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利他”,获得对方认同
“我邀请别人时基本不会被拒绝。”一位十分受欢迎的朋友曾对我说。当时,我仔细询问他原因,他告诉我:“那是因为我在邀请别人时考虑到了什么对他们有好处。”
那时,我觉得有些难以置信,原因就这么简单吗?不过,现在一想,如果像这样发出邀请,确实会让对方很难拒绝。
“如果对方喜欢棒球,而且是广岛东洋鲤鱼队的忠实粉丝,那么我在邀请时会说:‘我很想去看东洋鲤鱼队的比赛,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对一支球队的粉丝来说,别人喜欢自己支持的球队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另一方面,如果我根据对方的喜好来提建议,自己也能体验到很多以前从来不会选择的事物,这样我也很开心。”
原来如此,他是从利他的角度邀请别人啊。现在一想,我以前似乎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总是从利己的角度对他人表达。
在第27~29页,我曾经解释过“对方的立场”这一概念,“利他”就是基于这一概念总结而成的技巧。
“利他”不仅指考虑对方,更需要我们在表达时向前迈一步,让对方觉得“赚到了”“太棒了”“好开心”。
有一次,我在一家餐厅吃饭,点完菜后等了很久,菜还是没来。这时,负责上菜的服务员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不好意思,后厨现在正在为您精心烹饪,请您稍等片刻。”
听到这句话,我的心情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好了。
虽然花了些时间,但服务员的这句话非常容易令人认同,还会使我对菜品更加期待。
如果服务员说的是“现在客人很多,不好意思,请稍等片刻”,效果会大打折扣。
即便是不利情况,通过利他方式进行表达,也能化解危机。
不过,偶尔也有人会误解利他法则,例如下面这种情况。
一家保险公司的营业员向我推销:“我认为这款保险产品对您来说真的非常有用,万一您生病了,可以给您提供这么多保障。日本人中有×%的人患有3大疾病(癌症、急性心梗、脑血管疾病),您也可能会患这些病……”
上面这段话都是从利他角度展开的,但是在听他的话时,我并没有感受到他真的在为我着想,反而很容易就看清了他说这番话的真正目的——卖保险。
这个例子和前面的例子的区别在哪里呢?我认为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关注对方并对其感兴趣”以及“是否真正为对方着想”。我那位从不会被拒绝的朋友当然对受邀者表现出了兴趣,但那位保险公司的营业员对我并没有什么兴趣,只不过想卖出一份保险。其实,表达者的态度也会通过话语传达给对方。
如何通过利他法则拒绝别人
有些拒绝方式并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反而会让对方感到不愉快。例如,公司里的前辈拜托后辈帮忙完成一项紧急工作,前辈说:“这项工作很急,能不能帮我做一下?”后辈说:“我现在很忙,做不了。”
如果直接这样说,前辈可能会有些生气。同样是拒绝,用下面这种表达方式可能会改变对方的反应。前辈说:“这项工作很急,能不能帮我做一下?”后辈说:“我现在正在推进A项目,可能很难立刻抽出时间来。等忙完手头这个项目,我就可以帮您。”
这里说的A项目是前辈也希望能够成功的项目。如果后辈这样表达,前辈就很难要求后辈立刻去帮忙。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避免直来直往,而是转变为利他角度。这种方法还可以用在众多场景中。
那么,具体该如何转变角度呢?
① 避免将自己的想法原封不动地表达出来。
② 想象对方脑海中的状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什么是有利的、什么是有害的。
例如,在刚才那个前辈拜托后辈帮忙的例子中,后辈就可以想象前辈脑海中的状态:“如果我拒绝了,前辈应该会很难堪吧?但是现在我太忙了,实在接不了这项工作。为什么这么忙呢?因为我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我和前辈都想成功推进的A项目上。对前辈来说,要是A项目搞砸了,也是很大的损失。”
在我之前介绍的那个餐厅上菜很慢的例子中,服务员一定也想象了顾客脑海中的状态:“顾客可能会因为上菜慢而感到烦躁。顾客之所以来到这里,是为了品尝美味佳肴。”
我想,服务员应该是基于这样的思路才说出那句话的吧。
③ 将对对方来说优先度更高的事物以一种利他或不会对其造成损害的方式表达出来。
以这样的流程思考就可以转变角度。
例如在向对方抱怨或者敦促对方时,直来直往很有可能会使彼此变得情绪化,有时甚至会演变为争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以利他的方式进行表达。
不过,虽然我们也可以从利他的角度来表达不满和抱怨,但是我更推荐“称赞、抱怨、称赞”这种夹心三明治式的表达方法。就像三明治一样,在开头和结尾称赞,在中间抱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对方的感受。
最后,我希望大家在思考利他方法时能注意一点——避免将其和“找借口”混为一谈。
说到底,我们需要找到一个自己和对方都认可的回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