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份属性
在整个中文互联网里,我应该是为数不多的多次提醒大家关注自己身份属性的人。
一定要对自己的身份属性进行重新认知,清晰定位,最好能够实现二次开发。
比如,电力、高科技人才等,机构给你的工资,上限是非常明显的。但是,为什么这些工作仍然是非常好的工作?除了工作稳定,背后还有一个巨大的利好,就是这种职业自带金融属性。
金融属性,一个是银行把谁当作自己人,把谁当外人,亲疏有别,情况如何,有很多标准。
但最简洁的标准,就是看银行的政策对谁最友好。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自然人,只要一亮名片、工牌,报上职业,银行金融产品、贷款利率、贷款时间,立马变得友好。这就是银行的自己人。其他,比如某些地区、某几个行业的人,一亮职业,哪怕是小老板,立马被银行拒绝贷款。
某日,我劝某机构的负责人做自媒体。因为他的身份属性太适合了。
一、他快40岁了,形象很好。
二、他级别很高。这是自带流量属性的。比如我如果级别不够,看到的问题、思考的问题就会很狭隘。而作为机构负责人,注定了他对某个行业的了解更全面、更有价值。
三、该机构所在的行业是朝阳产业,在国内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他在大型外资集团待过,在国内顶尖机构待过,懂运营。
幕后投资人是明星企业家,可以获得流量支持。
他身边还有像我这样的自媒体资源。
他是带着妻子来的。他的妻子听完我说的内容,很激动地说:“达叔说得对啊。你赶紧做起来,我给你做经纪人。”
关于这个话题,我们聊了近两个小时。
临走前,他约我一起去见另一个搞医疗网红运营的朋友,认真讨论了一下可行性。
这就是我做生意的策略。
如果我要把生意做大,就得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成功,让对方赚到大钱,取得巨大的成功,我自然也会取得成功。
我需要的人是谁,他需要什么?
利他主义。
任何不让员工赚钱、不让身边人赚钱、不让客户赚钱的事情,都不可能长久,都注定会失败。
用爱发电,发一两天可以,时间再长,爱就消失了。
我今天让他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但愿他成功。
你对自己的身份属性,分析到了什么程度?是否可以二次开发?做哪些事情可以给自己的主业加上杠杆,提高赚钱效率。
二、靠钱的远近
分享两个故事。
第一个是关于物流的故事。
我和物流部老大在茶水间聊天。
我问物流部老大:“你的人生规划是怎样的?怎么看待最近物流的糟心事?”
他拿着茶杯,满脸通红地说:“我刚入行的时候,我的老板就和我说,你要想好了,我们这个部门,在绝大部分公司没法活在聚光灯下。工作干得好,掌声和聚光灯都是业务部门的。物流工作顺畅没人知道,都觉得是理所应当的。万一物流的工作干砸了,整个公司的人都会知道,被千夫所指。”
说完,他慢悠悠地抓着头发,补充道:“这么多年,我都习惯了。”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虽然在同一个公司,看到的事情却完全不一样。大家都在盲人摸象。多年以后,说起某个公司,大家所说的却完全不同。
在一家业务性公司,负责物流的人离钱太远了,他们的价值往往被忽视。
第二个是关于演讲变现的故事。
某个公司市场经理加了我的微信,说是村西边老王推荐的,他擅长写作和演讲。从他的自我介绍来看,是一个很不错的年轻人,2019年认证了樊登读书会演讲教练,还跟某编剧团队开展过演讲培训项目。
他问我招不招弟子。
我回他,演讲之类的项目赚钱太慢了,我没兴趣。
他问为什么。
我说我正在写文章,下次有机会见面聊。
在这里,我讲一下我的观点。
演讲培训当然赚钱,但是很难赚到大钱。
我认为,这件事情离钱太远了,得绕好几圈,才能让买家获得收益。
我分析项目,往往通过这个公式:目标客户规模×客单价×频率×(1+复购率)。
我大概计算了一下这个项目,初步觉得这不是个好生意。
这种演讲的项目,应用场景不明确,面对B端(企业用户商家)的时候,经常沦为买家的“白手套”——买家打着你项目的名义,做他们的项目。面对C端(客户)的时候,客户支付意愿差,获利不明。
妻子跟我说:“你先别急着否定人家,以后有机会聊聊看。那个领域是你不熟悉的,你不能眼里只有医疗。如果真的不错,也可以帮人家一把。”
我和很多人聊项目,先不聊对方能不能干成,而是假设对方能干成,在干成的情况下,一年能赚到多少钱。
我会算出某个项目的盈利数字,然后问对方满不满意,看投入产出比是不是合适,以及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和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