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女孩跑步时,大腿上的肉怎么都一抖一抖的?”躲避球游戏中一个女孩被球砸中时一个男孩问道。体育课上男女混合玩这个令人害怕的游戏时,他就会说这些讽刺人的话。卡伦·杜芙在其小说《那不是情歌》(德语:Dies ist kein Liebeslied)中就描写了这一场景,并说女孩可能会一再经历这种挖苦。她写道:“当然,你不会因为有一个男生质疑女性结缔组织的功能就突然失去自尊。人不会突然之间就对自己的外表和价值失去自信,而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一点一点地失去。”
这种被审视从而在身体上被鄙视的经历,可能很多女性都有过,不少男性也是。尤其是在青春期,身体处于发育阶段,胳膊和腿可能都像火柴棍一样不协调,这时男孩女孩都要适应不断变化中的身体。
他们对自己都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又要如何了解自己的身体并对其充满自信?很少有人一开始就能做到,所以在这个阶段,来自同学的欺辱会伤害到还很脆弱的心灵。其实并不是每一句话都出于恶意,但还是能永远印在脑海中。
在卡伦·杜芙的小说中,老师不让女生把这些羞辱抛诸脑后,又羞辱了她们第二次:在下一节课时带了一只秤到班上,让学生称体重,还出了许多道数学题,其中包括:最重的5个女孩的平均体重是多少?
上面这个又进一步强化排挤的老师似乎特别恶毒,但就算是出于好意鼓励学生减重的校园活动,也未必总能有想要的效果,实际上班级参加这样的项目时,学生尤其会遭到霸凌和排挤。隐藏在此类项目之后的信念通常是以贬低促教育。超重者轻易被认为缺乏自制力,不够积极主动,不然肯定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他们缺乏让自己振作起来的意志力,这不仅是形象问题,在道德上也要谴责。
对于知道自己在活动中通常都是最后才被选的孩子,这种选择令他们感觉很丢人,但不仅是他们,许多水平中等的孩子也和其他人一起焦急地期待着,希望自己不要快到最后才被选:“我会被第二个还是第三个选中?还是我要和那帮最差的一起等到快结束?”
这是一场奇特的划界仪式。本来大家都站在一起,突然就只看你一人的体育能力,你不禁自问:自己对队伍来说到底是有帮助还是只是个负担?答案马上就会被揭晓。对等级、排名、在他人之上或之下的适应很早就开始了。
一直在“食物链”上方,总是最先被选甚至属于“选人者”的人,恐怕根本体会不到这种糟糕的挫败感。其他人则常常会痛苦地记得自己满怀希望地向前挤,跃跃欲试,希望能为胜利贡献力量,结果很久之后才叫到自己,自己只能品尝这早早失败的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