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不测风云,时势多变,吉凶莫测,领导者倘若不懂得把握,又怎能保证自己及团队不遭遇“滑铁卢”?
领导者对于时局的掌控,决定着团队的生死存亡。领导者拥有战略眼光,能够统筹全局,制定合理的生存、发展策略,则团队兴;领导者鼠目寸光,缺乏机遇意识,或是对团队自身实力判断有误、妄自尊大,则团队必难长久。
所以说,作为团队领导,一定要有足够准确的大局观,在“狼多肉少”、群雄逐鹿的时局下,必须懂得“持经达变”,要随势而动,顺势而变。在这方面,三国诸雄的成败兴亡已然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我们一起去看一下。
汉献帝时,张角喊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将那些对朝廷不满的民众召集在一起,向当权者发动了猛烈的攻击。然而,这正给了那些早已蠢蠢欲动的各路诸侯以可乘之机,一霎时,天下大乱,各路诸侯“齐心协力”,仅用10个月的时间便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彻底镇压下去。但此时的局势已经失去了控制,各路诸侯都想拥兵自立,于是相互倾轧,汉皇室对此亦是束手无策,只能任其发展。在那个诸侯争斗、硝烟弥漫的年代,给人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以下四人:
一、河北袁绍
袁绍出身尊贵,袁氏一门“四世三公”。袁绍初为司隶校尉,董卓专政时,被各路诸侯推举为反董卓联合军的盟主,但由于其本身缺乏号令天下的才能,再加上诸侯各怀异心,联合军不久即瓦解。此后,在汉末群雄割据争夺战中,袁绍先是占据了冀州,而后又夺下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消灭割据幽州的公孙瓒势力,这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
这时的袁绍已有些志得意满,野心勃勃,攻伐各路诸侯,窥觑神器传国玉玺,在袁术势败之后几欲称帝。其野心天下尽知。这恰巧给了曹操口实,于是后者打着“匡扶汉室”的正义旗号,兴兵问罪。袁绍本身缺乏政治才能,有才而不能用,不得人心,且于理有失,又树敌太多。终究在官渡一战被曹操击得溃不成军,从此一蹶不振,郁郁而终。
二、山东曹操
曹操出身不好,其父曹嵩为宦官曹腾养子,其家族可以说是借宦官的势力在朝中谋得了一席之地。曹操20岁时,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任洛阳北部尉,因申明法纪得罪当朝权贵宦官蹇硕等人,被明升暗降,调任顿丘令。从此远离皇城,看上去似乎已难有作为。
黄巾之乱给了曹操崭露头角的机会,他被拜为骑都尉,与黄巾军交战于颍川,大捷,斩首数万级,因公迁为济南相。中平五年,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董卓之乱时,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知其必不久矣,于是自告奋勇刺杀董贼。虽未成事,但赚了个好名声。事后归陈留,“散家财,合义兵”,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共讨董卓,于是天下诸侯纷纷应身而起。曹操虽有首倡之功,但却甘居人下,推袁绍为盟主,自任代理奋武将军。盟军解散后,曹操回归山东,组建青州兵,割据一方。
董卓为吕布诛杀以后,因司徒王允不赦李亻寉、郭汜等人,致其再次叛乱。曹操带兵勤王,挟天子以令诸侯,从此朝纲独断,以皇帝之名东征西讨,威震天下,各路诸侯,唯其势大。
三、江东孙权
孙权是将门之后,据传,其祖上便是春秋时期大军事家孙武。孙权的父亲孙坚、兄长孙策都是当世虎将,孙坚“勇挚刚毅,孤微发迹,导温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壮之烈”。孙策人称“小霸王”,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但太过急躁,有时也过于武断。这二人皆因性情太过刚烈、急躁,死于战乱之中,令人惋惜。
孙权的性情与其父兄大不相同,他能容忍,善谋断。接管江东以后,并不急于挥兵为父兄报仇,而是首先安定自己的后方,以便对抗曹操,在稳固自己的领地以后,才等待有利时机,四处征讨。赤壁一战,孙刘两家大破曹操,孙权最终将长江两岸广阔的领地据为己有,成就了自己的霸业。
四、西蜀刘备
刘备有皇叔之名,但亦有人认为他是以此为噱头,抬高自己的身价,令自己师出有名,而当时的皇帝急于用人,自然也便认可了这一点。
三国中,刘备出场时只是个卖草鞋的小贩,一番慷慨陈词感动了关羽、张飞,三人歃血为盟,结义桃园。张飞变卖家产,组建了一支小小的义军,打着“匡扶汉室”的名号,加入了讨伐张角的行列。是时,刘备的势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各路诸侯若有心灭掉他,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所以,刘备的前半生是颠沛流离的,他先后归附过公孙瓒、陶谦、袁绍、刘表,甚至亦曾屈居吕布之下。但正是这种不与人争的做派,使他的势力在乱战中得以保全,并逐步发展壮大。后联吴抗曹,占据荆州为根据地,徐图两川,终可睥睨天下。
企业领导者对于时势的把握以及策略的制定,绝对会影响到企业的兴衰成败,这一点上述四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诠释。譬如袁绍,他其实是有一些聪明的,在混乱时期,能够乘势而起,并成为威震一方的霸主,这确实非常人所能及。但他在后期的策略制定上,则出现了明显的失误。他太骄横跋扈,急功近利,在自身实力尚不完备,各路诸侯实力尚存的情况下便急于称帝,这使他成了众矢之的。曹操以“仁义之师”兴兵讨伐,占尽人和之势,袁绍内部失和,外敌又多,焉有不败之理?可怜一代枭雄就这样成了“出头鸟”,反给曹操做了嫁衣裳。
袁绍的教训是很值得领导者深思的,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那些处于兴建之初、根基未稳的企业,最好不要过于张扬、过于激进,以免自吞苦果。其实魏蜀吴三国的发展壮大之路,对于领导者而言就是一个很好的模板,我们一起去学习一下。
一、韬光养晦,发展实力
有道是“万事开头难”,企业创立之初,无论财力、人力、物力,还是所掌握的客户群,与同行业成熟企业都不可同日而语。这时的企业仍处于襁褓之中,可以说是弱不禁风的,很难抗拒外力打击。领导者在这时应施用“韬晦策略”,低调行事,巩固自己的后方实力,一点一滴积累经验与财富,在自己尚未足够强大之前,切不可表现得过度高调,以免遭致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打压,更不可向那些成熟企业发起挑战,以免伤敌一百、自损八千。这亦是孙权的发展策略。孙权接手东吴之初,境外诸侯乱战,曹操已日渐成势,境内孙策新丧,百废待兴。可以说,这时的孙权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难境地,倘若穷兵黩武、加入混战,那么其势必不久矣。于是,他索性坐山观虎斗,趁别人打得难解难分、无暇窥觑江南之时,休养生息,养精蓄锐,时至曹操平定中原,他已然无声无息地在江东培养起一股难以撼动的势力。
二、甘居人后,追随竞争者
在企业实力尚不够雄厚之时,“追随竞争者”对于领导者而言,是一项不错的选择。这要求领导者具有一定的隐忍性格,能够安心居于次要地位,在战略上追随那些成熟企业。如此一来,他们有了新的技术和经验,我们拿来学习和改进;他们开拓出新市场,我们来搭便车;倘若是市场上出现了风险,那自然是先由他们这个“个大”的顶着。在追随的过程中,企业领导者通过观察、学习、借鉴和模仿,不断强化企业硬件,便可达到发展壮大的目的。这一招刘备用得很妙。天下大乱之时,刘备空有“皇叔”之名,实无势力可言。倘若他自扯大旗,明晃晃地与天下诸侯争锋,恐怕第一个被灭掉的就是他,于是,他索性当起了追随者,寄身各路诸侯阵营之中,先求一个自保。而那些不可一世的诸侯俨然成了他的挡箭牌:公孙瓒与袁绍交恶,兵败如山倒,困于危楼,引火自焚,刘备后投陶谦;陶谦病死,托徐州于刘备,诸侯眼红,袁术发兵攻刘备,吕布逆袭徐州,刘备甘愿让出徐州,居吕布之下,于是吕布为曹操所破,刘备又躲过一劫;随后,刘备逃出许昌,转投袁绍,袁绍遭曹操讨伐,官渡一战势力尽失,郁郁而终,刘备漂泊一阵又归附刘表;刘表病死,曹操挥兵而来,刘备深知自己的实力不足以与曹操抗衡,弃荆州而走,刘表次子刘琮率部降曹。刘表长子刘琦,迎刘备于江夏,同归夏口,曹操大军压境,生死关头,刘备又与东吴联姻,两家合力抗曹,至此,刘备才结束寄人篱下的生活,事业也逐步步入正轨,并发展壮大起来。细看之下,我们不难发现,刘备所归附的每一方诸侯其下场都不怎么样,唯独他虽然四处飘零,但保存了实力,赚足了名声,为日后的发展已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刘备是让他人出头挡灾,而自己躲在后面捞好处,做大自己。要不然,曹操待他也不薄,他为何费尽心思逃出许昌?因为曹操是枭雄,是不会让他当盾使、给他做大的机会的。
三、因势制宜,顺势而行
企业的命运与时势紧密相连,领导者唯有胸怀大局观念、善于审时度势,才能挖掘出自己的全部潜力,推动企业的发展。一份事业最终能否做强做大,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领导者能否准确判断时势,在整个局势的盘算中看出必不可易的大方向,并知道如何“照这个方向去做”,这样的领导者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才叫看得准。孙权与刘备在这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但相较之下,曹操的策略则更像是一个大手笔。曹操平定李亻寉、郭汜之乱以后,实际上已经掌握了中央大权,下属中亦有人劝他取而代之。但曹操深思熟虑,他深知,天下诸侯实力尚存,名义上又都尊崇汉朝皇室,自己倘若贸然称帝,无异于与天下为敌,势必遭致诸侯的合力讨伐,打将起来,自己绝讨不到什么便宜。于是,他退而求其次,表面上仍以汉皇室为尊,但实际上朝纲独断,“挟天子以令诸侯”,借用皇帝之名颁发诏书,调动各方诸侯,配合自己东征西讨。在这种有利条件的支持下,天下诸侯莫不能触其锋,曹操的势力就这样理所当然地壮大了起来。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之所以能够剪除其他诸侯势力,三分天下,其根本就在于对于“势”的把握。势就是时局,能够看清时局的人“胸有百万兵”,可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看不清时局的人不识时务,逆势而行,其结果可想而知。
也就是说,企业要生存、要发展,领导者必须练就从宏观上把握形势的能力,能够从整体上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能够从不同角度、借助不同的思维方式去阅读问题,从而找出办事的最有效方法。倘若时机尚不成熟,就积极准备、积蓄力量,形势不明时不妄动,时机成熟时便动若狡兔。显然,这一切都需要对内部条件及外部环境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如果不能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这个领导者就不能称之为“合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