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从模型图涉及的这一领域谈起,是因为生理因素对于焦虑(忧虑型想太多的副产品)的产生起到了什么作用,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

遗传因素和家族病史(例如父母的焦虑症状)有可能会增加罹患焦虑症的风险。有研究者估计,遗传影响占比大概在25%到40%之间(取决于具体的焦虑类型和研究对象的年龄)。

认知行为疗法模式

用非专业的话说,所谓的“状态性焦虑”就是人在面对带有威胁性的要求或是危险时所产生的不舒服情绪。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一种过渡性的情绪感受,会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消失——毕竟,焦虑只是一种预警系统。

另一方面,一个在基因上带有“高特质性”焦虑倾向的人,会感受到更强烈的状态性焦虑,也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消除各个事件所造成的焦虑感。

我常以如下的例子来说明焦虑当中错综复杂的遗传与环境因素:

想象一下,你回到了孩童时期,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你和朋友正在花园里玩耍,邻居的狗兴致勃勃地也想加入。

你和朋友都吓坏了,紧张得放声尖叫。狗主人闻声前来道歉,向你们保证这只狗很和善,而且很喜欢小朋友。“它只是想跟你们一起玩而已。”说完,这一人一狗便离开了,留下你和朋友继续玩。

不过,你跟你朋友的差别在于,你朋友的情绪很快就稳定下来,仿佛没受到任何影响。(如果最严重的恐惧是100,他受到惊吓的程度大概只有60吧。)

可是,有着“高特质性”焦虑倾向的你,仍然处在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还伴随其他与恐惧相关症状的情况当中,你的恐惧已经达到90,感受非常强烈,而且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消除。

也因此,若是日后你和你朋友再遇到那只狗(或者其他的狗),就会是这番景象:

大相径庭的感受带来截然不同的记忆。你过去感受到的痛苦深深烙印在你的记忆当中,因此,你会产生恐惧反应,想逃离激起你恐惧感的人、事、物;反观你的朋友,她泰然自若,迫不及待地想跟那只和善又爱玩的狗一起打滚。

我很喜欢这个例子,因为它让你对恐惧症的发展有了一个简要的理解。这种恐惧是你记得的恐惧体验——无论那是源于狗、蜘蛛、老鼠,还是海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