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成年的儿子去看望母亲,听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你这么快就要走了?”。妈妈不停诉说着自己的问题,他不知如何是好,只能说自己也没办法,她回道:“啊,我的烦恼你已经不关心了?”或者更直接:“你根本就不在乎我。”
父母的另一种情感胁迫是利用家族亲情,比如:“你不去看看克拉拉姨妈,她会很失望。”或者“你去养老院看看奶奶的话,她会非常开心。”这在英文中叫作“Emotional Blackmail”(情感勒索),软性但奏效地让人有歉疚感,即使是最纯良的孩子对此也会有压力。不断提出的要求要被满足才说明对方心里有这个家,这一行为的关键就是让人过意不去,从情感上胁迫他。
马丁·扎克说:“这就是人情关系的副作用。”他边说边无奈地笑笑,因为这其中的灰色地带很多。真的关心生病的奶奶和情感勒索有时只有一线之隔。“养育子女时,或者在伴侣关系、家庭关系中,很少完全没有发生过心理操纵和胁迫。”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其背后的动机:“母亲特别需要和人亲近时不必归为病态。”
这些事情都是这样,是否造成胁迫的关键在于量、情形、抵抗力。亲近的人通常也会乐意单纯为了让对方高兴而做一些事情,但这首先是出于自愿、发自真心的一种赠予。如果利用孩子对父母、伴侣中一方对另一方的情感依赖来让对方屈服,那就成问题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通常不对称,孩子需要父母的照顾和关爱,甚至其生存也取决于父母。这种需求在成年以后也不会完全消失,已成年的孩子也想被看见、被喜欢。所以,利用孩子想亲近父母的愿望,威胁孩子如果不乖就不喜欢他,或者对听话的行为奖以过分的关爱,都是强烈的心理操纵。它们会破坏孩子的自由意志,妨碍他们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尽管父母喜欢辩解说自己都是出于好意,但这种说法本身就影响极坏,也体现了某些父母的以自我为中心:他们首先想的不是孩子的快乐与痛苦,而是自己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