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1 / 1)

上 邪

汉乐府

上邪a!我欲与君相知b,长命无绝衰c。山无陵d,江水为竭,冬雷震震e,夏雨雪f,天地合g,乃敢与君绝h!

注释

a上邪(yé):上天啊。上,指天。邪,同“耶”,语气助词,表感叹。b相知:相爱。c命:古与“令”字通,使。衰:衰减、断绝。d陵:山峰、山头。e震震:形容雷声。f雨雪:降雪。雨,名词用作动词。g天地合:天与地合二为一。h乃敢:才敢。

解析

上天作证!我要和你相知相爱,感情永永远远,丝毫不会衰减、断绝。除非高高的山峰消失不见,滔滔的江水断流枯竭;除非严寒的冬日雷声阵阵,炎炎的夏日雪花降落;除非天地聚合,合二为一,我才敢放弃对你的深情!

这是一首感情强烈、奔放的情诗,以女子的口吻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她指天发誓,要和她倾心相爱的男子永远在一起。

这首情诗以“上邪”开篇,呼告“上天”,气势不凡。后面两句是指天发誓的内容。一个“欲”字突出了女子的直接和大胆,她完全没有把封建礼教的条条框框放在眼里,什么矜持、含蓄,远没有追求幸福重要。“长命无绝衰”五个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充满了坚定。诗歌没有对人物进行形象上的刻画,但一个情真意切、勇敢坚定的女子形象已经清晰地展示出来,她的神情就像在眼前,誓言就像在耳边。

接下来,为了证明她的决心,女子连续列举了五种自然界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来进行反证。她充分发挥她的想象力,把五种不可能出现的现象作为“与君绝”的条件,无异于在说“与君绝”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情感炽烈,震撼人心。

全诗写情不加点缀,诗短情长,三言、四言混用,音节张弛有度;想象奇特,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又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气势就像岩浆喷发一样不可遏止。透过明快的诗句,读者仿佛可以触摸到痴情女子跳动、火热的心。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a,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b。

注释

a岭外:岭南。b来人:来自故乡的人。

解析

诗人被流放到岭南,这首诗是他从被贬的地方逃回来,经过汉江的时候写的。全诗用浅白的语言描写了一个长期漂泊在外、无法得到家乡音信的人在回到家乡之后矛盾复杂的心情,描写真切细致。

前两句写诗人长期远离家乡,一年年收不到消息,看似平淡的话语为下面的抒情做了铺垫。这两句中既有诗人与家乡在空间上的隔绝,又有时间上长期的音信断绝,从侧面衬托出他的孤苦和凄凉,以及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后两句抒情清晰流畅,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惶恐之情描摹得细致入微,那种急切的心理变成了胆怯,急着打听消息的心情变成了不敢问,合情合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轻易就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作者小传

宋之问(约656年—约712年),又名少连,字延清,汾州隰城人(今山西汾阳市)人,上元进士。诗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丽,自然流畅,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宋]陈亮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

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解析

陈亮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和辛弃疾志同道合,交往密切。辛弃疾送了一首词《贺新郎》给陈亮,陈亮就写了这首词来应答。

上阕首句写时光飞逝,自己已经年老,志向却没有实现,连个知音也找不到,凄凉之感顿生。接着,词人化用《庄子·知北游》中神奇和臭腐的转化与淮南子》中夏和冬的颠倒,来控诉南宋朝廷的荒唐。靖康之难已经发生很久了,当时经历的人所剩无几,后一辈已经忘了报仇之事。这几句是控诉朝廷不思雪耻,恢复中原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平分月”代表圆月不圆,暗含离恨。最后借胡妇弹奏汉宫瑟来指故国被侵占。到这里,都是词人对国土难以收复的忧愤和悲痛之情。

下阕首句化用《世说新语》中“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表达了对辛弃疾的情谊。接着三句解释了原因,又回答了上阕首句的疑问。接着,词人鼓励友人和自己,表明即使受到了弃用和误解,志向也不会改变。“但莫使伯牙弦绝”一句化用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抒发对两个人友情的祝愿。最后,词人勉励自己和友人要有恒心,经得起考验,等到石破天惊的那一天。

这首词多处用典,而且对典故进行了灵活处理,含义深刻,引人深思。

作者小传

陈亮(1143年—1194年),字同甫,原名汝能,后改名为亮,号龙川,人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南宋著名思想家,在文学方面也有所成就。喜欢兵法,曾经多次上书朝廷,主张恢复中原,但是没有得到采纳。他的词多是豪迈之作。

早 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a。不知近水花先发b,疑是经冬雪未销c。

注释

a迥:远。傍:靠近。b发:开花。c经冬:过冬。销:通“消”,融化。

解析

这首咏梅诗突出了一个“早”字,通过对早梅形、色与神的描写,赞颂了梅花的孤傲和高洁。前两句交代了梅花所在的环境:在远离乡村道路、傍溪近水的小桥边,有一棵枝条洁白如玉的梅树。“寒”和“白”字写出了梅花凌寒盛放的傲然丰姿。第三句用“近水”呼应第二句的“傍溪桥”,第四句用“冬雪”呼应第一句的“白玉”,给人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作者小传

张谓,生卒年不详,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天宝二年(743年)考中进士,担任过尚书郎,后来做到了礼部侍郎、三典贡举。他的诗多是饮宴送别的内容。

兵车行

[唐]杜甫

车辚辚a,马萧萧b,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c,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d。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e。或从十五北防河f,便至四十西营田g。去时里正与裹头h,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注释

a辚(lín)辚:车辆前进时发出的声音。b萧萧:马的叫声。c妻子:妻子和儿女。d干:冲。e点行:按照丁口册上的记录强制征人入伍。f北防河:在黄河以北防御。g营田:将士们在不打仗的时候要开荒种田。h裹头:扎头巾,包头。古代男子成年后要裹头巾,类似于加冠。

解析

唐玄宗时期,统治者好大喜功,连年发动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强制征兵,百姓不堪其苦,厌恶战争,有的甚至不惜折断手臂来逃避兵役。诗人杜甫根据在咸阳桥畔的所见所闻,写下了这首乐府诗,并通过路人与征夫的对话,控诉了朝廷穷兵黩武对人民造成的伤害。

前七句是征兵场面的描写。兵车隆隆作响,战马嘶鸣,出征的兵士腰间都系着弓箭。父母妻儿都来送别,尘埃滚滚,遮盖住了咸阳桥。人们互相牵着衣角,跺着脚拦道哭泣,哭声震天。这段描写画面感十足,震人心弦,“牵衣顿足拦道哭”更是细致地刻画出了离别之人的眷恋、悲怆、愤恨和绝望之情。接下来是过路的人向征夫询问,引出下文:有人十五岁就去黄河以北戍防了,到了四十岁又去西北屯田,去的时候里正替他裹头巾,回来的时候已经白发苍苍,却还得再从军。边境上血流如海,皇帝却从未停止过开疆拓土的心。紧接着,征夫讲述了征兵后田地荒芜、妇女留守、人不如鸡狗还要交税的凄惨景象,得出了生男孩不如生女孩的结论。结尾新鬼和旧鬼的哭泣与开篇震天的哭声呼应,又用阴雨来烘托悲凉的气氛,催人泪下。

这首诗巧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增强了音律感和节奏感;三、五、七言错杂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对话的形式和口语化的诗句浅白自然,易于理解,使诗歌更富于感染力。

语文小课堂

顶真,又叫顶针、连珠、联珠、蝉联,是一种修辞手法,要用前面句子结尾的字或词作为后面句子的开头,使相连的两个句子实现首尾蝉联,两个句子不限制字数和平仄。运用顶真,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更加整齐,语气更加连贯,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联系,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