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自己的感受(1 / 1)

被伤害和侮辱时,梳理并正确认识自己的痛苦很有帮助。这说起来容易,但许多人并没有学会识别自己不愉快的原因以及自己缺少什么。他们看不到自己的很大一部分难过是别人的伤害造成的。他们经常不注重自己和自己的感受。

注重自己的感受意味着暂停一小会儿,让深藏的自我浮现出来。能做到这样成功“自我共情”的人,不会压抑痛苦的认知,反而会保护自己,不会无条件接受外界的责难,并与之展开抗争。53

而让自己被负面感受淹没、沉浸在问题中的人,则强调自己的痛苦,同时贬低自己,54 好像情感施暴者做得还不够一样!有些受害者只顾独自伤怀,几乎做不到对自己采取正面的看法,只会放大自己的弱点,认为自己有缺陷,对待挫折和停滞不前都只有负面情感,惶恐不安。

要做到“自我共情”,重点不是自我批评,而是对自己的承认和善意,将自己作为重点。许多研究都已经说明这对身体和心灵有多好:能“自我共情”的人更不容易焦虑或抑郁。55

“自我共情”不仅能增强心理抵抗力,对多个脏器和整体健康也有积极作用,许多研究都已证明这一点。随着受试者被训练得更能自我共情,他们的皮质醇水平会下降,心率改变也更迅速。56 这意味着他们在出现心理或身体变化时,脉搏马上就能变快或变慢,有很大的弹性。心脏能很快适应,就说明机体对感受的反应恰当。如果心脏对不同压力仅表现出很小幅度的搏动变化,就表示心功能可能不全。57

如果“应激激素”皮质醇的释放量较少,那对咒骂和侮辱的应激反应也会较轻。尽管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还是会随着情感压力上升,但应激反应很快就会过去,于是血管、神经、器官就只是受到了短时间的负面影响。对身体特别有害的慢性炎症也不会那么快发展起来。抑郁感受和焦虑发作会更少,最多只会有中度的应激反应。58

“自我共情”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我这样就挺好。哪怕有小毛病和不足也无所谓。即使不优秀、不比别人好,也可以欣赏自己,更完全不必对别人的贬低逆来顺受。

“自我共情”通常出现在重视起自己、对自己好、像对待最好的朋友那样对待自己的时候。所以要对自己友好、体贴、多些理解,需要的时候当然也要懂得原谅,那时就会发现对自己友善也是为自己好,友善不是因为自己做成了什么,而是因为自己原本的样子就值得友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