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1 / 1)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a,夜静春山空b。月出惊山鸟c,时鸣春涧中。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五年级下册)

注释

a闲:悠闲,寂静。b空:空寂无声。c惊:惊动,惊扰。

解析

人的心闲静下来,春桂的花朵悄悄地飘落。深夜万籁俱寂,春天的青山也显得很空旷。月亮出现在天空中,惊动了栖息于山里的鸟,它们在山涧中不时鸣叫几声。

这是一首描写静境的名篇。前两句是一组工整的对仗,人的心境闲适,自然会注意到周围的变化,所以能觉察春桂的花瓣悄悄落下,夜里的春山格外空旷。心静和山静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后两句中,山中的鸟被惊动,更体现出了春山的寂静。鸟叫声打破了春山的静,这明显是以动衬静、以声写静的写作技巧,增添了整首诗的美感。

整首诗擅于用空和静来渲染意境,桂花落、月出、鸟鸣等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生机盎然,在极静之中体现出自然的真意,禅味十足。

语文小课堂

王维虽然很有才华,但是第一次进京参加科考的时候并没有考中。因为当时的考试被权贵掌控着,权贵想让谁考中,只需要跟科考官打个招呼,就可以预定名额。王维用了一年的时间去拜访各个王爷,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后来,他被引荐给玉真公主,才华得到了玉真公主的赏识。第二年,他顺利考中了进士。

木兰诗

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a。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b,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c,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d,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e,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f。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g。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h,对镜帖花黄i。出门看火伴j,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k,雌兔眼迷离l。双兔傍地走m,安能辨我是雄雌?

注释

a忆:回想。b市:购买。c戎机:军机,此处指战争。d朔气:北方的寒冷。金柝(tuò):即刁斗。e驰:一作“借”。f郭:外城。相扶将:互相搀扶着。g理红妆:梳妆打扮。h云鬓:指头发。i帖:同“贴”。花黄:古代妇女面部的装饰物。j火:通“伙”。k扑朔:形容兔子前后脚扑打跳跃的样子。l迷离:形容眼神模糊不定。m傍:挨着。走:跑。

解析

全诗共六段,塑造了一个纯朴善良、果敢坚强的女性形象。故事情节完整,详略得当,人物性格丰满,形象真实感人。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的原因。开篇写织机声,展现了一个勤劳的少女劳动的场景。接着写木兰停机叹息,一问一答,引出代父从军这件事。“军帖”是征兵的文书,“十二卷”形容征兵文书很多,战事紧急,其中“十二”是虚指。“可汗”是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对统治者的称呼。“阿爷”在古代是对父亲的称呼。

第二段写木兰为出征做准备,然后奔赴战场。连用四个排比句,说明木兰对出征的重视和心思的细腻周到。后面八句采用重复的句式,表现了战事的紧迫和木兰对家乡的思念,使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可感。

第三段简略写木兰的征战生活。“万里”“度若飞”采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木兰作战的英勇。后面两句用对仗的手法描写边塞军营的艰苦。最后两句概述了战争的持久和激烈,从侧面来展现木兰的英勇善战。

第四段写木兰立功还朝和辞官回家的过程。前面所写的木兰功劳大、天子赏赐多与后面的木兰辞官形成对照,突出木兰不热衷名利,只想与家人团圆。

第五段写木兰归家和恢复女儿身,通过描写父母、姐姐、弟弟对木兰回归的不同反应,营造了一派欢乐的气氛,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最后,木兰恢复女儿装,跟伙伴们相见,以故事的**结尾。

第六段用兔子难辨雌雄的比喻来做结论,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令人回味无穷。

语文小课堂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与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两首诗都属于叙事长诗,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极高的艺术成就。《木兰诗》又叫《木兰辞》,讲的是北魏时期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建立功勋又辞官回家的故事。《孔雀东南飞》又叫《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讲的是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妻被拆散后以死抗争的悲剧故事。

秋 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a。天阶夜色凉如水b,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

a轻罗小扇:丝绸做的轻巧的小团扇。b天阶:露天的台阶。

解析

这首诗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深宫寂寞图。秋天的夜晚,白色的蜡烛光芒微弱,影子映照在清冷的绘图屏风上,女子用轻巧的丝绸团扇去扑打飞舞的萤火虫。夜色清凉如水,她一个人坐在露天的台阶上,仰头看着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和人物。“银烛”一词表明时间是夜里,秋光”表明是秋季;“冷”字渲染了周围清冷孤寂的环境,也为全诗奠定了凄凉的基调。团扇是夏天常用的东西,出现在秋天里,暗示了它被遗弃的命运。扑流萤”这个动作暗示了女子的寂寞无聊。萤火虫在古代传说中是荒凉之地的草木腐朽后所化的,出现在这里也暗示了环境的荒凉。后两句进一步写女子的孤独寂寞。一个“凉”字既是在说台阶凉,又是在说夜色凉,更是在说心境凉。牵牛织女星”化用的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故事,他们还有团圆的日子,而女子只能一个人度过孤独凄凉的夜晚,幽怨凄婉之情油然而生。

全诗通篇写景叙事,虽然没有直接抒发感情,其中却满含感情,有女子的怨,有诗人对她的同情,同时也有诗人怀才不遇的失意之情。

语文小课堂

据说,汉代班婕妤在失去皇帝的恩宠后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诗中以团扇自喻,借团扇被遗弃的遭遇来比喻自己的悲惨命运,抒发痛苦的心情。从那以后,扇子经常被人们用来指代弃妇。

近试上张籍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a。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

①舅姑:公公婆婆。

解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临近考试的时候写给当时任水部郎中的张籍的,希望能得到他的举荐和提携。

按照古代风俗,新婚后的第二天早上,新娘子要早早起床去拜见公公婆婆,期望给对方留下好印象。所以诗人就以新娘自喻,借新娘的心态和口吻写下这首诗,来试探主考官的态度,比喻又精妙又恰当贴切。

前两句写新婚和婚后的拜见:洞房的红烛一晚上都没有熄灭,新娘子早早地就起床梳妆打扮,只等着天一亮就去堂前给公公婆婆行礼。但是,她的心情是忐忑的,不知道自己的打扮讨不讨公公婆婆的喜欢。后两句写她的言行,是忐忑心情的具体体现:她小声地询问旁边丈夫的意见,问他自己画的眉深浅程度合不合适。“低声问”表现出新娘的娇羞,刻画入微。“入时无”是全诗的诗眼,表面上是在问打扮入不入时,实际上是在问考官自己的前途怎么样。

作者小传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字庆馀,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因为仕途不顺,经常去边塞游历。和诗人张籍是好朋友,两人作诗的风格十分接近。诗以五律居多,虽然题材不太丰富,多为赠别酬答、行旅题咏之作,但是立意很新,描写细致。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a,村庄儿女各当家b。童孙未解供耕织c,也傍桑阴学种瓜d。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五年级下册)

注释

a耘田:给田地除草。绩麻:把麻搓捻成线或绳。b各当家:各有各的任务。c未解:不懂。供:从事,参加。d傍:靠近。

解析

范成大在晚年退休后到石湖过起了田园生活,其间写了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四时田园杂兴》,共计六十首。本诗是其中的一首,描绘了初夏时节农村生活的一个场景,笔调清新,描写细腻,读来很有趣味性。

首句描写了农村紧张的劳动场面:白天去地里给秧苗除草,晚上要忙着搓麻线,好用来织布。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解说,在农村,无论男女都要各司其职,完成自己手头的工作。儿女,即男女。后两句写孩子,“童孙”指孩子们,他们不懂得耕田,也不懂得织布,却也不会偷懒,在靠近树荫的地方学着大人的样子去种瓜。孩子学种瓜是很有特色的场景,在大人的影响下,他们热爱劳动,天真质朴。

作者小传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昆山(今江苏昆山)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在任期间颇有政绩。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奉命出使金国,慷慨陈词,不辱使命。官拜参知政事,晚年退居石湖。作品清逸淡远,与尤袤、杨万里、陆游并称“中兴四大诗人”。

语文小课堂

宋朝因为隆兴北伐失败而被迫与金国签订隆兴和议,忘了议定接受国书时应使用什么样的礼仪。很多大臣因为惧怕而不愿意作为使臣出使金国,范成大却痛快地接受了使命。临行前,皇帝宋孝宗再三嘱托他,一定要向金国索求北宋历代皇帝的陵地,还要更定接受国书的礼仪。到了金国后,范成大慷慨陈词,再三要求,即使面对金国太子的死亡威胁也没有退让,最终完成了使命,保全了气节回朝。

约 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a,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b。

注释

a黄梅时节:夏初江南梅子成熟的时节。家家雨:家家户户都在下雨,形容处处都在下雨。b落灯花:使灯花掉落。灯花,灯芯燃烧后形成的花状物。

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江南黄梅时节典型的景致,抒发了诗人久等客人不至时百无聊赖的心情。首句点明了时间是梅子成熟的江南雨季,到处都是烟雨蒙蒙的场景。第二句写被烟雨笼罩的青草池塘里蛙鸣阵阵,以动衬静,反衬出江南夏天夜晚的宁静和安详。前两句描写构成了一幅具有江南特色的风景画,也为后面的叙述做了铺垫。第三句点题,诗人正是因为有约,没有睡下,才会听到雨声和蛙声。“过夜半”说明诗人等待之久。第四句是全诗的诗眼,诗人在等待中感到无聊,下意识地用棋子敲击棋盘,震落了灯花。全诗生活气息浓郁,通过一步步的铺垫和对比,把窗外热闹的雨声、蛙声与屋内久等的闲人做对照,突出了诗人无奈、怅惘的心情。

作者小传

赵师秀(1170年—1219年),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他官场失意,向往恬静淡泊的生活。与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擅长写五言诗,诗的风格承袭了姚合和贾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