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1 / 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a,风烟望五津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d,儿女共沾巾。

注释

a城阙:宫城,这里指长安城。阙,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把秦故地分封给秦王朝的三名降将,故称“三秦”。b五津:岷江上的五个渡口,这里代指蜀州。c宦游人:远离故乡出门做官的人。d歧路:岔路口。

解析

这是王勃送朋友去四川上任时写的一首送别诗。自古以来,送别诗大多写得悲切缠绵,所描绘的景物也都含伤带悲,这首诗却是个例外。整首诗写得意境开阔,积极开朗,别有一番情趣。

首联写送别的地点,引出了朋友即将上任的地方是在蜀川:三秦拱卫着长安城,在风烟中遥遥望着千里之外的蜀川。“三秦”与“五津”是地名对仗,气势壮阔。颔联写依依惜别之情,指出两人都是远离家乡在外漂泊的人,从而引起同病相怜之感。颈联一改离别的伤感,安慰友人,只要两心相连,就算远在天涯,也如近邻一样。这两句使两人深厚的友情脱离了时空的限制,让主题得到了升华,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尾联则劝说友人没必要像小儿女一样在岔路口哭哭啼啼,写得豁达豪迈,让离别的伤感之情一扫而空。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a,独怆然而涕下b。

注释

a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阔。b怆然:悲伤的样子。涕:眼泪。

解析

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陈子昂一直找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有一次,直言进谏被贬职之后,他登上幽州的蓟北楼,想起战国时期燕昭王在此地建造黄金台招贤纳士的往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的遭遇,心怀悲愤,写下了这首诗。

前两句连用两个“不见”,置身漫长的时间,向前追溯遥远的过去,向后遥望渺茫的未来。“古人”和“来者”在这里都指圣主和明君。后两句转入空间,在广阔的天地间,仿佛只剩下自己一个人,想到这里,不禁流下伤心的泪水。一个“独”字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和凄凉。

全诗句式长短不一,音节上富于变化,意境上苍茫辽阔,感染力极强。

作者小传

陈子昂(661年—702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曾任右拾遗,被称为“陈拾遗”。武则天时期进士出身,但怀才不遇,最后被陷害下狱,忧愤而死。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主张改革六朝以来纤弱靡丽的诗风,是唐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a,万马齐喑究可哀b。我劝天公重抖擞c,不拘一格降人材。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五年级上册)

注释

a九州:指中国。生气:生机勃勃的样子。恃(shì):依靠。b喑yīn):哑,沉默。c天公:造物主。抖擞:振作精神。

解析

整个中国只有依靠风雷激**的巨大力量才能变得生机勃勃,而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还是很悲哀的。我奉劝造物主重新振作精神,能够不拘泥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这是一首充满战斗色彩的政治诗。诗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渴望有风雷一样的巨大力量来改变这种状态,为国家注入生机,呼吁当政者招揽更多人才加入社会变革,共同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首句中,“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和猛烈的改革,一开篇就从大局着眼,营造出大气磅礴的境界。第二句的“万马齐喑”出自苏轼《三马图赞》,比喻在旧社会中,人们只能沉默来自保,整个社会都是一片死气沉沉。“哀”字表达出诗人的痛心疾首。后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经常被人们引用,来劝谏当权者爱惜人才。“天公”不是玉皇大帝或老天爷,而是指当政者。诗人用的是“劝”而不是“求”,因为只有杰出的人才能改变社会现状,朝廷只有破格提拔人才,国家才有希望,其中包含着诗人莫大的信心。“不拘一格”显示出诗人胸怀的开阔和目光的长远。

整首诗善用典故,想象奇特,气势不凡,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语文小课堂

龚自珍因为多次揭露时弊,倡导改革,触及了权贵的利益,所以不断受到排挤,最后他决定辞官南归。后来,龚自珍在书院做老师,因为鸦片战争的爆发,他准备辞去教职,去上海参加反抗外国侵略的战斗。遗憾的是,他还没有出发就突发疾病而辞世。

咏 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a。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b。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年级上册)

注释

a曲项:弯着脖子。歌:鸣叫。b拨:划水。

解析

一群鹅弯着脖子朝天鸣叫,就像在唱:“鹅,鹅,鹅!”它们洁白的羽毛在碧绿的水面上飘**,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澈的水波。

这首咏物诗相传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被千古传诵。虽然诗中没有蕴含什么深刻的思想感情或哲理,但清新欢快的语言、自然传神的特征描写都为这首诗增添了韵味。

首句接连出现的三个“鹅”字既是描写鹅的叫声,又是诗人对鹅的呼唤,体现出孩子看到鹅的欢喜之情。次句是对鹅鸣叫时的神态描写,运用拟人的手法,说白鹅的叫声像唱歌一样,形象贴切。最后两句写鹅在水面上悠然自得地玩耍的样子,“浮”字是静态描写,“拨”字是动态描写。“白毛”“红掌”“绿水”“清波”组成了色彩鲜明的画面,在视觉上让人印象深刻。

这首诗通过白描的手法勾勒出白鹅戏水的神态,既有声又有色,既有动又有静,写得生动活泼,趣味十足。

语文小课堂

相传,骆宾王幼时住在今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庄里,村外有一口池塘。有一天,骆家来了一位客人。客人问了骆宾王几个问题,他都对答如流,客人很惊奇。他们走到村外池塘边的时候,看见一群白鹅在游水,于是客人就指着白鹅让骆宾王作诗。骆宾王想了想,就作了这首《咏鹅》,当时他才七岁。

蜀 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a?锦官城外柏森森b。

映阶碧草自春色c,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d,两朝开济老臣心e。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a丞相祠堂:诸葛武侯祠,在今四川成都。b森森:草木茂盛繁密的样子。c自:空。d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频:多次。烦:烦扰。e开:开创。济:扶助,救助。

解析

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去哪里能找到?它就在成都外面柏树茂盛的地方。碧绿的春草映照着台阶,呈现出春色,黄鹂鸟隔着树叶徒然啼唱出好听的歌声。先主曾三顾诸葛亮的茅庐,寻求夺取天下的计策;诸葛亮也鞠躬尽瘁,辅佐两朝君主开创社稷,挽救时局。只可惜他出师伐魏,还没有成功就病死在军中,这一直让后代英雄忍不住流下热泪!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流落到成都,游览武侯祠时,写下了这首赞颂诸葛武侯的名作。全诗将现实和历史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情感自然流露,容易引起共鸣。

首联设问,点出丞相祠堂的位置。“森森”写出了祠堂周围树木的繁茂,营造了一种安静肃穆的气氛。颔联写祠堂的环境,“自”“空”暗指碧草和黄鹂对人世间的时事并不关心,无法体会人的情感,为景色蒙上一股荒凉没落的色调。后两联议论。颈联追述诸葛亮的人生际遇和政治理想,赞美了他的雄才大略和忠心耿耿。尾联笔锋一转,叹息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悲凉结局,同时也影射了半生奔波、报国无门的自己。所以,“泪满襟”的“英雄”既指诸葛亮,又是诗人自指,也指所有报国无门、心怀遗恨的人。

语文小课堂

三国时著名的谋士徐庶和司马徽都向刘备推荐过诸葛亮,称赞他很有学识和才能,刘备就备了重礼,带着关羽、张飞去隆中卧龙岗请诸葛亮出山。不巧的是,这天诸葛亮没有在家,刘备只好失望地回去了。不久,刘备又带着关羽、张飞冒风雪第二次去请诸葛亮,不料诸葛亮又外出了。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明来意,就又回去了。到第三次的时候,关羽和张飞都对诸葛亮有了意见,不愿意再去拜访他,只有刘备坚持要去。这次诸葛亮倒是在家,只是正在睡觉。刘备不让人惊动他,一直在外面等着他自己醒来。正是因为这三次诚心的拜访,诸葛亮才同意出山,帮刘备争夺天下。这就是三顾茅庐的故事。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a,晋代衣冠成古丘b。三山半落青天外c,二水中分白鹭洲d。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a吴宫:三国时吴国的王宫,在金陵。b晋代:东晋的都城也在金陵。衣冠:代指名门贵族。古丘:坟墓。c三山:三峰并列的一座山,在南京市西南长江边。d二水:秦淮河流经金陵后,西入长江,被横在中间的白鹭洲一分为二。

解析

传说李白曾经到过黄鹤楼,本来想题一首诗,但是看到崔颢的《黄鹤楼》之后,觉得自己难以超越,就什么也没写就出来了。他一直想要写一首能比得上《黄鹤楼》的同类题材的诗,后来就有了这首《登金陵凤凰台》。

开篇二句的十四个字出现了三次“凤”、两次“台”,展现出了鲜明的今昔对比,产生了一种一唱三叹的效果。“吴宫”两句是诗人登上凤凰台的所见,“吴”“晋”两个字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诗人的无奈。“三山”两句转到现实之中,写诗人登高远眺所见,画面壮阔,意境悠远,气势磅礴。最后两句是诗人情感的抒发,也是登台的总结。“浮云能蔽日”比喻朝中奸臣当道,有志之士壮志难酬。

本诗把用典、写景、抒情完美结合,语言自然、清新、洒脱,读来如行云流水,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a,遥看瀑布挂前川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年级上册)

注释

a香炉:指香炉峰。紫烟:阳光透射云雾,从远处看去就像是紫色的烟。b遥看:远远看去。挂:悬挂。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解析

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就像生出了紫色的烟雾。远远望去,能看到瀑布悬挂在前面。瀑布的水奔腾直下,大概有三千尺长,让人怀疑是不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了。

李白游历金陵东南,第一次来到庐山,感慨于庐山瀑布的美,挥笔写下了这首诗。全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构思新奇,节奏明快,比喻新颖,自然真切,让人如临其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整首诗围绕一个“望”字,重点描画了庐山香炉峰雄壮的景色。首句点明了庐山瀑布在香炉峰,在阳光的照耀下,袅袅升起的轻烟呈现出紫色,在青山绿水间飘**,显得旖旎动人。次句正面写瀑布,一个“挂”字化动为静,把奔腾不息的瀑布描画得更具立体感。第三句展现了瀑布的雄壮和险峻,“三千尺”是夸张的写法,体现出瀑布的高和险。最后一句用银河来做比喻,认为只有天上的银河才能和这样气势雄壮的瀑布相媲美。

语文小课堂

明朝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唐玄宗天宝年间,渤海国派遣使节送来一封国书,皇帝打开后发现上面全是蝌蚪一样的文字,没有人认识。翰林学士贺知章推荐了借住在他家的李白,皇帝立刻派人召李白进宫。李白当即一手拿着国书,一手拿着毛笔,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出来,并当众朗读了一遍。不但如此,他还用渤海国的文字写了一封回信,令对方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