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贬低、忽视——这是暴力吗?(1 / 1)

为何要对所有伤害都冠以暴力之名呢?这说法看起来很严重。我们每个人都曾偶尔被打击、被批评、被指责,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一定要搞得那么大吗?如果能处理好,还能从中受益。如果称之为“情感暴力”,那就会有很多人据此说:“看看吧,我在受苦,都是他人的错,我只是受害者,什么也不能做,更无力反抗。”

这就是医学、心理学、社会科学跨学科争论中的一些论点。一名医生说:“个人责任太被忽略,这让人看不到个人对此能做的,自我效能其实非常重要。”

一位心理学家提议,也许“情感阻碍”或“情感抑制”的提法更合适。情感上的暴力使用当然存在,但通常我们说的“暴力”,涵盖的既有施暴的能力又有施暴的可能,还有暴力行为本身。这样看来,每个恋爱关系中的人,不管是积极的关系还是消极的关系,都对他人实施过情感暴力。如果日常生活中的咒骂、恶意等不顺都被归为情感暴力,就有所指被琐事化的危险。毕竟,被老师批评了一句、被领导训斥了一顿,和一直被贬低、被忽视是不一样的。

因此,反对派认为,提情感暴力还需要看成长过程,只有在这个语境中才能弄明白自己对感到被伤害和被排挤到底有多大的贡献。心身科主任彼得·亨宁森说:“有时,他人的伤害行为和自己的敏感性就像钥匙和锁一样相匹配。”

情感暴力还包含了一个社会性、历史性的维度,一部分情感暴力是经几代而形成的。严苛的教养模式、对孩子的“磨炼”,以及某些职业中的严酷对待都被不懈地传递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