天大的事。我老婆孩子连个住所都没有。我能安心工作吗?”卡内基在日记中写道:“一番大实话深深震动了我。”他对“大事”和“小事”进行了很多辩证的思考后,立即去找那位青年员工,向他道歉又准了他的假,而且后来还为此事专程到他家里去慰问了一番。这位后来的钢铁大王当时也才23岁,他只是在替他父亲管理一些事务。他在回忆录上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是别人给我在通向老板的道路上的第一课,也是刻骨铭心的一课。”

据说古时有个文人自感身世时,说出了一句名言:都来锦上添花,谁肯雪中送炭?确实,人们往往喜欢好上加好,却不愿意将目光放长远些,用“雪中送炭”的方式赢得人心。诚然,“锦上添花”的事是不能不做的,但“雪中送炭”的事更要做,对部属尤其要如此。

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都是常用的收获人心的手段,虽然二者都是“给”,都是感情投资,但由于给的对象不同、东西不同、时机不同,效果也自然不同。两者相比,前者更好。因为:

一、对给者来说,相对成本低。一篓“炭”的价钱比一篮“花”要低,如果是金枝玉花,花就更贵了。所以,雪中送炭要比锦上添花更划算。

二、对被给者来说,相对价值高。这个相对价值,主要是实际效用大小的问题。炭对于雪中人来说,实际效用很大;而花对于锦上人来说,实际效用就小得多。

三、对给受双方来说,道义价值都高。锦上添花,有趋炎附势之嫌,道义价值是负的,对下属锦上添花谈不上负的道义价值,但并没有太大意义;雪中送炭,有扶危救困之名,得仁人义士之誉,道义价值之高,可想而知。

四、可送的资源多,送的对象也多。雪中人多,锦上人少。送一个锦上人可以送一批雪中人,相反,搜刮一批雪中人,才能给锦上人添一朵花。所以,锦上添花的结果,是使雪中人雪上加霜,制造一大批苦大仇深、水深火热的人,呼吁拯救。

人们对雪中送炭的人总是怀有特殊的好感。雪中送炭、分忧解难的行为最易引起员工的感激之情,进而形成弥足珍贵的“鱼水情”。

所以说,我们这些管理者要想有效地关爱员工,就要正确地给员工雪中送炭。我们要:

一、平时注意“天气”,摸清哪里会“下雪”。我们应时常与员工谈心,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对生活较为困难的下属的家庭情况要心中有数,要随时了解下属的情况,要把握下属后顾之忧的核心所在,及时发现哪里有“雪”,以便寻找恰当的时机送出“炭”。

二、“送炭”时要一脸真诚。任何人都不喜欢别人虚心假意地对自己,员工也一样。如果他发现管理者“送炭”不过是想利用自己时,就算接受了“炭”,也不会产生感激心理。假如是这样的结果,那你的“炭”岂不是白白浪费了?因此,我们在“送炭”时必须一脸真诚,让当事人和所有周围的旁观者都觉得,你是实实在在、诚心诚意的,觉得你确实是在设身处地地为员工着想,真正地为员工排忧解难。

三、要量力而行。我们对员工送炭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不要开出实现不了的空头支票。送出的“炭”可以是精神上的抚慰,也可以是物质上的救助,但要在管理者本人和企业团队财力所能承担的范围内进行。对于困难比较大的员工,要尽量发动大家集体帮助,必要时可以要求社会伸出援助之手。同时,我们还要处理好轻重缓急,要依据困难的程度给予照顾,不能“撒胡椒面”搞平均主义。

下属遇到困难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需要你搭一把手的时候,作为领导者是装聋作哑还是挺身而出?装聋作哑则从此对于下属再也没有威望和魅力可言,挺身而出则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但是无论如何,对于我们这些领导者而言,这都是“收获人心”的良好契机。如果我们拥有并用活了这种手段,不仅接受“炭”的人会感激不尽,还会感动其他的员工。这样,员工必然怀着感激和尊敬的心理,心甘情愿、死心塌地地追随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