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有两个作者,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是高鹗等所补。
《红楼梦》第一回,把《红楼梦》这部书作为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一块石头上的记录,由空空道人抄写下来,问世传奇的。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即此便是《石头记》的缘起。空空道人当然并无其人,而孔梅溪其人亦不知有无。
甲戌脂砚斋评本有批云:
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是曹雪芹写《红楼梦》,先有旧稿,其弟棠村为序,名《风月宝鉴》。则孔梅溪者,或棠村之托名欤?其后又加扩大,成《金陵十二钗》,一名《石头记》,亦名《红楼梦》。唯雪芹实未完成此书,完整之部分唯八十回,此后有些残稿,遗失不存。
《红楼梦》前八十回,应定为曹雪芹作。
甲戌本批云:
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袁枚《随园诗话》卷二云:
康熙间,曹练亭(应为“楝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书,备记风月繁华之盛。
是乾隆时人以《红楼梦》为曹雪芹作。
唯袁枚以为曹雪芹是曹楝亭之子实误。雪芹为曹楝亭(寅)之孙。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六谓曹雪芹(霑),楝亭通政孙。杨氏所据,为雪芹之友敦诚《四松堂集》,最为可信。
曹雪芹(1723?—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芹溪居士。
雪芹卒于壬午除夕(乾隆二十七年,1762,除夕在1763年1月。据甲戌本脂批);生年不详,唯敦诚的《四松堂集》稿本有挽曹雪芹诗(注甲申年),有“四十年华付杳冥”之句,今定为曹雪芹死时年四十,当生于1723年,即雍正元年。
曹氏始祖原是汉人,原籍东北。始祖曹锡远归依满洲人,随满洲人入关有军功。为汉军旗人,属正白旗。或云正白旗包衣(包衣,满洲话,意为奴、罪人家人、没入军中者)。入关后住河北丰润,为丰润人(或原为丰润人,清人入关后,始入伍为汉军旗者。或说为奉天人,即东北人,与丰润曹氏同族而已)。
曹锡远在顺治初年即官驻扎江南织造郎中。雪芹高祖曹振彦顺治时官山西吉州知州、大同府知府、浙江盐法道。
曾祖曹玺,驻扎江南织造郎中,赠工部尚书衔。
祖父曹寅(1658—1712),字子清,号楝亭。在康熙朝,管理苏州、江宁织造,通政司通政使,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史,兼校理扬州书局。
曹寅有文才,交际学者名流文士,如尤侗等。有诗文集,名《楝亭集》。有《虎口余生》传奇。刻书有“楝亭十二种”。是清代官僚中风雅者。年五十五卒,终江宁织造之职。曹寅卒时,雪芹尚未出生。
江宁织造、苏州织造之职,曹家、李家等任职时间排列如下:
曹家在康熙朝为全盛时期,曹氏三代为江宁织造。康熙六次南巡,其中四次到南京时驻驾江宁织造署,曹寅接驾四次。曹寅有一个女儿,嫁镶红旗王子为福晋。曹寅在东华门外特为置房产以居其婿。
曹寅做江宁织造时,并兼做四次两淮巡盐御史。他又为道政司职衔。
李煦做苏州织造,也兼做过两淮盐运使。
江宁织造署和苏州织造署,乃是在江南丝织业发达的区域所设立的机构,专供应朝廷及内府需要的丝织品、奢侈品,是常驻在江南的皇室采办性质。想来就是在江南的赋税里提出银两,按年进献织造品到京。尚兼带其他差事,进款很多。但弄得不好,内府太监需索很多,也要赔累。
朕安,尔虽无知小孩,但所关非细,念尔父出力年久,故特恩至此。虽不管地方之事,亦可以所闻大小事,照尔父密密奏闻,是与非朕自有洞鉴。就是笑话也罢,叫老主子笑笑也好。
似乎是江南一带的密探。因而也必然牵涉到朝廷政治上去。在康熙时,曹家及李煦家均煊赫。到雍正即位便衰败,并革职查办了。
曹寅卒时,公项亏空五十四万九千六百余两。康熙令李煦代任盐差一年,以便还清。曹颙继任,同李煦把此款还清了。多下三万两,康熙赏给曹颙,以偿私债。
据此可知,江宁织造、苏州织造供应内府的织品,系向江南织造厂家收买来的,两款项用的是两淮的盐税,所以织造官常兼盐运之职。
此为雍正六年(1728)事。此时曹雪芹不过是五六岁的小孩。曹家抄家后,“蒙恩谕少留房屋,以资养赡”,而其家属不久回京住。
曹雪芹似乎曾经留在南京及扬州过其少年生活。敦敏诗有“燕市狂歌悲遇合,秦淮残梦忆繁华”。敦诚诗有“扬州旧梦久已绝(原稿作‘觉’),且著临邛犊鼻裈。”言其夫妇住京郊西山村,南京、扬州的少年生活不过是残梦而已。二十余岁以后,则久居北京。三十岁以后直到他年过四十卒时,住在北京西郊外西山村中,过着极其贫穷而自由的生活。
雪芹虽出身于满洲官僚家庭,而爱好文学艺术,能诗善画。生性旷达,落拓不羁,喜欢喝酒。在北京西郊住着时,与宗室敦敏、敦诚二人为友。敦敏能诗,有《懋斋诗钞》,敦诚能诗文,有《四松堂集》,又有《琵琶行传奇》一折。据敦敏、敦诚的描写,曹雪芹的性格和生活状况是:
1.诗风似李贺。“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披篱樊。”(敦诚《寄怀曹雪芹》)今雪芹诗均佚,只有“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樊素鬼排场”二句,见《题敦诚〈琵琶行传奇〉》。
2.高谈雄辩,诙谐洒脱。敦诚《寄怀曹雪芹》中有“接?倒著容君傲,高谈雄辩虱手扪”的诗句。
3.有傲骨,胸有磈磊。喜欢画石头,见其傲骨嶙峋。敦敏《题芹圃画石》诗云:“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磈磊时。”敦诚《赠曹芹圃》一诗中有“步兵白眼向人斜”,称其似阮籍。
4.喜欢喝酒,酒渴如狂,似刘伶。“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敦诚《挽曹雪芹》)“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赠曹芹圃》)敦诚又有《佩刀质酒歌》,写其“秋晓遇雪芹于槐园,风雨淋涔,朝寒袭袂,时主人未出,雪芹酒渴如狂,余因解佩刀沽酒而饮之。雪芹欢甚,作长歌以谢余,余亦作此答之”。答诗中有“曹子大笑称快哉,击石作歌声琅琅。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的诗句。
5.生活贫穷。从下面诗句中可见一斑:“至今环堵蓬蒿屯。”(敦诚)“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若著书黄叶村。”(敦诚)“卖画钱来付酒家。”(敦敏)
7.卒时当在壬午除夕(一说癸未年底,1763或1764)。敦诚挽诗有“孤儿渺漠魂应逐(自注: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新妇飘零目岂瞑”之句,雪芹卒时有新妇做未亡人。据敦诚挽诗“四十年华付杳冥”,据张宜泉《春柳堂诗稿》:“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年未五旬而卒。”
曹雪芹在西山村居,写作《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二十余岁动笔,直到死时仅完成八十回,此外,有些残稿已失。八十回本完成在近四十岁时,此后,似不曾写作。
裕瑞《枣窗闲笔》云:“‘雪芹’二字,想系其字与号耳,其名不得知。曹姓,汉军人,亦不知其隶何旗。闻前辈姻戚有与之交好者,其人身胖头广而色黑。善谈吐,风雅游戏,触境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是以其书绝妙尽致。”
又云:“余曾于程、高二人未刻《红楼梦》版之前,见抄本一部,其措词命意,与刻本前八十回多有不同。抄本中增处、减处、直截处、委婉处,较刻本总当,亦不知其为删改至第几次之本。八十回书后,惟有目录,未有书文,目录有大观园抄家诸条。与刻本后四十回四美钓鱼等目录,迥然不同。盖曹雪芹于后四十回虽久蓄志全成,甫立纲领,尚未行文,时不待人矣。又闻其尝作戏语云:若有人欲快睹我书不难,惟日以南酒烧鸭享我,即为之作书云。”
据此,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实未写完,就逝世了。真可谓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偿补的损失!
其人虽滑稽诙谐,其写作《红楼梦》的精神是认真严肃的。第一回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一书的名称:
(1)《石头记》 女娲补天所未用的一块顽石,被一僧一道带往世间经历一番,把经历刻在石头上,故名《石头记》。
(2)《情僧录》 空空道人检阅抄录之后,改为《情僧录》,空空道人自改名为情僧。
(3)《风月宝鉴》 东鲁孔梅溪题。脂砚斋有批云:“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一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书中说,梅溪,乃棠村的影射,雪芹一号芹溪。脂本评语中亦有梅溪评。题此名说明起初计划是一部劝人脱离情欲的书。
(4)《金陵十二钗》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这是为女性立传的书。
(5)《红楼梦》 脂砚斋本有“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一句。此从第五回中宝玉梦中听唱《红楼梦》一套曲子而来。“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金玉皆无好收场,笼括全书意旨,富贵荣华,情爱都为一梦。使人从幻境中醒悟,体味真实人生的苦味。
(6)《金玉缘》 坊间俗称。此一种最为俗气。
此书在坊间流行,用了三种名称:(1)《石头记》;(2)《红楼梦》;(3)《金玉缘》。而《石头记》实在是最好的,是自始至终的总名,含蓄。
《红楼梦》今有脂砚斋评本:
(1)甲戌脂砚斋重评本(1754,雪芹年三十二岁)(残存十六回)。胡适所藏。
(2)己卯冬脂砚斋四阅评本(1759,雪芹年三十七岁)(残存三十八回)。
(3)庚辰秋脂砚斋四阅评本(1760,雪芹年三十八岁)(凡七十八回,缺六十四、六十七两回)。北大所藏。
(4)有正书局石印戚蓼生序抄本,年代不明,八十回。
(5)甲辰菊月,梦觉主人序本,八十回(1784)。
最后一本改动较多,已近于一百二十回之前八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