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说:“那太痛苦了。”爱上她的男子反驳道:“但如果你不投入,就永远体会不到情侣关系中的亲密和安全感。” 她说:“我做不到,我之前已经受过太多伤害了。”她不是被其他男人所伤,而是被她的母亲所伤,那个看不起她又一直表现得很明显,有时甚至还打她的母亲。
当她长大成人,想去看望父亲时,要先问母亲在不在家,只有母亲不在家的时候,她才敢去。她一辈子都没有和母亲和好。那个男人说:“但只有接受亲密才能有亲密的关系啊。”两人约会了一段时间,但好景不长。她就是做不到敞开自己,无条件地相信对方。
不过,伤害这个女子、让她失望的就只有她母亲吗?这值得一问。毕竟,软弱的父亲也从未保护过女儿,帮助女儿抵挡母亲的攻击。在这种困难的境况中,从自己对其还有一点儿信任的人那里也得不到任何支持,这对已然受伤的自尊又是一重打击。
得克萨斯州登顿大学的谢利·里格斯说:“童年一直遭受情感暴力的人,日后经常显示出模糊的依附行为。这类人很羞怯,说话模棱两可,避免与人接近。他们一方面渴望亲密关系,一方面又害怕别人靠得太近。”
所以他们的伴侣关系通常不稳定,分手率也更高。受过这种伤害的人在伴侣身边永远不会真正感到安心,他们很少完全信任别人,从不完全放开,而总是留有一些疑虑。这样的话,信任要从何而来呢?最亲近的人、最爱的人都曾让他们大失所望这种经历的影响淡化得很缓慢,有时永远都不会消失,于是他们也就不可能有相互信任的伴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