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 宫
[唐]元稹
寥落古行宫a,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b。
注释
a寥落:寂寥,冷清。b玄宗:指唐明皇李隆基,玄宗是他的庙号。
解析
行宫是皇帝在宫外居住的地方。这首诗通过描写行宫里的白头宫女寂寞无聊的生活,写出了她们的凄凉和哀怨,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叹。
第一句中的“寥落”直接点出古行宫长时间空置,呈现出一派凄凉衰败的气氛。红色的宫花开得很繁盛,却是寂寞地开着。这是以乐写哀。后两句中,“白头宫女”说明时间之久,跟前面的“红花”互相映衬。“闲坐”可见宫女生活的枯燥和无聊。白头宫女之所以闲坐的时候“说玄宗”,是因为玄宗是很有争议的,他前期是有道明君,开创盛世;后期却变成昏君,招致安史之乱,让盛世衰败。这里也透露出诗人的感慨:多少治乱兴衰、是非曲直,都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了。
全诗只有短短四句,却以少写多,说尽红颜易老和兴衰变迁,言浅意深。
语文小课堂
在宫廷中,宫女的地位是最低的,人数也是最多的。在唐代,宫女的数量更是历代最多的,而且是终身制。她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虚度了青春,老了就被送到各处打杂,直到死去。唐代宫女的采选一般有四种途径,分别是良家采选、因罪籍没、手下进献和特殊征召。良家采选就是选取出身于士人家庭的女子,因罪籍没是受到家族罪人的牵连而被贬为宫女,这两种是最常见的。
半死桐
[宋]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解析
词人贺铸和妻子曾经住在苏州,两人感情深厚,后来妻子因病在苏州去世。很多年后,词人再次来到这个地方,触景生情,想起了妻子,就写下了这首词,表达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上阕写故地重游,感叹物是人非,十分悲伤。“重过”指再次经过,“阊门”点出地点是苏州城西门,“万事非”让人悲从中来。“不同归”暗指妻子去世,这个问句是词人苦闷情绪的发泄,并不需要别人回答他。“梧桐”和“鸳鸯”常常用于写伴侣,此处用“梧桐半死”“鸳鸯失伴”来比喻丧妻的自己。“清霜”二字渲染了荒凉萧瑟的气氛,加重了词人的孤独和悲伤。
下阕中,“原上草,露初晞”暗指妻子去世,与上阕的“梧桐半死”“鸳鸯失伴”呼应。两人共同住过的旧居还在,妻子却被埋入了坟墓,旧居、新坟对比鲜明。“依依”一词饱含着词人的一往情深。最后两句写词人独自躺在**,听着窗外的雨声,回忆妻子夜里为自己“挑灯补衣”的情形,对比现在的寂寞孤苦和曾经的幸福温馨,把凄凉、寂寥、痛苦的感情推向**。
作者小传
贺铸(1052年—1125年),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共州卫城(今河南辉县)人。他虽才兼文武,却一直沉沦下僚,长期为地方下层官吏。他长相奇丑,人称“贺鬼头”,为人豪爽精悍,如武侠剑客。他的词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
语文小课堂
根据《宋史》的记载,贺铸曾说自己是唐朝谏议大夫贺知章的后代,并且亲自探寻贺姓的根源:贺氏原本姓庆,住在南越一个叫庆湖的地方,为了避汉安帝父亲刘庆的名讳,庆姓改为姓贺,庆湖也变成镜湖。不过,不知道贺铸当时的根据是什么。贺铸自号庆湖遗老,有《庆湖遗老集》二十卷。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a,天寒白屋贫b。柴门闻犬吠c,风雪夜归人d。
注释
a苍山:青黑色的山。b白屋:穷人住的地方。c吠:狗叫。b夜归:夜晚回来。
解析
傍晚时分,苍山显得更加遥远。天寒时节,茅草屋显得更加贫寒。柴门外突然传来狗叫声,风雪交加的夜晚,来了我这个借宿的人。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风雪夜借宿图,诗人在赶路的夜晚突然遇到风雪,只好到芙蓉山上的屋子借宿。第一句中,“日暮”点明时间是傍晚,“苍山远”既是诗人所见,也是所感,他赶路辛苦,加上天气变差,急着投宿,就更觉得离得远了。第二句中,“白屋贫”点明借宿的地点,也写出了芙蓉山主人的贫苦。第三句没有直接写自己来借宿,而是借着狗叫声来暗指,“柴门”跟前面的“白屋”呼应。最后一句才点出自己冒着风雪来敲门。“风雪”与前面的“天寒”呼应。
全诗共四句,每一句都能构成一幅独立的画面,又能联合成一个整体,营造出苍凉悠远的气氛。诗人以敲门结尾,后面的情节不再交代,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
作者小传
刘长卿(?—789年),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为人性情刚直,曾两次被贬,始终没有改变气节。诗多写政治失意的感情,也有反映离乱的作品。擅长写五言,自称“五言长城”,与钱起并称“钱刘”。
语文小课堂
刘长卿一生都比较坎坷,前期考了十二年才考中进士,刚考上又遇上了安史之乱。为了避乱,他去了江南,却在做官的时候被人诬陷入狱。即使后来安史之乱被平定了,他也没有被放出来。好不容易遇到大赦,他又被派到了荒凉之地,回京后再次被诬陷,第二次入狱。此后,他看淡了官场,一直担任闲职,向往归隐生活。
登 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b。艰难苦恨繁霜鬓c,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a渚:水中的小洲。回:回旋。b百年:这里借指晚年。c繁霜鬓:像浓霜一样的鬓发。
解析
秋风瑟瑟,碧天高远,猿猴悲鸣。江心的沙洲冷冷清清,鸟儿正在回巢。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飘下,无边无涯的江水滚滚奔来。在这样萧瑟的秋天,我悲叹自己常年在外漂泊,辗转万里,也迎来了人生的秋天,拖着病体独自登上高台。一生的艰辛染白了两鬓,因为病太重、太潦倒,连酒都喝不得了。
杜甫一生坎坷潦倒,五十六岁暂住在夔州时得了肺病,被迫戒酒。重阳节这天,他登高望远,满目凄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这首诗是杜甫诗歌悲凉沉郁风格的典型代表,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
前四句是诗人登高后的所见所闻。前两句中,“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各自构成了独立的画面,合在一起就是一幅万里秋色的长卷。颔联写眼前实景,勾勒出一幅萧瑟秋江图,对仗工整,气势宏大,暗含着年华易逝、人生苦短的感慨。颈联写自己长时间在外漂泊,年老患病,孤独凄凉。“万里”指地点之远,“常作客”指无法回家,“百年”指时间之久,“多病”指年老体弱,每一个词都含有悲意。尾联写出了诗人的穷困潦倒、穷途末路,他命运坎坷,头发白了,想借酒浇愁,却因为得了肺病,连酒都不能喝了。
诗人从壮美的秋景写起,在悲秋中融入了个人的伤感之情,也暗含了百姓和国家遭遇的苦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a,子规声里雨如烟b。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c。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五年级下册)
注释
a山原:山陵和平原。川:平地。b子规:杜鹃鸟。c才了:刚刚完成。蚕桑:种桑养蚕。插田:插秧。
解析
山坡上、原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在杜鹃的叫声里,蒙蒙细雨像烟雾一样笼罩着天地。乡村的四月正是人们最忙的时候,刚刚忙完蚕桑,又要插秧了。
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写了江南乡村初夏时节的风光和农民忙碌的景象,语言明快,格调轻松,形象鲜明,流露出诗人对乡村生活和劳动的赞美之情。
前两句主要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细雨,只用几个意象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来了。第一句有山有水,一绿一白,色彩明丽;第二句有杜鹃的叫声,有细雨飘洒,绘声绘色。后两句写人,突出江南初夏时节农事的繁忙。“才了”“又”的连用,表现出节奏的紧张。整首诗把自然之美和劳动之美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恬静和繁忙共存的特有的乡村景象。
作者小传
翁卷,生卒年不详,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擅长写诗,与徐照、徐玑、赵师秀并称“永嘉四灵”。只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就放弃了,一生都没有做过官。
石鼓歌
[唐]韩愈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少陵无人谪仙死a,才薄将奈石鼓何。周纲陵迟四海沸b,宣王愤起挥天戈c。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d。蒐于岐阳骋雄俊e,万里禽兽皆遮罗f。镌功勒成告万世g,凿石作鼓隳嵯峨h。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护烦?呵i。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j。鸾翔凤翥众仙下k,珊瑚碧树交枝柯。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陋儒编诗不收入l,二雅褊迫无委蛇m。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n。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
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o?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大厦深檐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佗。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p。牧童敲火牛砺角q,谁复着手为摩挲。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r?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s。安能以此上论列t,愿借辩口如悬河。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注释
a少陵:杜甫自号少陵野老。谪仙:李白。b周纲:周朝的纲纪。陵迟:衰败。c宣王:周宣王,中兴周室的人。挥天戈:开疆扩土,平定叛乱。d剑佩:剑上的玉佩。e蒐(sōu):打猎。岐阳:岐山的南面。f遮罗:被网住。g镌功勒成:功成名就后在石上刻字。勒,刻。成,成就。h隳(huī):毁坏。i (左扌右为):同“挥”。呵:斥责。j斫(zhuó):砍。蛟鼍(tuó):蛟龙。k翥(zhù):飞。l诗:《诗经》。m二雅:《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褊(biǎn)迫:狭小。委蛇:绵延屈曲的样子。n掎(jǐ)摭(zhí):摘取。
羲:羲和,代指太阳。娥:嫦娥,代指月亮。o光价:身价。p讵(jù)肯:怎么肯。媕(ān)婀(ē):没有主见,犹豫不决的样子。q敲火:敲石取火。砺:磨。r则那(nuó):又奈何。s丘:孔子。轲:孟子。t论列:议论。
解析
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大多记录当时的狩猎情景,刻在十块形状像鼓一样的石头上。关于它产生的年代,众人说法不一,在这首诗中,韩愈认为是周宣王时期的。他惋惜朝廷没有对这样的名贵文物好好爱护,就写了这首诗,来呼吁大家重视文物,对文物进行妥善保护。
开头四句说了写这首诗的原因,是张籍拿着石鼓文拓片来拜托他。诗人自谦比不上杜甫和李白,写得不好。接下来的十二句交代了石鼓文所记载的内容和它为什么出现。诗人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描述了周宣王开疆扩土、平定叛乱、驰逐围猎、勒石记功的事迹,场面壮阔,气势雄伟。石鼓经过千年的流传,经历过很多磨难,能够保存到现在,真是不容易。接下来的十四句中,诗人用瑰丽的文字具体描写了石鼓文字体奥妙,称赞它价值不菲。一系列比喻传递出丰富的审美感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后面二十句惋惜自己保护文物的建议没有受到朝廷的重视,让人痛心。最后十六句,诗人为文物鸣不平,反复呼吁大家重视、善存石鼓文。
全诗风格大开大合,逻辑严密,话语铿锵有力,诗人对文化传承的一腔热情尽显其中。
雪梅二首·其一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a,骚人阁笔费评章b。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四年级上册)
注释
a降:认输。b阁:同“搁”,放下。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解析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有早春特色的景物,争论起来谁也不肯认输。文人骚客也很难做出评判,只得放下笔来思考一番。梅花应该有三分比不上雪花的晶莹洁白,雪花却要在清香上输给梅花一筹。
古代有很多写梅花或雪花的诗句,一般都会在写一个时用另一个来打比方,这首诗却不一样。诗人把雪、梅并写,把它们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写出了各自的特色。第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别出心裁地把早春时节的梅花和雪花的美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出来。第二句写人的反应,诗人无法判断它们哪个更好,只好先放下笔来好好想想。后两句写诗人对雪和梅的评语,雪更洁白,梅更香。“三分”和“一段”把抽象的差距具体化,让人感知起来更容易。
作者小传
卢钺,生卒年不详,宋朝诗人,自号梅坡。具体生平事迹不详,与刘过是朋友,以两首《雪梅》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