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狗是什么样的?(1 / 1)

“普通”的事物并不存在

创造出平均值这个方便的概念的人类有一个非常喜欢的词语——“普通”。

“普通”是什么样的呢?

“普通的狗”是什么样的狗?

“普通的花”是什么样的花?

“普通的树”有多高?

“普通的长相”是什么样的长相?

自然界充满了多样性,差异随处可见。

人类用“普通”来形容那些与平均值接近的事物。“普通”这个词语会给喜爱平均值的大脑带来难以言喻的舒适感。

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普通”的事物。“普通”只是一个虚幻的概念。既然“普通”是一个不存在的概念,那么“不普通”也就同样不存在。

有一个词叫作“普通人”,那是什么样的人呢?还有一个词叫作“不普通”,那是什么意思呢?

自然界的每个生物都是不同的。不存在“平均”或者“普通”。

对人类来说,每个人的长相都不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不存在普通的人,也不存在不普通的人。

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无法找到“普通”的事物。

婴儿的困惑

发育曲线是表示婴儿发育程度的曲线。

发育曲线标示了平均值以及与平均值相近的区域。如果婴儿的发育程度在这个区域内,就会被认定是“普通”的婴儿。

发育曲线确实是有意义的,但我曾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被这个曲线耍得团团转,我很后悔。

当孩子的数据超出发育曲线给出的标准时,我觉得孩子比同龄人胖,于是开始限制孩子喝奶的量。当孩子的数据低于发育曲线给出的标准时,我又担心孩子比同龄人发育得慢,给孩子喝更多奶。

一会儿让孩子多喝奶,一会儿让孩子少喝奶,孩子一定很困惑吧。

“成长”总是被拿来比较

平均值这个概念对人类来说非常方便。

婴儿时期要跟发育曲线上的平均值进行比较,长大后也要在其他方面继续比较。

大人会用卷尺测量婴儿的身高,单位是厘米;用体重秤测量婴儿的体重,单位是千克。但光是这样还不够。为了比较孩子的成长,人类还创造了很多其他的单位和标准。

其中一个方便的概念就是“偏差值”(日本人对于学生智能、学力的一项计算公式值)。

假如A同学在学校的考试中考了80分,B同学考了70分,谁更优秀呢?

可能你会说考了80分的A同学更优秀。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A同学和B同学做的试卷不一样。也许A同学做的试卷更简单,B同学做的试卷更难。

这时,就轮到“平均值”发挥作用了。

如果A同学参加的考试平均分是85分,而B同学参加的考试平均分只有50分,这样看来,分数远高于平均分的B同学可能更优秀。

但是,如果平均分一样,该怎么办呢?

假设两位同学参加的考试平均分都是50分,我们就可以说考了80分的A同学更优秀吗?不一定。

这个问题中还存在一个重要的概念——极差。

例如,在A同学参加的考试中,有人考了100分,也有人考了0分。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很大。而在B同学参加的考试中,大多数学生只考了50分左右,B同学的分数是最高分。

这时,可以在考虑极差的基础上,用偏差值表示个体在总体中的位置。

但是,偏差值这个概念也有问题。有时即便考了100分,偏差值也不高。因为成绩刚好为平均值的人的偏差值为50。假如所有人都考了80分,那么所有人的偏差值都是50。假如有50个人参加考试,其中有49个人考了80分,只有B同学考了81分,会怎么样呢?B同学的偏差值将高达120。但是,考了81分的B同学真的有那么优秀吗?

平均值和偏差值都取决于和他人的比较,它们都是人类为了方便理解而使用的概念。

还记得吗?

成长的多样性和能力的多样性正是生物的生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