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两个字看似无害,与跟其后的内容结合起来却成了引发大部分忧虑的罪魁祸首。下列这些想法,你觉得熟悉吗?
? 如果真的发生那种情况怎么办?
? 如果他们那么做呢?
? 如果我做了那件事,导致另一件事发生呢?
? 如果我处理不了呢?
这个“如果”魔咒,会让你陷入长时间的忧虑状态,持续想象各种夸大了的可能情形,带着你在无止境的负面预测旋涡中不停地打转。
每当你新进入一个忧虑旋涡时,你就在让你的战斗或逃跑机制持续处于运作状态,并会不停地分泌肾上腺素,最终耗尽自己的能量。这也是一种导致你彻夜难眠,隔天起床后无法神清气爽的思维类型。忧虑不仅会使人预测将发生负面事件,还会预测将产生严重后果。
这就是所谓的“灾难化”。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会引发焦虑的思维模式,并不需要任何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来触发。所有生理及情绪上的骚乱,都是你的思维创造出来的。其触发器并非来自外部,而是来自你的内在。
本书以上所述篇章的目的,是要让你知道忧虑的复杂性——本书不仅涉及生理、情绪、行为与认知的运行机制,还涉及忧虑本身的复杂性质。
忧虑作为一种认知习惯,是一种棘手的现象,有点儿像女巫——一个狡猾的预言者。
忧虑狡猾地避开逻辑与理性,深植在人的思维当中,而且常常难以根除。我在看诊时常常发现,每当我问就诊者“怎么样?都还好吗?你觉得自己已经完全克服忧虑了吗?”的时候,他们就会回答:“是的!我现在只担心重要的事情。”
女巫,狡猾的预言者
天哪!
遇到更大的问题才忧虑,意味着他们认为忧虑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而且能够改变现实。我的患者常常相信自己“已经痊愈了”,因为他们已经决定不再“为小事抓狂”,只为人生中的大事烦恼。
并非如此!忧虑就是忧虑!
忧虑因为人对其的迷信体系而持续存在,忧虑迷信强化了它的存在感、气势与影响力。应对之道,就是运用以事实为基础的证据,去挑战各种与忧虑相关的迷信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