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西游记》的内容及其思想性(1 / 1)

《西游记》为神话(或神魔)小说,它别开生面,内容丰富多彩,充满幻想,有极强的想象力。《西游记》虽演唐僧取经的故事,实际上以孙行者为全书的主角。

《西游记》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至七回写孙行者之出身及闹天宫,被镇压在五行山下,为热闹文字;第八至十二回,述唐僧出身及西游求法缘起,奉旨到西天取经事;第十三至一百回,书的主体,唐僧与孙行者、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往西天去取经,路上经过八十一磨难,终于功德圆满,返长安事。八十一磨难至九十八回止,九十九至一百回,总结及回国。

(一)《西游记》中所包含的民间故事。第八至十二回的内容及其思想性

《西游记》小说汲取民间故事,其叙述唐僧出身的江流儿故事、魏徵梦斩泾河龙、唐太宗入冥、刘全进瓜,这几个故事是相连接的,成为一个结构,叙说唐僧西游的缘由。

1.江流儿故事,说明唐僧出身的高贵,父为状元,母为宰相的女儿。这个出身,当然并非史实,而是民间说书人把唐僧说成那样一个出身。江流儿故事,在《西游记》杂剧中已完成,则在元人《西游记》小说中当已有之。杂剧云陈光蕊,淮阴海州弘农人,《西游记》云海州人。陈光蕊上京赴考,唐王御笔亲赐状元,跨马游街,丞相(杂剧则为将军)殷开山之女名温娇,又名满堂娇,正结彩楼,抛球招亲。球中陈光蕊,即为婚配。授官江州,夫妻二人并接母亲张氏上任。到旅店中,张氏病。陈光蕊买一鲤鱼,欲烹享母,见鲤鱼闪眼有异而放生之。其后母病未能行,暂留店中。夫妻雇船而行,艄子刘洪见殷氏美,起了不良之心,推光蕊江中。殷氏有身孕,强从贼。生下小孩后,刘洪逼之,乃弃之于江。咬去左脚一小指,以为记认。取汗衫包裹,并写血书记父母姓名。此儿在木板上流至金山寺,为法明和尚所收养。长大到十八岁,认母报仇。其父陈光蕊沉江中为龙王所救,尸身不坏,十八年后江边还魂复活。陈光蕊母张氏先在店中,久后无钱,叫化度日,双目已盲。玄奘与婆婆舔眼,须臾之间,双目舔开,仍复如初。殷丞相府亦父母与女重见。这个故事所褒扬的是孝道和戒杀生,是中印思想的结合。刘洪冒名上任,到光蕊报仇,又似一公案小说(《西游记》谓团圆后殷氏毕竟从容自尽,杂剧无此情节。此乃明人重贞操观念所添增之笔)。

江流儿故事写唐僧世俗出身之高,父为状元,母为宰相女,此乃民间传说所常用之套,极为天真。弃江及复仇表示唐僧一出世即蒙大难。父之慈爱,救及鱼类,母之屈节从贼,弃其爱儿,皆于此见。尘世多难,逼出出家求法之心,佛教故事如此布局。

江流儿故事中写抛球招亲,好比《吕蒙正风雪破窑记》那样,富于人情味,根本是离经叛道的。打破宗教故事的严肃性,而接近现实生活。上任遇盗,暴露社会的黑暗面。陈光蕊不忍杀生,把鲤鱼放生,因此遇救,是本于佛教戒杀生的教义的。此鲤鱼乃是龙王,有童话色彩。殷小姐与玄奘母子相会,说明母子的天性,是动人的。这故事说明,唐僧在出世前、刚出世时,其父母、其本人即遭到磨难,直到报仇为止,共有四个磨难,是在八十一磨难之中的。

这故事是天真的,有些地方不合情理。例如刘洪假冒陈光蕊上任,做官十八年,并未调动,殷小姐之父,身为宰相,其女儿女婿出外以后,十八年中不通消息,竟未查问。殷小姐从贼到任,何以与父母不通信,报告其遇难,等等,都说不通。尽管不通,仍富于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的情味。

2.魏徵梦斩泾河龙的故事颇类唐人传奇小说,亦很奇妙,出神入化(《太平广记》卷四百一十八引《续玄怪录》有李靖代龙王行雨故事,与此性质不同)。一开始用渔樵对答诗词起,颇似入话。这个故事也可以单立,但是本身又为“唐太宗入冥”故事的引子。从渔樵对答,引起龙王对于袁守诚的忌刻,这故事有其积极性。我们不能把袁守诚的卜卦看成迷信,它反映一种思想,那便是天道也是可知的。在人与神的斗争中,人得到胜利。人的智慧可以掌握自然的规律,反映人有征服自然的愿望。龙王行雨,是农民们的迷信,但是雨量的多少服从自然的规律。龙王想陷害人,结果是害了自己,傲慢自私之所致。这个龙王是坏的龙王,与江流儿故事中的龙王知恩报恩又不同了。龙王好坏的评价,以对于人类有利有害与否为标准,即是否为人类服务为标准的。虽龙王亦须守法,可见天宫法律之严。它劝人守纪律,并有宿命论思想,一切皆天定。

《西游记》小说此段文章里增加了许多深刻的讽刺。《西游记》一开始,就说南赡部洲(指中国境内)的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这里特别把一个历史上有名的皇帝,作为讽刺的对象。

①唐太宗被龙王控诉,因为他失信,所以他要受谴责。

②不但阳世间官官相护,多通关节,即阴世亦然。阴间勾太宗生魂三曹对案,魏徵作书与地下判官崔珏,道及交情有云:“辱爱弟魏徵,顿首书拜……万祈俯念生日交情,方便一二。”替唐太宗说情。此是讽刺(崔府君,崔珏,为宋人所崇奉立庙的一个神,宋代崔府君庙极盛。见《梦粱录》等类书)。

③唐太宗一到阴间,即有其兄建成、弟元吉上前道:“世民来了!世民来了!”就来揪打索命。崔判官把唐太宗放走了,他走到枉死城边,见一伙拖腰折臂、有足无头的鬼魅,上前拦住,都叫道:“李世民来了!李世民来了!”“还我命来!还我命来!”崔判官说,那些人都是那“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即被李世民扫**杀害的隋末农民起义的人民。这里是对当时所谓英明君主有力的鞭挞!

④崔判官替他解围,要李世民拿出些钱钞来给他们,救济此类孤寒饿鬼。太宗道:“寡人空身到此,却那里得有钱钞?”足见贵为君王,富有四海,到了阴间,竟也一钱莫名了,这也是极大的讽刺!判官道:“陛下,阳间有一人,金银若干,在我这阴司里寄放。陛下可出名立一约,小判可作保,且借他一库,给散这些饿鬼,方得过去。”于是唐太宗借了河南开封府相良的银子。相良有十三库金银存在阴司。如此这般,太宗方得脱身,离了枉死城。临走时,判官道:“陛下到阳间,千万做个‘水陆大会’,超度那无主的冤魂,切勿忘了。若是阴司里无抱怨之声,阳世间方得享太平之庆。”虽以神道设教,意在诫君王不要好杀,为官要理冤狱。包含的真理是有冤枉死亡的人多,国家便永不得太平。后来唐王差尉迟公到开封府觅相良还金银。相公、相婆二人乃是好善的穷人,是贩卖乌盆瓦器的,平日斋僧布施,买金银纸锭,故有此善果。唐王见他们苦辞金钱之赠,乃为敕建相国寺。这段故事说明了汴京相国寺的起源。当系民间传说,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的。贵为天子的,在阴间便不名一文,而穷如卖瓦盆的,可是积德,在阴间有莫大富贵。德和财富的对比,这是民间哲学。当然其中包含着劝人为善,斋僧布施思想。(相国寺为汴京名寺,其来历当然不是如此。此故事当为北宋时代小说家采用本地风光的寺院起源加以捏合了。)

4.刘全进瓜的故事。这也是民间所创造的故事。李世民对十殿阎王说:“朕回阳世,无物可酬谢,惟答瓜果而已。”十王喜曰:“我处颇有东瓜、西瓜,只少南瓜。”地府何以缺少南瓜,亦不可究诘。后来太宗还阳后,募一人肯到地府进瓜的,刘全应募。刘全,均州人,有万贯之财,因妻李翠莲在门首拔金钗斋僧,刘全骂她几句,说她不遵妇道,擅出闺门。李氏忍气不过,自缢而死。撇下一双儿女年幼,昼夜悲啼,刘全没有办法,情愿以死进瓜。刘全头顶一对南瓜,服毒而死。到阴府后,十王谢他厚意,检生死簿见夫妻都有登仙之寿,不但使刘全还阳,并且使李翠莲借了唐太宗御妹之尸还魂。因而太宗把御妹的妆奁衣物、首饰都赏给刘全。这个故事也是一个奇闻,但无甚深刻的意义。李翠莲借尸还魂,与宋人话本《快嘴李翠莲》故事有关而不相同。李翠莲当为讲佛教故事者所流传的一个角色。刘全进瓜故事,殊不知意义所在。

(第十二回玄奘临行时嘱咐徒弟说:我去之后,或三二年,或五七年,但看那山门里松林头向东,我即回来。此段神异,见《太平广记》九十二。又玄奘西游,原史事是未经太宗许可的,此小说中则改成为奉旨西游,太宗以玄奘为“御弟”。)

上面几个故事,包含有戒杀生、轮回、冥报等思想,是说佛家的故事,但是极有趣味。江流儿故事中表扬了孝道;泾河龙故事中有神奇善卜的袁守诚。脱胎于佛经故事而中土化了,是中印文化交流的文艺创作。我们不觉得宣扬宗教,有现实意味(刘全进瓜一段,无甚意思)。作为儿童读物,也还健康。

(二)第一至七回写孙行者出身及其闹天宫的故事

孙悟空实际上是《西游记》的主角。这个英雄形象是《西游记》小说的独创,为中国人民所喜爱的,是一个不朽的创造。

据胡适等人考证,认为《西游记》的孙悟空与印度史诗Ramayana中的哈努曼(猴子国王)有关,是从印度传来的。我们读Ramayana,觉得类似之点不多。《西游记》的孙悟空神通比哈努曼又大得多。Ramayana一书,向来在中国没有翻译,而中国所译佛经,包含有不少故事,恰巧没有Ramayana书中故事的片段。所以,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受外来影响可以,把孙悟空说成从哈努曼脱胎而来,是好奇的无根之谈。孙悟空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猴行者有跟随唐僧西天取经一段,而未详叙其出身。《西游记》杂剧中有之,故事也不同,他摄着一个金鼎国王的女儿,也不像《西游记》故事中的孙行者来得正派,而且是被李天王、哪吒所围攻,观音把他收服。杂剧中的形象很简单,无特写。

然而孙行者在《西游记》杂剧中已经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不同,成为一个叛逆性的形象,但是杂剧写他摄取国王女为妻,还带有妖魔性。在吴承恩笔下,加强了他的叛逆性,而减去他的妖魔性,成为一个完全正派的形象,一个英雄形象,成为《西游记》中实际的主角。

前七回的孙行者,表现他勇敢(开始寻水源时,独纵身入瀑布中)、谦虚,远游访道,对须菩提祖师的敬礼;机智,了解祖师的暗示;合群的精神,爱护小猴,结交七弟兄(七个魔王),善良天真(听太白金星招安的话)。他的信念是要求得道,免去生死轮回。他的反抗性,表现在闹龙宫、地府及天宫。

孙悟空是一个革命者的形象。最初他不过想做世外桃源中的一个国王,找寻安身之地,享乐天真。不过他想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便悲观起来,于是出去寻求长生不老之道。第一场战斗是报复混世魔王对他部下小猴的欺凌,过后想到需要兵器,教小猴练武,保卫水帘洞。他向龙王借兵器盔甲,到地府注销了生死簿。这样一来,龙宫、地府联合上表章奏到玉帝那里,才引起后来一大段战斗。

在孙悟空闹天宫的故事里,玉皇大帝的朝廷是封建王朝朝廷的一个模本。孙行者闹天宫就是农民起义反叛朝廷的一个社会现实的反映。须菩提祖师把许多法力教给了孙悟空以后,对他说:“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为什么这样呢?这是因为在封建时代,封建统治者用的是愚民政策,而社会上存在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对立矛盾。所以有知识有能力的人,要出头便要反抗统治阶级,而统治阶级是构成一个体系的(官官相护的,例如龙宫、地府受了孙悟空的气,便联合上奏到玉皇大帝处),其结果非到反叛朝廷不可,这样便是因行凶而惹祸了。孙行者原来不过是要些兵器,要注销生死簿,最后就得反到天上去了。因为天宫实在很好,天上神仙所过的是快乐逍遥的生活,吃蟠桃、喝仙酒、下下棋。长生不老的享乐生活,谁不喜欢得到呢?孙行者也愿意有份,而且想做个统治者,他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是孙行者的思想。

劳动人民一天到晚辛勤劳动,却过着牛马似的生活,他们要求解放自由,渴望享受神仙般的享乐生活。这也是神仙故事在劳动人民中间流传的一个原因。而封建统治者利用宗教把天界、地府构成一套封建秩序,构成阶级社会的体系,作为精神上压迫人民的工具。《西游记》塑造了孙悟空这个形象,他神通广大,敢于大闹龙宫、大闹地府、大闹天宫,虽然他没有做成玉皇大帝,但经他这么一闹,封建秩序是动摇了。这也是大快人心的。这是孙悟空所以得到人民喜爱的一个原因。他植根在阶级社会里,面对社会上种种不平等的现象,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吴承恩运用讽刺笔墨,嘲笑了地府、龙宫以及天神天将在孙悟空面前的无能。太白金星两次出招安的主意,玉帝给孙悟空弼马温这样一个官职,愚弄他。孙悟空一气之下,反下天去,说:“不好说!不好说!活活的羞杀人,那玉帝不会用人,他见老孙这般模样,封我做个什么‘弼马温’,原来是与他养马,未入流品之类。”因此,他自封为齐天大圣。玉帝派天神天将去收伏他,打不过,没有办法,只能再招安,就封他做齐天大圣,不过是加他个官衔,有官无禄罢了。这又是太白金星的主意,并且建造了齐天大圣府,府内设安静、宁神二司,希望他从此安静、宁神,再不胡为了。这些都刻画了封建王朝对于叛逆者无法收伏而用羁縻政策的手段。儿童们读《西游记》看见热闹有趣味的故事,成年人读《西游记》就看见其中有味的诙谐讽刺性,是针对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现实的。

孙行者与二郎神一场恶斗,他并没有输,结果是被太上老君祭起法宝,来一个暗算,方始被擒的。但是太上老君收不伏他,放在八卦炉里炼,还是被他打出来了。最后是被如来佛收伏的。尽管他神通广大,但一个筋斗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之中。这表明:①是因为《西游记》本身是说西天取经的事,因而显示佛法无边;②封建时代的人跳不出封建制度;③给自高自大的人一个教训。神话故事所反映的思想是多方面的,不能做简单的分析。

(三)西天取经故事

在西天取经故事中,孙行者是作为一个保护唐僧、扫**妖魔的英雄形象出现的。师徒数人,同样为了追求一个理想而奋斗。这里面唐僧代表佛家的仁慈和平,具有坚定的信念,但是他不能分别善恶,常为妖魔所迷,看不清楚伪善者。而孙行者则不然,他机智、勇敢,能看清谁是妖魔。唐僧与孙行者的矛盾,造设了许多曲折的故事。那些妖魔并非人民的形象,而是剥削者的形象,恶霸地主之类。《西游记》中孙行者所扫落的妖魔,多数是凶恶残暴的、吃人的妖魔,也有迷惑人的、人面兽心的。例如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孙行者所打死的白骨夫人。例如第四十四、四十五、四十六回车迟国的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都是成精的山兽,欺骗国王、压迫和尚们做苦工的。其他吃人的妖魔很多,不一一列举。重要的一点是有些为非作恶的妖魔,实在是从上界降下来的。例如碗子山波月洞黄袍怪,摄了宝象国的百花公主。在宝象国宫中饮宴,把个弹琵琶的女子吃了。黄袍怪乃是天上的奎星(奎木狼,所以有狼子野心之说)偷跑下来的。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看金银炉的童子,偷了五件宝贝,在下界作怪。乌鸡国魔王是文殊菩萨座下的狮子成精,比丘国王的丈人老道是寿星的白鹿下来成精作怪,其余尚有不少是与天界统治者有关系者。这种妖魔,并非正面形象,实在可以作为和最高统治者有关的皇亲国戚贪官恶霸之类的象征。

《西游记》第四十五回,借着孙行者使天神布雷时说:“老邓!仔细替我看那贪赃坏法之官,忤逆不孝之子,多打死几个示众!”可见作者把妖魔和贪赃枉法之官一并看作应该扫**的对象。

《西游记》特别赞美观音。观音是人民所信仰的救苦救难的菩萨。同别的菩萨不同,是最同情人民苦难的(张天翼认为是复仇之神,不很贴切,她并不站在统治阶级方面)。在《西游记》中作为慈爱、救苦救难的象征,法力也最大。例如,五庄观镇元仙的人参果树被孙行者推倒了,再无法力能使树复活。第二十六回孙悟空三岛求方,福禄寿三星的仙丹没用,东华帝君的九转太乙还丹也没用,九老也无方,只有观音菩萨的净瓶甘露水能起死回生。观音敕红孩儿(牛魔王之子)为善财童子。孙行者斗不过妖魔了,没法便求观音。《西游记》作者认为佛教为正法。固然因为《西游记》的中心主题为西天求法,也因为一般人民心目中认为佛法是代表慈爱平等的。观音可以作为和平之神的象征。

《西游记》寓意丰富,充满人情味。唐僧、孙行者、猪八戒性格刻画各有特点,是不同性格特点的典型人物。唐僧忠厚、无用、慈悲、大量。孙行者意志坚强、机警,但急躁是猴子性格。猪八戒憨直,但贪欲、懒惰,有猪的特点。

孙行者胸怀大志,忠心报主,而不为唐僧所了解,屡次被逐。他相信如果没有他,唐僧去不了西天。《西游记》写唐僧逐孙行者一段:“你看他忍气别了师父,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耳。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这反映在封建社会里有作为的人往往不得志,为人所误解。只有庸碌之辈,能够上升。但是当不平乱世,做事业的人就要用非常的人才,而这些人才处在庸人底下,憋得闷气。如唐僧,民间所谓福人,孙行者是能人,有才能的人为有福的人所用。最后取经回来,功成圆满,孙行者觉得从此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西游记》是神话而有人情味的。好比希腊神话、史诗,印度、阿拉伯神怪故事。外来影响和中国固有的神仙变化所结合。可以作为儿童读物,也可以为成人所欣赏的。可是以前批评家把它当作证道书,称其含儒道释三教真理在内,牵强附会,有“新说”“原旨”“真诠”“正旨”等名目(《西游记》有许多注释本,如《西游证道书》《西游真诠》《新说西游记》《西游原旨》等,不是把《西游记》当文艺作品,而是附会许多儒释道的原理,不着痛痒,且多乱评之处)通行的如山阴悟一子陈士斌作的《西游真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