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1 / 1)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a,夜深千帐灯b。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c,故园无此声。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五年级上册)

注释

a榆关:山海关。那畔:另一边,指山海关外。b帐:行军的帐篷。c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解析

翻过一重重山,越过一道道关,跋山涉水,不停地向山海关进发。夜深了,一顶顶营帐中仍燃着灯火。一阵阵风刮着,一层层雪下着,风雪声惊扰着睡梦中的将士,让他们都不能梦回故乡。

这是一首羁旅词,是词人随从康熙皇帝拜谒皇陵,在山海关外写下的。上阕中,“一程”又“一程”的重复写出旅程的曲折漫长,也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词人离家越来越远。“夜深千帐灯”表明将士们白天行军,晚上却都难以入睡。“千帐”的场面壮观,可见离乡的人数之众、乡愁之多。下阕呼应上阕,“一更”又“一更”的重复写出风雪的严重、夜晚的漫长。风雪的噪声扰得人无法入睡,梦回家园自然也不能实现,词人不由得抱怨道:故乡没有这样聒噪的风雪声。

整首词采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诚恳切,在大的自然景观中寄托了细腻的思乡情怀,是引人共鸣的佳作。

作者小传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被称为“满清第一词人”。原名成德,为避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性德。他是名臣纳兰明珠的儿子,出身富贵,词风真挚自然而多凄恻哀艳,具有独特鲜明的风格。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三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a。欲将轻骑逐b,大雪满弓刀。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四年级下册)

注释

a单(chán)于:古代北方匈奴人的首领,这里泛指侵扰唐朝的游牧民族首领。遁:逃跑。b将:率领。轻骑:装备轻便、动作迅捷的骑兵。逐:追赶。

解析

没有月亮的夜晚,大雁高飞,单于趁夜奔逃。将士们正打算率领轻骑部队追赶敌人,却发现弓刀上瞬间落满了大雪。

这是卢纶组诗《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中的第三首,诗人用寥寥数字描绘出将士们准备追逐逃窜敌人的片段,体现出边疆战士英勇杀敌、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

前两句写景和交代事件,此时战争已经进入了尾声,敌人战败,想要趁夜逃跑。首句的“月黑”和“雁飞高”既交代了时间,又渲染了静谧和紧张的气氛。后两句写将士们准备出发追击敌人的场景。一个“满”字写出了大雪的纷纷扬扬、又大又疾,反映出边疆生活环境的艰苦和将士们英勇报国的精神。这首诗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而是选取战后的一个片段,以雪落结尾,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意味深远,扣人心弦。

语文小课堂

单于是匈奴部落联盟对头领的专称,意思是广大的样子。最开始使用这个称号的是冒顿单于的父亲头曼单于。在三国时期,也有乌丸、鲜卑的部落使用过这个称号。到了两晋十六国时期,单于演变成大单于,不过地位已经一落千丈。

北风行

[唐]李白

烛龙栖寒门a,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b。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c。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d。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纹金鞞靫e。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f。

注释

a烛龙:古代神话中的神,据说它睁开眼睛就能照耀天下。b轩辕台:用来纪念黄帝的建筑物,故址在今河北境内。c双蛾摧:紧皱双眉,形容伤心、忧愁的样子。d良:实在。e鞞(bǐnɡ)靫(chá):应该是“鞴(bèi)靫”,指箭袋。f裁:消除。

解析

《北风行》原本是乐府“时景曲”调名,大多描写北风雨雪天气,行人外出不归时思妇心中的忧伤和愁怨之情。这首诗沿用乐府旧题,也是写思妇的愁怨。诗中大量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思妇心中的哀怨和对战争的憎恶,感情激烈,动人心弦。

诗歌一开始是景物描写:烛龙栖息在寒冷的幽州,散发出的微弱光芒暗示着白天来临。接下来两句发出疑问:日月的光芒为什么照不到这里,只有呼号的北风从天上往下狂吹?燕山上乱飞的雪花就像席子那么大,一片片被吹落在轩辕台上。直到这里,都是对环境的关注,营造出一股凄凉、悲惨的气氛。接下来人物才出现:幽州城中一位思念征夫的女子在苦寒的十二月里停止了歌舞和欢笑,只紧皱着双眉,靠着门看着过往的行人,满心哀怨。她的丈夫参军去了边关,只留下绘有虎纹的箭袋。箭袋里有一双白羽箭,早就布满了蜘蛛网和灰尘。箭还在,人却已经战死沙场,再也回不来了。思妇不忍心再睹物思人,就把箭袋烧成了灰。最后两句点题:黄河可以用捧土的方法去填满,心中的怨恨却难以用北风雨雪来消除。

书 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a,中原北望气如山b。楼船夜雪瓜洲渡c,铁马秋风大散关d。塞上长城空自许e,镜中衰鬓已先斑f。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g!

注释

a早岁:早年,年轻的时候。那:通“哪”。b气:气概。c楼船:采石之战中宋朝军队使用的战船,因为它高大有楼,所以叫楼船。瓜洲渡:长江渡口,在今江苏扬州,与镇江隔江相对。d铁马:装备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e塞上长城:指能守住边疆的将领。f衰鬓:因为上年纪而鬓角头发花白。斑:头发黑白相间。g堪:能够。伯仲:本是兄弟之间的排序,这里指不相上下,分不出高低。

解析

这首诗题名为“书愤”,书就是书写,愤就是悲愤,全诗都围绕着“愤”这个字展开。诗人陆游在年轻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愿,立志北伐来恢复中原,却屡次遭遇挫折和打击。眼看着之前的努力化为泡影,再没有北伐的希望,陆游心中的失望和苦闷顿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诗人的爱国热情依然未减,虽然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但他还是渴望能效仿诸葛亮,建立一番功业。

首联追忆自己年少时立下的雄心壮志,感叹世事艰难,抗金事业举步维艰。“中原北望”是“北望中原”的倒装,“气如山”指气概豪迈,爱国热情高涨。颔联也是追叙,写自己以前在镇江前线为北伐事业所做的努力。这里采用列景手法,分别用三个名词传神地写出了征战的情形和诗人抗金杀敌的豪情。颈联感慨时不我待,自己老了,壮志却没有实现,同时也讽刺了那些自诩“塞上长城”却退缩苟安的将领。一个“空”字,饱含嘲讽的意味。尾联化用诸葛亮写《出师表》的典故,追慕前贤,以古讽今,暗讽当权者不作为,并表示自己想要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名满天下。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愤”字,句句是愤,字字是愤。诗人除了巧用典故,还善用对比,用自己年轻时和年老时对比,用理想和现实对比,用坚持北伐的诸葛亮和当权者的妥协对比,三处对比之下,显得感情更加沉郁,气势更强。

江 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a,独钓寒江雪。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年级上册)

注释

a蓑笠翁: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蓑(suō),用草或棕毛编织的雨具。笠(lì),用竹篾或棕皮编织成的帽子。

解析

崇山峻岭之中,飞鸟绝迹,每一条小路上都看不见人影。只有一叶孤舟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独自在大雪中的江面上垂钓。

全诗只有二十个字,却勾勒出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而且单纯用了白描的手法,显得意境深远,构思巧妙。

前两句是环境描写,“千山”对“万径”,对仗工整,用巨大的数目来渲染苍茫远大的背景,而且这个背景仿佛可以无限延伸,能迅速引起读者的注意力。鸟飞绝”和“人踪灭”是用飞鸟和人踪的磨灭来衬托环境的沉寂和苍茫,迅速产生一股凛冽肃杀的寒气。如果说前两句的画面是死寂的,那么后两句就为整幅图画增添了一丝生气:垂钓的老渔翁安然地坐在这冰天雪地之间。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老渔翁的存在更显得孤傲不屈,耐人寻味。可以说,这个孤独的渔翁是诗人自身的写照,他借渔翁的寒江独钓,来抒发自己孤高坚贞的情怀。

语文小课堂

柳宗元除了诗歌和“古文运动”的成就以外,还留下了很多游记、寓言等体裁的优秀作品。比如他的“永州八记”就是古代山水游记的名作,被人们千古传诵。除了寓言诗外,他的寓言故事也是古代寓言名篇,比如《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

清平乐

[五代]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解析

这首词被认为是李煜因思念弟弟李从善而写,其主题是抒发离愁别绪。

上阕直接抒发自己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开篇一个“别”字直接点明主旨。自从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了一半,看到的风景令词人愁情无限。是什么风景勾起了他的愁绪呢?后面两句给出了说明:台阶下落下的梅花像雪一样纷乱繁多,花瓣落了一身,刚拂去,一会儿又落满了。这里的落梅就是词人愁情的象征,“如雪”可见愁情之多,拂落了还有。

下阕想象弟弟思念自己。前两句写鸿雁已经飞回而家乡的音信还没有传来,路途遥远,弟弟连回家的梦都很难做成,可见思乡之苦。既然想回却不能回,那么只能满怀离恨了。最后两句巧用比喻,极言离恨之多:离别的怨恨就像春草一样,离得越远就生得越多、越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