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各种基本的情感需求:要安心,需要安全感、保护和爱,所以想要与人亲近;同时想自由独立,于是又需要与人保持距离。
如果顺利度过童年早期依附期,就能发展出既能时常让人亲近,又能独立自主的人格。如果不顺利,保护过度的父母限制孩子逐渐苏醒的对世界的兴趣,就不会培养出自信的人格,而会培养出怯懦、黏人的人。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当然也是会有问题的,这样的孩子更经常变得以自我为中心,拒绝帮助,且有抑郁倾向,心理学家称之为“关系逃避者”。
而一直惩罚孩子甚至打孩子的家长因无法给孩子提供任何保护,使得孩子被过度接近反而会导致创伤。孩子很容易被他人或威胁刺激到,通常具有混乱型人格,打理不好生活。
受到故意为之的心理伤害之后,感受到的痛苦程度因人而异,且相差极大。没有可靠的度量,也没有“硬性”的科学标准来衡量某种伤害对心理的影响有多大。因此,对别人的痛苦轻描淡写地说一句“也没那么严重”,既不合适也很越界。痛苦是主观的,生理上如此,心理上亦然。
对于潜在受害者(任何人一再经历创伤估计最终都会生病)和某一类潜在加害者,应激性是一个风险因素。如果某人很易怒(很多加害者皆如此),那就可能是抑郁的早期症状,尤其在男性身上,这也会增强实施情感暴力的倾向。另外,日常生活的顺利程度也参与决定了人是否会成为受害者、如何成为受害者。在某个时刻,个体界限遭逾越,受影响者在自己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中能察觉到!这时就需要快速得到帮助和建议,不要让这些症状生根,变成慢性病。
对于曾遭受情感暴力的人来说,这不是一个愉快的话题:医生和心理学家一再指出,某些人格特征会使人特别容易成为情感暴力的受害者。还有一种心态也会让人更容易成为受害者,那就是一直觉得自己被伤害、被忽视而认为他人有罪责。如果日常烦恼不断,或导致了特别大的压力,那可以说,自己的人格倾向对此至少有和他人行为同样重大的意义。
以霸凌为例:在大部分案例中,表示遭霸凌者其实对问题的出现肯定也有一定的责任,有时甚至和他人的责任一样大,只是他们自己故意忽视了。这里可以包括神经质和一定程度的自恋。有明显神经质表现的人易受刺激,容易紧张,心情起伏大。他们经常显得不安、畏惧、忧郁,对压力和变化很敏感。这些性格特征越强烈,人就越容易感觉被冒犯、被忽视。抑郁倾向也有影响:抑郁倾向越强,越容易对别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