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1 / 1)

舟夜书所见a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b。微微风簇浪c,散作满河星。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年级下册)

注释

a舟:小船。书:写。b孤光:孤零零的灯光。c簇:簇拥。

解析

漆黑的夜里没有月亮,只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就像萤火虫的光芒一样微弱。一阵阵微风吹过,簇拥起一层层浪花,让倒映水中的渔灯的光芒向四外散开,就好像星光撒落在河面上。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人采用鲜明对比、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水上夜景图。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全黑的夜色作为背景,衬托出渔灯微光的鲜明,明暗对比,反差很大。后两句转为动态描写,微风、浪涛、四散的光让整个画面活泼起来。

整首诗虽然是纯写景,却用由静转动的描写展现了巧妙的意境,也衬托出人物由平静转为兴奋的心情。尤其是黑暗中那一点鲜明的光芒,让人心中生起无限的希望。

作者小传

查慎行(1650年—1727年),清代诗人、文学家,浙江海宁人,是当代著名作家金庸的祖上。康熙年间举人,在南书房任职。他的诗有苏东坡、陆游的风格,曾为苏诗作注解。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a,弹琴复长啸b。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a幽篁:幽深的竹林。b啸:撮口发出长音,即用嘴吹口哨。

解析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中,时而弹琴,时而吟唱长啸。深林僻静,无人知晓,只有明月殷勤相照。

这是王维晚年隐居在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诗。诗人用浅淡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幅月夜独坐竹林弹琴长啸的画面,所写景色清幽深邃,语言明白晓畅。其中,“独坐”和“人不知”相呼应;明月照着“幽篁”和“深林”,形成了光影交织的画面,是明与暗的对比;弹琴和长啸反衬出竹林里的幽静。情景融为一体,体现了诗人恬静闲适的心情和自得其乐的情趣。

整首诗表面上很平淡,语句也简朴清丽,实际上营造出了一种清静宁谧的境界。短短二十个字,既写出了幽静之景,又写出了幽独之情;既有林月之景色,又有琴啸之声音,动静互补,虚实结合,对立统一,相映成趣。

语文小课堂

安史之乱的时候,王维被安禄山的手下抓住。安禄山很欣赏王维的才华,就授予他一个官职,并且没有经过他的同意就向外界公布了这个消息。王维不愿意,因此被关进监牢。后来,安史之乱平定,新任皇帝唐肃宗清算旧账,欲判处王维死刑。有人给皇帝读了王维写的表达心向唐王朝的《凝碧池》(“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皇帝才赦免了他。

锦 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a,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b,望帝春心托杜鹃c。沧海月明珠有泪d,蓝田日暖玉生烟e。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注释

a锦瑟:鲜艳华美的瑟。瑟,一种类似于琴的拨弦乐器,传说是伏羲所制,原来有五十根弦,后变为二十五根。b“庄生”句:此句化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c“望帝”句:此句化用了古蜀国望帝杜宇死后化为杜鹃鸟,昼夜悲啼,一直到啼出血的典故。d“沧海”句:神话传说有云,南海之外有鲛人,他们像鱼一样居住在水里,流下的泪水会变成珍珠。e蓝田: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因为产美玉而闻名于世。

解析

这首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虽然题为“锦瑟”,却并不是一首咏物诗。关于它的主旨,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结论。有人说它是悼亡之作,有人说是抒发爱国之情,有人说是自伤身世,还有人说是写闺思。从诗歌本身来看,是以锦瑟起兴,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法感叹年华易逝。

首联直接发出了感叹:华贵美丽的瑟竟然有五十根弦,每一弦、每一柱都让人想起了逝去的那些美好年华。中间两联化用庄周梦蝶、杜鹃啼血、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尾联的“成追忆”呼应开头的“思华年”,采用递进的句式来加强语气,抒写“此情”的惆怅伤感,让人难以承受。

语文小课堂

象征指的是通过特定、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特点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古诗词中有很多常见的表象征的意象:月亮是思乡之愁的象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柳树是惜别的象征,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蝉是品性高洁的象征,如“垂(左纟右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长相思三首·其一

[唐]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a,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b。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注释

a络纬:一种虫子,又名纺织娘、莎鸡。b帷:窗帘。

解析

这首《长相思》传说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的回忆之作。在诗中,诗人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感情、渲染气氛,表面上是抒发自己的相思之苦,实际上也是在表达自己追求政治理想却未能实现的苦闷及执着的感情。

“美人如花隔云端”一句把整首诗分成了两部分。前半部分写相思的苦。开篇第一句倾诉对长安美人的思念之情,后面四句七言诗从听觉到触觉再到视觉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孤独的气氛。后半部分写梦魂追求,用四句七言诗开始,以“长相思”收尾,呼应了前半部分的格式,产生了均衡对称的美感。最后一句重重一叹,虽然短促,却铿锵有力,情感饱满,酣畅淋漓。

清平调词三首·其一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a。若非群玉山头见b,会向瑶台月下逢c。

注释

a槛:栏杆。b群玉:仙山,传说是西王母的住处,《山海经》里称为玉山。c会向:当向。瑶台:神话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在昆仑山的第九层,用五色玉作为台基。

解析

《清平调词》共三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借盛放的牡丹花来隐喻当时的第一美人杨贵妃。开篇一个“想”字赋予了云和花不一样的生命力。诗人把杨贵妃的衣服与天上的云彩联系到一起,把她的容貌与富贵的牡丹联系在一起,辞藻华丽,有花团锦簇之感。第二句写在春风、露珠的滋润之下,美人更显得娇艳欲滴。后两句借群玉山、瑶池仙境来使杨贵妃的美貌进一步形象化,衬托出她的雍容华贵。

诗人想象奇特、浪漫,通过反复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美人的倾国之颜,相比其他咏美人的诗,显得开阔和大气。

语文小课堂

据说,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沉香亭赏牡丹,召翰林供奉李白填词助兴。当时正赶上李白醉酒,他借着酒劲,故意要求高力士为他脱靴、杨国忠给他研墨、杨贵妃捧砚。所有要求得到满足后,他才挥笔写下了《清平调词三首》。诗成之后,宫廷的乐工谱曲,李龟年演唱,唐玄宗亲自用笛子伴奏,成为当时的一大盛事。

长恨歌

[唐]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a,御宇多年求不得b。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c,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d,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e。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f。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云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注释

a汉皇:指唐玄宗。b御宇:统治天下。c列土:分封土地。d“渔阳”句:指安禄山在渔阳起兵造反。e翠翘金雀玉搔头:女人的发饰,指杨贵妃佩戴的钗簪等物。f太液:太液池。未央:未央宫。

解析

这首有着强烈抒情色彩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在诗中,诗人用精练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情节回旋曲折,婉转动人,唤起了历代读者的共鸣。

诗的前半部分写唐玄宗重色误国。首句七个字统领全诗,引出后面杨贵妃因容貌出众而得到唐玄宗的盛宠,“赐浴”“侍宴”还不算,甚至达到了“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的程度,这就为后面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安史之乱发生,皇帝、大臣仓皇出逃,贵妃惨死马嵬坡。后半部分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日思夜想和贵妃对皇帝的眷恋,两人在梦中相见,爱情至死不渝。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呼应“长恨”这一主题,意味悠长。

哀艳动人的文字、悠扬婉转的声调、缠绵悱恻的情致赋予了此诗超凡的艺术魅力,让人读来不由得为之动容。

语文小课堂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等人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时,以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并一致要求处死杨贵妃。唐玄宗本欲赦免杨贵妃,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杨贵妃乃祸国红颜,不诛难慰军心。不得已,唐玄宗赐杨贵妃白绫一条,让她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这就是《长恨歌》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的故事。

乞 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五年级上册)

解析

七月初七的晚上,抬头看着碧蓝的天空,遥想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场景。家家户户都在乞巧和赏月,穿过的红线都要数以万计了。

这是一首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诗人通过对家家户户赏月乞巧场景的描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前两句写牛郎织女的故事。又到七夕,牛郎织女又可以在鹊桥相会了,人们纷纷抬起头来,想看到他们团圆的景象。后两句具体交代了乞巧的事情,“家家”“几万条”形容参与活动的人之多,愿望之强烈。虽然诗人没有表明人们具体的心愿是什么,但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人们过节的喜悦之情。

作者小传

林杰(834年—850年),唐代诗人。自幼聪慧过人,六岁就能写诗,下笔即成文章,又精通书法棋艺。英年早逝,死时只有十六岁。

语文小课堂

农历七月初七被称为“七夕”,是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民间女子在这一天主要有穿针乞巧、吃巧果、拜织女等活动,所以,七夕又称“女儿节”。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她们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把一种米粒大的蜘蛛放到准备好的瓜果盆上,如果蜘蛛结网,就是“应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