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唐]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a,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b。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注释

a江汉:即汉江。b萧疏:萧条,稀疏。斑:花白。

解析

诗人在淮上这个地方遇到了十年前在梁州认识的朋友,感到十分欣喜。他回忆起十年前的情景,看到现在的两个人都是头发稀疏花白的样子,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诗。

首联回忆十年前两人都客居江汉,每次相聚都要大醉而回。回忆的美好让人沉浸其中,所以再次相遇才会那么欣喜。颔联话题转回现在,直接抒发离别十年的伤感之情:你我分别后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随风漂泊,时间如流水,不知不觉已经过了十年。颈联接着写这次的相遇,情绪从开始的欢喜转为伤感:今天重逢,我们依然尽情谈笑,只是两人的头发都稀疏花白了。这一联写出对年华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尾联用景色作结,余味无穷:你问我为什么还不回去?只因为淮水边上的秋山。

全诗只抓取有代表性的对象来写,用十年前的“醉酒”写浓厚的友情,用“十年间”写离别的感情,用“萧疏”写衰老的悲情,重点突出,起伏跌宕,扣人心弦。

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其一

[唐]温庭筠

一尺深红蒙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解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宴席中为所唱小曲填写的词,通篇以物喻人,尾句巧妙地运用了“人”与“仁”的谐音,虚写和实写完美结合,嘲讽了那些在感情上喜新厌旧之人。

前两句借衣裳旧不如新比喻人们在情感上的喜新厌旧。“曲尘”原指酒曲生出的黄似尘土的菌,这里指衣服蒙上了尘土,呈现出酒曲那样的暗黄色。深红色的裙子蒙上了暗黄色的灰尘,世上所有的东西都是旧的没有新的受欢迎。后两句笔锋一转,写情感上的喜新厌旧。“合欢桃核”比喻男女的结合,诗人借核桃的另一半壳里装了别的核桃仁来比喻恋爱的两个人中有一个移情别恋了。

语文小课堂

温庭筠才华很高,传说他有一种本领,那就是作诗文根本不用打草稿。他参加律赋考试时,叉一次手就能完成一韵,叉八次就完成了考试,于是人们又叫他“温八叉”或“温八吟”。

铜雀妓二首·其二a

[唐]王勃

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锦衾不复襞b,罗衣谁再缝。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注释

a铜雀妓:乐府平调曲名,即“铜雀台”。b襞(bì):折叠。

解析

“铜雀妓”是乐府诗题,主要是怀古或咏史的内容。这一首是王勃以乐府韵律写成的五言诗,描写了歌伎悲惨的命运,借古讽今,情感真切动人。

前两句交代歌伎的身世和来历,她们来自深宫内院,被一层层的城墙锁在九重的宫殿里,没有自由。三四句写歌伎空度年华的悲剧,她们学习歌舞技艺就是为了取悦君王,可是君王已经死了,她们的歌舞给谁看呢?五六句写歌伎在漫长的幽禁岁月里一点点憔悴枯萎,丝锦做的被褥不想折叠,再好的绫罗也没有心思去缝制成衣裙。最后两句写她们从高台上向西北张望君王的陵墓,感到痛苦和绝望。

作者小传

王勃(约650年—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初唐四杰”之一,少年的时候就展露出才华,被赞为神童。因为写了一篇《檄英王鸡》,被皇帝驱逐,后来在去交趾探望父亲的路上,渡海时溺水,受惊吓而死。

语文小课堂

王勃少时便有诗名。公元676年,王勃去交趾(今越南境内)探望父亲,途经洪都(今江西南昌)时,恰逢都督阎伯屿重修的滕王阁落成,宴请文人雅士,王勃也受邀参加。阎伯屿的女婿吴子章很有文才,事先写好一篇序文,准备在宴席上向众人炫耀。宴会上,阎伯屿请来宾为滕王阁作序。众人都托词不作,到王勃时,他却并不推辞,当场挥毫疾书,一气呵成,写就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钗头凤

[宋]唐琬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解析

词人唐琬跟随丈夫到沈园踏青时,遇到了前夫陆游。陆游在沈园的墙壁上题了一首《钗头凤》,唐琬便写了这首词来应和。

上阕写两个有情人被迫分离的痛苦。世风凉薄,人心险恶,鲜艳的花朵受到阴雨黄昏的折磨,容易凋落。这里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把词人自己比喻成花朵,雨和黄昏象征的是险恶的社会和人心。词人经常流泪到天明,想把心里话写下来,又怕再惹麻烦,只能独自倚着栏杆发愁。连用三个“难”字,写出了词人处境的悲惨,暗示最后还是没有写。下阕写两个人的现状。物是人非,两人之间就像隔着天涯,词人还有一身的病痛,苦楚不想让别人知道,只能自己忍着。三个“瞒”字连用,更显出词人处境的凄凉。

作者小传

唐琬(约1128年—约1156年),字蕙仙,是陆游的表妹,也是陆游的第一任妻子,南宋才女。

语文小课堂

唐琬改嫁赵士程后,因为丈夫对她很好,两个人也度过了几年美好的时光。偶遇陆游并写下这首《钗头凤》后,唐琬的伤心事被勾起,身体越来越差,最后郁郁而终。而赵士程在唐琬死后,终生都没有再娶妻。

踏歌词四首·其一

[唐]刘禹锡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解析

“踏歌”是传统舞蹈,讲究唱走结合,多是踏地为节,边歌边舞。这首诗是诗人刘禹锡被贬夔州时写的,虽然官场不如意,他却能从音乐和舞蹈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乐观地面对挫折。

诗中描写了年轻的少女一边跳舞一边等待情郎的情景。第一句直接点明了时间是春天的月夜,地点是江边大堤上。“平”字写出了江水平岸的阔大,营造了一幅平坦广阔的景象。第二句写堤上的一群少女在联袂起舞,大堤平阔,少女妩媚多姿,景色怡人。后两句写少女们的表演接近了尾声,心上人却还没有出现,只看到天亮了,彩霞开始照耀大地、掩映树梢,鹧鸪鸣叫,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反衬出恋爱的烦恼。

全诗旋律欢快活泼,其中还流动着鲜艳的色彩。皎洁的月光、火红的朝霞、苍翠的大树、黑白分明的鹧鸪,构建了一幅明媚的自然风景。美景之中还夹杂着一丝淡淡的哀怨,朦胧婉约,富有风情。

语文小课堂

刘禹锡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他自幼就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当时的诗僧皎然、灵澈还指点过他写诗。二十二岁时,刘禹锡就考中了进士,同年登博学宏词科,两年后又中了吏部取士科,成为著名的“三登文科”之人,可以说是当时颇负盛名的“学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