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熟,不做
不熟,不做。这个道理看似十分简单,但是很多人不交一笔学费,就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边界。
好多年前,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天,某学弟兴冲冲地跑到我所在的宿舍,说在网上看到一批运动鞋,非常便宜,50元一双,总共有600双,问我要不要销售这批鞋子。
我算了一下账,600双鞋子需要3万元。我和这个学弟还有另一个同学,每人凑了1万,去淮海路把货拿了。
那一年,我上大二。
鞋子看着质量挺好的,我觉得拿回来卖100元一双,一两个月翻一倍,肯定没问题。
为什么这么自信?因为我当年在学校算是一个小小的风云人物,经常搞一些活动,比如校园旅游等,能调动的资源还是挺多的。我掐指一算,销售区域能覆盖3个大学城,有十几万潜在客户。再加上当时觉得运动鞋是刚需,就把货进了,连价都没讲。
为什么没讲价?因为我觉得50元一双很便宜。
中间有很多曲折和艰辛,在这里就不展开说了。后来我慢慢发现,我们好像掉进坑里了。
1.鞋子是有尺码的,中等的尺码卖得较快,到了后面,偏大和偏小的尺码就滞销了。那时的我不会想到,绝大多数的生意人最后都是死在库存上。
2.我们开始找人做分销。隔壁同济大学的一个研究生,比我大4岁左右,他的工作就做得很扎实。
他过来看了一下产品成色。我给他的报价是六七十元一双。他回去做了3天的调研,告诉我,我手里的货价格大概在15元一双。
我很受刺激。这件事虽然过去很多年,却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本能的反应就是这家伙是个骗子,这是他杀价的策略,我完全不相信。
他一脸怜悯地看着年轻的我,问我:“你的拿货价是多少?我把研究的路径和你说一下,你研究一下是不是拿高了。”
于是,我从阿里巴巴网找到福建、广东的货源价格,又到学校周边找了几家实体店老板询问价格。调研一番之后,我发现他是对的。
这对我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这种崩塌对人的士气的打击是巨大的。
当你拿货价是50元时,你卖100元是理直气壮的;当你知道自己的产品价格是15元左右,再卖100元,内心的压力就会大很多。
这是很多经销商不告诉自己的销售员产品底价的原因之一,怕影响销售员的士气和由此带来的心理微妙变化。
后来,经过一番操作,采用直销、分销方式,再加上把尾货处理给了劳保店,我们才把产品销售完,折腾了一个学期。从财务上来算,不赚不赔,但从机会成本来看,损失惨重。
后面的一些年里,面对任何生意,我都变得谨慎很多。
我身边也有很精彩的经销商被骗的故事。年营收做到八千多万元,征战沙场二十年的老将,仍被精妙的骗局骗去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
由于是其他人的故事,而且骗局设计太精妙,在此就不展开说了。
但无论骗局设计得多精妙,底层的逻辑都是一样的:陌生的我们走进了别人熟悉的领域,徒遭收割。
P2P(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平台)的火热,股市的起起落落,我都了解;比特币的教父级讲座,我也去现场听了。但这些我都没参与,肯定会错失一些机会,但也躲过了很多陷阱。
我花了好多年把房地产领域研究了一遍,边研究边实践。
也许,哪天我开始仔细研究证券市场,几年之后也开始在券市场练手了。在这之前,我还是要耐得住寂寞,因为我现在不懂这个市场。
二、没有杠杆的生意往往不是好生意
杠杆的本质,是一种以小博大的模型。
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就已经懂得这个道理,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到,人生财富追求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
无财作力:当你是草根,什么也没有的时候,就安心靠出卖劳动力赚钱。
少有斗智:当你有了一定的资产,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就需要用智慧去赚钱了。我说的就是在这个阶段要上杠杆。
既饶争时:当你已经非常富足的时候,就要善于抓住时机,继续增加自己的财富。
我们的金融政策对个人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只留了一个房贷的口子,可以给个人上3倍以上的杠杆。
有的人认为房贷是福利,这是看多的“多军”;有的人认为房贷是毒药,这是看空的“空军”。
对于房贷的认知和选择差异,在过去的十几年,使得一大批人的财富差距拉开了。
很多人对投资房产者的财富增长愤愤不平,却没看到他们所承担的风险。
是智力,是对趋势的判断,是对货币政策的了解,是对经济发展和不动产价格之间底层逻辑的判断,让很多投资房地产的人坚定不移。只有信念足够坚定,才敢持续地加杠杆。
除了加不动产的金融杠杆,其他和我们普通人相关的还有职场贵人杠杆、婚姻杠杆,这些都可以把我们的人生带到新的阶段。
在工作方面,以我的工作为例,分析一下杠杆模型。
在之前的公司,我负责的生意额一年只有300万元左右,上面领导相互打架,弄得鸡飞狗跳,关键还赚不到钱。
后来,我换到了现在的公司,同样在上海,只是换了一个公司,换了一个产品。经过5年左右的时间,我负责的生意额从年1700万元涨到年7000万元左右。
我换公司之后,生意额快速增长,职位晋升,区域扩大,生意规模每年几千万元地上涨。同样一个人,同样卖力干活,结果却差别很大——好的公司、好的产品,就是个人能力的杠杆支点。
你要学会分析自己所在的公司、产品与自己能力和付出的匹配程度,如果没那么合适,就该赶紧换公司。
如果产品是杠杆的支点O,我们的能力大小就是杠杆的动力,而决定我们能撬动多大生意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动力臂L1。
图1
在销售团队里,对老板来说,动力臂就是手下销售人员的数量。数量越大,动力臂越长,能覆盖的区域、客户越多,能撬动的利益也越大。
在分销模式里,动力臂就是分销体系。
经销商规模和数量,以及能够提供的间接销售团队,对市场的覆盖越大,动力臂就越长。
即使有阻力,相比于其他覆盖不足的对手,你赢的概率也更大。
一旦想明白这个道理,你就知道自己要努力的主要方向了。
很多人在跳槽的时候,都没想明白这个道理——新公司要么买你的能力,要么买你背后编织的网络。
如果两者都有,那恭喜你,你可以卖个好价钱。
趁年轻,选好产品,经营渠道网络,加上提高自己的能力,完成职业的杠杆构建。
最终,利用杠杆,以小博大。
三、判断周期和趋势
很多年前,有些人认为去欧美发展有前景,他们卖掉国内的房子后过去,结果很多人的发展远远不如留在国内的人。如果这些人能看懂趋势留在国内,相信他们的身价远远超过现在。
但有些人看着像赌,其实内心很笃定。
我们来研究一下俄罗斯——国土面积大,经济基础差,人口少。看看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资产价格走势。
1991年莫斯科的房子约500卢布/平方米,到2016年约30万卢布/平方米,涨了600倍。
这就完了?
并没有。
学会判断周期和趋势,就能抓住大机遇。哪怕抓住一个领域的几次机会,你也会远远超过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