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可能会犯很多错误,特别不好的一点是要求孩子做的事自己却做不到。向导不走自己指的路。这种态度会带来一种风险,即孩子无情地发现父母当不了榜样,从而不断陷入不信任中。
教育中的许多绊脚石都来自电子设备的使用。美国研究者最近指出了家长在家中一直看手机或平板电脑却不让孩子用这些会有什么后果。29爸爸刚刚下班回来,手机屏幕上就“嘀”的一声弹出一条消息,有一封新邮件需要马上回复。当然,这也就需要一小会儿,不用多久。但这经常在对孩子一直玩手机这一问题有分歧的家长之间造成矛盾。30
10岁的那个刚问能不能吃点儿东西,12岁的那个就抱怨弟弟不和他分享球星卡,8岁的那个又骄傲地要你看看他刚拼好的乐高。密歇根大学的儿科专家、主任研究员珍妮·拉德斯基说:“家长经常恨不得能分身——既要达到职场的要求,也不想忽略了朋友和家人。在做这一切的同时,还要给孩子做饭、辅导作业。”
要平衡好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一场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的战斗。一方面想要在家多陪陪家人,一方面又离不开小小的技术手段,因为它让人能随时随地回应,不错过新的机会,达到所谓的要求。研究中被采访的家长都说自己有很大的心理负担,因为要同时应对大量信息、工作、孩子和社交,分身乏术。毕竟,正如一位妈妈所说,有了手机之类的电子帮手,“整个世界都在你身上”。
其他家长也说,移动通信和随时随地在线对他们的心情有负面影响。如果工作上有坏消息传来,他们就会很烦躁,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这样孩子会更想要爸爸或妈妈的关注,而他们还在烦躁中,于是就会发怒或对着孩子吼叫。
这样的行为不可作为榜样。卡尔·海因茨·布里施说:“孩子看父母一直对着手机就会觉得:沟通就是这样,看手机是沟通的一部分。另外,因对方要看手机而不得不中断对话也不是什么好的体验。”
有时一家人围坐在桌边,却谁也不看谁,都在看手机,毫无交流。在外人看来这真是可笑的画面,让人忍不住想时不时拍一段下来。说是一家人却又彼此间隔绝。布里施说:“甚至饭店里的烛光晚餐也会出现这种情形,手机就在盘子旁边,只能希望他们至少是在给对方发消息。”
其他领域的研究人员也知道父母的榜样作用对于教育子女多么重要。最近的多项研究表明,只有在家长以身作则的时候,孩子才肯多吃蔬菜水果。如果家长不闯红灯,孩子也更可能养成正确的交通习惯。如果家长骑车时不戴头盔,只强辩说自己年轻时没养成戴头盔的习惯,那孩子骑自行车不愿戴头盔的难题也很难解决。
最严重的后果可能由手机或平板让家长完全分心导致。布里施说:“不管是幼儿还是青少年,不管什么年龄,被忽视都会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孩子从一开始就能感受到交流中的极细微之处,就像超级解码器,很快就能发现家长因为分心而导致表情、姿势和语言对不上,或者回答有延迟。”亲近、有联系、有感情的眼神交流对身体和心理的发育都极为重要。如果交流太过匮乏,就可能导致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
婴儿如果得不到家长的关注,就会分泌更多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脉搏飞升,浑身不安,机体进入警戒状态。在一次实验中,婴儿观看妈妈面向他们的视频,但视频里的声音稍微滞后,结果孩子反应非常强烈,压力大到好像急需帮助。
布里施说:“你得把它想象成一部声画极其不同步的电影。一旦语言跟上了动作,孩子就会平静下来。”类似的反应每天都可以在公交车上或地铁里看到:家长推着婴儿车上来后,马上就开始看手机。孩子很快挣扎着想引起爸爸或妈妈的注意,故意动来动去,尽一切可能让自己被注意到,寻找眼神接触。但过了一会儿他们就会停下,进入一种麻木的状态。
儿科专家拉德斯基说:“没有人期待父母把100%的时间都用在孩子身上,一定的独立性对孩子的发育也很重要。但大家花一点儿时间都不要看手机对孩子的发育和亲子关系也极有帮助,不管是在吃饭时、下班刚到家还是晚饭后。”另外,还可以将电子设备的使用限制在特定房间内,比如客厅和孩子房间里不允许使用手机,不让手机成为不离身的伙伴。
不仅对家长,对没有孩子的人来说,用适当的应用程序了解自己用手机花了多长时间、到底干了些什么也有清醒头脑的作用,并经常会让自己大吃一惊。用大量业余时间回复工作邮件或上Facebook的人也许应该从根本上改改日常生活,主动暂停一会儿,远离电子设备。
另外,知道在手机上做什么事最消耗精力对家长也有帮助,如果最烦的是回复工作邮件,那就在孩子们在别处时再读,这样就可以安心回消息,而不是打破亲子时光,还可能把气撒在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