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什么都不懂!”
我年轻的时候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现在的年轻人是否也和当时的我一样,认为“中年人什么都不懂”呢?
对年轻人来说,“中年人什么都不懂”这个问题永恒存在。
那么,为什么中年人不懂年轻人呢?
明明他们也年轻过,虽然时代在变化,但是按理来说,他们应该能够理解年轻人的感受。
但是,经验积累和年龄增长带来的变化、环境变化、人情世故……各种因素都会让一个人的思想发生改变。有时,人们忆起往昔,甚至会无法理解自己年轻时的许多行为。
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并不在于中年人和年轻人之间的区别,而在于“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无法相互理解”。
一般来说,我们想表达的内容绝对不会原封不动地传达给对方。无论是同事、夫妻、朋友还是客户,都是这样的。
读到这里,有些读者可能会抗议:“你讲了这么多关于‘传达’的内容,到头来居然说‘无法相互理解’,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你可能会这样认为,但事实并非如此。
日本脑科学家西刚志说过这样一句话:“熟练掌握了沟通技巧的人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大脑和别人的大脑构造不同,看到的世界也各不相同。”(详见《为什么你的想法总是很难传达给对方》。)
例如,当你看到“夕阳”这个词时,会想到什么呢?
就算想到的都是夕阳之景,非洲大陆的夕阳和东京市中心的夕阳给人的感觉肯定完全不同。也就是说,即使听到同一个单词,每个人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也都不一样。
所以,“传达”绝非易事。
这是因为大脑存在“认知偏差”,这种偏差会因为基因、性别等先天因素而不同,还会随着成长地区、环境、人生经验以及知识储备等后天条件而改变。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认知偏差。
例如,在形容一款葡萄酒的味道时,如果是侍酒师之间进行对话,他们可能会运用各种专业术语来让对方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意思。
然而,当侍酒师在餐厅里向不太了解葡萄酒的客人说明时,就需要用对方认知能力范围内的词汇进行表达。葡萄酒的美味可以通过味觉、嗅觉等去感受,侍酒师和客人对葡萄酒美味之处的想法未必相同。
这种问题不是我们想办法就能解决的,“传达”和“理解”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而且,就算我们把想说的内容成功传达给对方,也只能理解为“大致传达”。
因此,我们要从“没有传达到位”“让别人理解非常困难”这一前提出发。
我认为,从结果来看,只有从这样的前提出发,“传达”和“互相理解”的部分才会增加。
那么,我们该如何适应这种大脑认知偏差带来的结果呢?
首先,我们需要学会“断念”。
虽说是断念,但我们并不需要放弃表达,而是要在表达前先进行断念。
断念一般作为包含消极、否定语义的词汇使用。但是,断念这个词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放弃”,意味着潇洒放手、不再执着,我们经常使用的就是这层含义;二是佛教衍生义——“断惑证真”,意思是我们要断妄念、明事物、晰事理。
在表达方法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断念的两层含义。
我在第27~29页讲过,传达要基于对方立场。但是,我们其实并不需要执着于将所有内容表达出来,而是需要明确“为什么无法传达”,这才是基于对方立场思考的正确做法。
本书传授给大家一系列表达方法正是为了这一点。
“为什么我说得这么清楚,还是没有传达给对方啊?!”
“我都说到这种程度了还理解不了,你是不是傻啊?”
有时候,也许你的心里会情不自禁地涌现出这些负面情绪,但是,与其一味地否定和质疑对方,不如考虑一下自己能制定什么样的传达策略。这样一来,就可以减少心中的郁愤之情,有益于身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