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及心理学上,“心理稳定”就是能调整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和周围的环境通常能接纳自己。这就意味着,面对成功和满足不要过于兴奋,面对危机、失望抑或偶尔的受伤也不要过于悲伤,也就是常说的不要走极端,要维持一个放松、适度的心情。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心理稳定”意味着不要因为一点儿小事就暴怒,就要中断关系或是故意让别人过意不去,让对方有负疚感。
海德堡大学附属医院的马库斯·席尔腾沃尔夫说:“所谓心理稳定就是正确面对不稳定。我们生活的环境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稳定首先就是能适应。能适应、从容面对强烈变化的人,活得更好,甚至更久。”所以,对每次指责、攻击、争辩都反应激烈不利于长寿,一直抱怨对自己没有好处。
显示情感脆弱的行为特征各种各样,自恋型人格面对一点儿小批评就非常敏感,而易怒、冲动、总害怕失去的边缘型人格脾气差,总受困于空虚感,也谈不上稳定。
童年早期就有稳定依附体验且在家庭的环境中学会应对危机的人,最可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抵抗力。某些基因突变也让应对压力和负担变得更容易。另外,不要总在别人身上找问题,要意识到是人都会犯错。这样做也能强化心理。这绝不是老生常谈,而是推动事情变得更好。
童年或青少年时期遭受过情感暴力的人在一生中都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身体功能不足,更容易患上抑郁症和焦虑症,其情侣关系也常伴有冲突、恶意揣测、不愿交谈、不愿让步的现象。
不信任、害怕被抛弃或背叛也可能导致根本就不会开始恋爱,这些人的宗旨就是与其让自己冒再次被伤害的危险,还不如干脆不要碰。这样很可能在不安和抗拒中过一生:不要跑出太远,打击也就不会靠得那么近。
情感暴力受害者的另一种典型行为则完全相反:很早又很频繁地进入有风险的关系,过于舍己为人。不加选择地随意进行性行为也是其中一种。对认可的渴望和长期的自我贬低形成一种致命的关联,互相加强。他们很少对自己好,毕竟之前从未得到尊重,所以一直觉得自己不值得被尊重,结果就一直会与伤害自己的人交往。外人一眼就能看出不对劲,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一直选择不好的伴侣。
对这种不设距离、轻易进入亲密关系的态度还有另一种解释,那就是对“终于感受到自己”、克服浑浑噩噩的麻木感的迫切需要,所以痛苦和快乐都需要特别强烈。某些人因为童年或青少年时期遭受的情感暴力失去了所谓的“情感反应能力”,也就是说,他们感觉内心空****的,没有任何回响,不管是让人高兴的事还是坏消息都激不起任何感觉。无论是深深的悲伤还是热烈的愉悦,他们都很少感受到。接二连三的短暂恋爱、随便的性关系可能代表在绝望地追寻亲密,同时也有体验更强烈感觉的渴望,而这些感觉一开始就因为他们害怕受伤害被排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