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a,桂华秋皎洁b。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c。谁知林栖者d,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e,何求美人折!
注释
a兰:指兰草,花朵清幽芳香。葳(wēi)蕤(ruí):草木茂盛的样子。b华:同“花”。c自尔:自然而然地。d林栖者:林中的人。e本心:本性,天性。
解析
张九龄曾经当过唐玄宗的尚书右丞相,他性情耿直,经常直言进谏,惹皇帝生气,所以后来被贬为荆州长史。张九龄对自己的人生遭遇有感而发,写下了《感遇十二首》,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一首。
一开篇诗人就用了一个整齐的对偶句,以兰和桂两种植物起兴,赞美了春兰和秋桂的生机勃勃、清雅高洁,同时也是借此来比喻自己坚守本心、不随波逐流的气节。三四句写兰和桂只顾自己好好开花,不在乎外界的评价,不去讨好别人,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像兰桂一样散发芳香、不求别人理解的思想感情。后四句点明了主旨:兰桂洁身自好,不会为了别人的喜爱而飘香,也不会为了乞求谁的摘取和赞美而改变自己的节操。“林栖者”指那些爱花的人,即像兰桂一样高洁的隐士。
这首诗运用了比兴和互文的手法,语言质朴简练,但寄寓着深刻的生活哲理,余味无穷。
作者小传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号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七岁就能写文章,最高做到唐玄宗的宰相,后来因为性格正直得罪了人,被贬官。
语文小课堂
兴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兴”的本义是“起”,因此又称“起兴”。朱熹在《诗集传》中道“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起兴的含义。诗歌中的起兴有引起联想、托物寓意、营造气氛、协调韵律等作用,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行文显得轻快、活泼。“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就是用“兰”和“桂”起兴,为歌咏诗人坚守本心的高洁品格做铺垫。
春 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a,秦桑低绿枝b。当君怀归日c,是妾断肠时d。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e?
注释
a燕:燕地,在今冀北辽西一带,在唐朝属于边防重地。b秦:秦地,在今陕西一带。这里比燕地暖和,花草树木要比燕地更早见到春天。c怀归日:思念家乡时。d断肠:肝肠寸断,形容思念、悲伤到了极点。e罗帏:丝织的床帐。
解析
这首五言古诗描写的是春日里的思妇对戍边丈夫的思念之情。
前两句运用起兴的手法,分别描写了燕地和秦地的春日景色,为下文引出相思之情奠定基础。但是,燕地和秦地隔得很远,燕地的草刚发芽,秦地的树枝都很长了,怎么会同时出现?所以,“燕草如碧丝”是思妇的想象,是虚写;“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眼前所见,是实写。思妇见到了秦地的绿桑,心中就想到了燕地的春草,思念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后两句写女子由春色引起春思。她推断,丈夫在燕地看到碧绿的春草时,也一定会想念家乡,想念自己。两地的春天到来的时间不一样,丈夫在燕地见到春草发芽产生相思的时候,女子在秦地已经相思了很久,到了极点。到这里,思妇的感情又进了一层。最后两句,多情的思妇对无情的春风发问,责怪春风不识相,表明自己对丈夫忠贞不渝,不会被外物吸引而转变感情。
全诗虽然篇幅短小,但层次分明;语言看似平淡,实际上句句耐人寻味;虽然情感抒发得比较委婉,但把闺中思妇的感情发展过程写得丝丝入扣。
语文小课堂
闺怨诗是一种古诗题材,多描写弃妇、思妇或少女在闺阁中或悲伤、或悔恨、或惆怅、或思念、或怨恨的心理,有的是女诗人写的,有的是男性诗人模仿女子的口吻写的;有的单纯写闺怨,而有的是借此表达其他复杂的情感,比如怀才不遇的哀怨等。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a,将军夜引弓b。平明寻白羽c,没在石棱中d。
注释
a惊风:风突然吹起来。b引弓:拉开弓箭。c白羽:箭杆尾部装饰的白色羽毛,这里代指射出的箭。d没:没入,进去。石棱:石头的棱角。
解析
卢纶的《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都是五言绝句,大多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将边关将士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磅礴气势和英勇无畏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二首。
首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一个“暗”字点出树林幽深,天色已晚,光线不足,为后文将军以为有猛虎埋下伏笔。一个“惊”字表明事情发生得很突然,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第二句写出了将军的机警和果敢。他以为幽暗的树林中出现了猛虎,临危不乱,果断搭弓射箭。后两句交代了故事的后续:天亮的时候去找射出的箭,原来箭已经深深地射入了一块大石头中。“没”字暗示将军射得准、力气大。
《史记》记载过这个典故,故事的主人公是西汉名将李广。诗人对典故进行了创新,塑造了一个射技超群、有勇有谋的将军形象,赞扬了边关将士的英勇善战。
作者小传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多写送别赠答的诗,边塞诗写得慷慨雄浑,十分出色。
语文小课堂
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他带领军队的时候,和普通士兵同甘共苦,获得的赏赐也都分给下属。打仗的时候,他更是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因此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李广去世的时候,不管是认识还是不认识他的人,都为他感到伤心。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他列传,并评价他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开花结果,虽然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来赏花尝果,树下自会出现一条小路。司马迁以这句话赞扬李广用自己高尚的品格赢得了大家的崇敬。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a,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b。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三年级下册)
注释
a独怜:独爱。b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解析
我独独喜爱滁州西涧的小草,草丛上方有黄鹂在林深的地方鸣叫。傍晚的时候,潮水伴着春雨,来得又大又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只有一只小船随着波浪来回漂浮。
这是韦应物作品中有名的写景佳作。当时他在滁州做刺史,经常步行到郊外游览。有一天,他见到滁州西涧清幽的景色,心里喜欢,就写下了这首小诗。
开篇诗人直接写出对西涧的偏爱,“独怜”就是偏爱的意思。诗人因为喜爱,所以观察得很仔细,描绘的场景形声并茂,情景交融。诗人用了“幽草”“黄鹂”两种意象,动静相结合,清新的色彩与悦耳的声音相互交织,产生了独特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后两句写的野渡口是比较大的画面,而画面里只有一叶孤舟,对比强烈,让境界变得开阔,充满野趣,也体现出诗人恬淡的胸怀。
全诗只用了几个简单的意象,就把西涧的幽静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用语清新,有动有静,画面感极强,是古代山水诗中的佳作。
作者小传
韦应物,生卒年不详,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关中望族,却清高淡泊,不看重名利。诗以山水田园诗最有名,诗风淡远清雅,世人都说他有陶渊明的风范。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a,侧坐莓苔草映身b。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年级上册)
注释
a纶:钓鱼用的丝线。b莓苔:本意是苔,这里泛指草丛。
解析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着,被草丛掩盖住身影。过路的人想问路,他却远远地摆手拒绝,原来是怕惊了鱼,所以不愿意回应问路的人。
这首七言绝句是胡令能的代表作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写出了一个小孩初学钓鱼的有趣故事,充满了乡间生活的情趣。
首句总起,描写垂钓小儿的形象。“蓬头”二字很有意思,描绘出了小孩不经粉饰的可爱面貌。“学”字点明小孩的认真谨慎,煞有其事,为后面他对待路人的态度做了铺垫。第二句描写垂钓小儿的姿势和所处位置。“侧坐”表明小孩的状态是闲适和放松的,“草映身”暗示环境幽静。后两句路人的出现打破了前面安静的画面。“遥招手”表现出了小孩的机灵,用这个动作,他可以不用出声,同时又能制止路人再次大声问路。这首诗的描写生动传神,用形貌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一个自然活泼的孩童形象。
作者小传
胡令能(785年—826年),唐代诗人。他的诗浅显易懂,构思精巧细致,富有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