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是反抗至高无上的势力,要求解放;追求慈爱、平等的“正法”,扫**凶暴吃人的妖怪。
《西游记》演说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此故事到了吴承恩,或者在吴氏以前的元人平话《西游记》里,已经把以唐僧为主角的故事,转移到以孙行者为主角的小说了。整部《西游记》以孙行者为小说中的英雄主角,《西游记》的战斗性也表现在孙行者的形象塑造上。
《西游记》是神话小说(鲁迅谓是神魔小说),是积极浪漫主义作品。神魔本来是非现实的,但《西游记》并不完全超现实。在神魔故事中寓有对现实社会的嘲讽,是它们现实主义的倾向性成分。
《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在开卷写孙行者出身故事和闹天宫一段表现得很明显。孙行者有强烈的反统治思想,其战斗精神是反对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的。
孙行者是东胜神洲感受日月精华的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的一个石猴。做了众猴之王,称为花果山水帘洞的美猴王。后来又到西牛贺洲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从须菩提祖师学道,得其特别传授心法,并命名为孙悟空,又得到七十二变化,勤修苦练(灵台方寸、斜月三星都是“心”,所以孙悟空又名“心猿”),因此神通广大。他是个捣乱分子,先闹四海龙王,到水晶宫取得武器,又闹十殿阎王,阎王取消了他的寿限,打出幽冥界。四海龙王和地藏王对他无可奈何,便拜本奏上玉帝,孙悟空遂又大闹天宫。这一段作者借题发挥,天宫自然是封建朝廷的投影。
许多天神天将打不过一个孙行者,表示统治阶级的无能。太白金星招安政策是迎合天帝意旨的,是不失朝廷尊严、一贯的羁縻手段的体现。可是用在孙行者身上是失败了。读者同情他的这种捣乱行为。
《西游记》反映的阶级斗争,前七回是很显著的。对于统治阶级的无能,用诙谐的笔触加以讽刺。孙行者是劳动人民的英雄形象。
从第十四回“心猿归正”以后,孙行者的战斗精神便用之于扫**妖魔、保护唐僧西行取经上面了。张天翼认为书中的妖魔实在都很可爱,乃是被压迫者,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西游记》神话故事反映现实,概括起来有以下方面:
1.统治阶级的互相通联,官官相护,玉皇大帝为最高统治者,反抗者最后得与玉皇大帝做斗争。
2.封建统治势力的软弱性,无能而要面子。如玉帝得听太白金星的话,用招安办法。历代统治者对农民起义的两面手法:镇压与招安。《西游记》里的孙行者的战斗性更强烈于《水浒传》里的宋江。
3.统治者不能用人,对于才能之士只有羁縻而无诚意。明代政治尤其如此。
4.孙行者被擒是遭老君暗算,虽败犹荣。
5.对孙行者也有讽刺。他神通虽大,能千变万化,却不能藏住自己的尾巴。
6.孙行者逃不出如来佛的掌心,逃不出五行山。暗示人类还不能征服自然,还不能摆脱封建时代宗教的约束。神话中表现其时代思想、历史条件。
7.孙行者对如来说:“他虽年幼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如若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这是很大胆的,也是很幽默诙谐的。
《西游记》有追求解放的思想和平等观念。对于封建社会看得深刻,作者有生活经验和识别、表达能力,将这些巧妙地表达在文艺作品中。内里所包含的思想是丰富深刻的,所以儿童读它有味,成年人读它也有味。
[附论]作者的思想
作者所写是文艺作品,并非宣扬佛教哲学,或者作为悟道之书(如有些批注家所误会)。不过《西游记》小说既以西天取经为题材,不可避免地有散布些佛教思想和颂扬佛法之处:
1.唯心哲学。如第十三回三藏曰:“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
2.扬佛抑道。前举唯有观音能救人参树是一例。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与唐三藏、孙行者斗法,僧胜而道败。此类全真道士皆为妖怪,非人类。此外,书中不少魔怪变为全真道士,如比丘国王丈人是老道,教国王吃小儿心肝,实是寿星的鹿成精的。书中写孙行者等把三清像丢下茅厕,假扮三清受供,恶作剧。又如灭法国虐杀和尚九千九百九十六名,孙行者施法使国王、后妃、宫女、大臣、百姓们一夜都剃光头变为和尚,灭法国遂改为钦法国。凡此皆崇佛抑道之例。因为在吴承恩时代,道教成为一个恶势力,与朝廷统治者勾结,失去民间道教的进步意义。道士们在明代中叶已到了腐朽不堪的地步,为人民所鄙视。如嘉靖年间,道士陶仲文被封为少保、礼部尚书,以治病、除妖、炼丹、祈祷取得皇帝宠幸,和宦官崔文、奸臣严嵩勾结弄权。嘉靖年间,曾明令兴道灭佛,下诏没收能仁寺资财,撵出宫殿中的释迦像,后又取消宫内佛殿。嘉靖年间,还大兴土木,建造三清宫,大搞斋醮活动。人民受劳役之苦,国库空虚。吴承恩借《西游记》特为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