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1 / 1)

游园不值a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b,小扣柴扉久不开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六年级下册)

注释

a不值:没遇到人。值,遇见。b应:大概,表示猜测。c小扣:轻轻地敲。柴扉(fēi):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院门。

解析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担心我的木屐会在青苔上留下印迹吧,任凭我长时间轻轻地敲打柴门,也没有人来开门。满园的春色柴门是关不住的,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已经把枝条伸到了墙外。

诗人在春日里去拜访朋友,敲门却没人开。诗人在门外徘徊,看到红杏出墙,春意蓬勃,有感而发,写下此诗。全诗写景生动形象,饱含哲理。

前两句交代了诗人去朋友家拜访,却发现门关着,他没有办法进去观赏。“怜”字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柴扉”久不开,多半是因为主人不在家,但诗人故意说成主人不愿意开门,为下文的说理做铺垫。后两句形象鲜明,情景交融,千古流传。“春色”“红杏”被赋予人的性格:主人想把春天关在门里,可是春色是关不住的,这不,一枝红杏就伸出墙来,告诉人们春天来了。“一枝红杏”采用了以点带面的写法,一枝就代表了所有的春色。诗人用“关”和“出”阐述了一个道理:美好的新生事物是不可能被封锁住的,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止它蓬勃发展。

作者小传

叶绍翁(1194年—1269年),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龙泉)人,南宋中期诗人,擅长写绝句。他的诗语言浅显,含义却很深远。

语文小课堂

屐是古代人穿的木鞋,鞋底有前后两个高跟,走起路来吱吱作响,方便在雨天、泥地里行走。屐在隋唐以前,尤其是汉朝很常见,在宋代以后基本上专门做雨鞋用。屐传入日本后,在日本很流行。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a,乡音无改鬓毛衰b。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六年级上册)

注释

a老大:年老的时候。b鬓毛:鬓边的头发。衰:稀少。

解析

诗人八十六岁辞官回到家乡,这时候距离他少年离家时已经有五十多年了。看着既熟悉又陌生的家乡景色,他百感交集,写下了两首《回乡偶书》,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

前两句描写诗人回到家乡时的状态:年少的时候离开,年老了才回来,虽然口音没有变化,但是头发已经白了很多。这两句通过对比描写,营造了一种物是人非的苍凉之感,也为后面的“相见不相识”埋下伏笔。后两句通过问话来展开叙述,因为诗人很多年没有回来了,样子也发生了改变,所以同乡的儿童认不出诗人,只是笑着迎上来问:“客人是从哪里来的?”“笑”字表现出故乡人的热情和淳朴。

全诗运用了口语化的表述,却有很强的画面感,结尾处有问无答,却动人心弦,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老少皆知。

作者小传

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为人旷达不羁,喜欢喝酒、谈笑,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并称“吴中四士”。晚年隐居镜湖。能诗善书,诗风清新明快。

语文小课堂

贺知章生性豪放旷达,不拘小节,爱开玩笑,晚年更是**不羁,自号“四明狂客”。他喜欢喝酒,喝了酒之后连生死都不放在心上了。相传贺知章遇到李白,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恰好两人都喜欢酒,所以贺知章请李白喝酒,谁知道忘了带钱,于是贺知章把挂在腰上的金饰龟袋解下来抵账。他的诗风和为人一样狂放,所以有“诗狂”的称号。

新嫁娘词三首·其三

[唐]王建

三日入厨下a,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b,先遣小姑尝c。

注释

a三日:古代的俗礼,又称“过三朝”。b谙(ān):熟悉。姑:婆婆。c小姑:丈夫的妹妹。

解析

新娘出嫁三天后,第一次下厨为全家人做饭,因为不了解婆婆的口味,就招来丈夫的妹妹尝菜。

首句中“三日”表明时间,暗示新娘初来乍到,人地生疏。第二句的“洗手”是新娘做饭之前的准备工作,洗完手就可以开始了,但问题来了。这为下面的情节发展打下了基础。第三句写交代了问题是什么:刚刚过门,还不知道婆婆喜欢什么味道的饭菜。新娘因此感到不安,怎么办呢?最后一句写出了办法:先让小姑子来尝尝。一个细腻、谨慎、聪慧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挑选了一个细节来展现古代女子婚后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了浓郁的民俗风情,人物形象生动,语言浅显易懂,让人读起来兴致盎然。

语文小课堂

过三朝就是新娘嫁到婆家后的第三天。按照习俗,新娘要在这天亲自下厨给全家准备饭菜,一来表示新媳妇从此以后要孝顺公婆,二来也是夫家对新娘子料理家务能力的一次检验。对于新嫁娘来说,这是婚后的头等大事,因为她要面对的不只是“众口难调”,还有被婆婆刁难的可能。即使她做的饭菜再好吃,婆婆为了显示在家里的话语权和多年的资历,也会挑剔一番。

池 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a,偷采白莲回b。不解藏踪迹c,浮萍一道开。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年级下册)

注释

a小娃:小孩儿。艇:船。b白莲:白色的荷花。c踪迹:小船划开浮萍后留下的水线。

解析

一个小娃娃撑着一只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回来的路上,他不懂得隐藏痕迹,小船划过水面上的浮萍留下的水痕把他做的事完全暴露了。

这首诗就是一幅儿童偷采白莲图,诗人选取江南水乡生活的一个片段,精准捕捉孩子的行为和心理,用通俗畅快的语言把孩子的可爱、淘气和天真描绘了出来。尤其是一个“偷”字,写出了孩子的顽皮、狡黠,细致逼真,富有情趣。

语文小课堂

浮萍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在水面上,叶子扁平,呈椭圆形或倒卵形,叶子下面生须根,夏季开白色花,整株都可入药。文人墨客经常在作品里用浮萍来比喻身世坎坷漂泊或世事无常,如唐代诗人杜甫《又呈窦使君》云:“相看万里外,同是一浮萍。”

杨柳枝词九首·其一

[唐]刘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解析

还在用羌笛吹奏塞北的《梅花落》,还在用淮南小山写的楚辞《招隐士》。劝你们不要再吹奏以前的老曲子了,还是来听听新创的《杨柳枝》吧。

《杨柳枝词》是诗人晚年所写的一组诗,共九首,这首诗是作为序曲的第一首。在当时,乐坛和诗坛被人反复咏唱的大多是《梅花落》《招隐士》等从西汉流传下来的旧曲子,虽然好听,但有点陈旧,所以诗人劝人们多多去听改编的新曲,表达了他支持文学创作变革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

首句中的“梅花”指的是汉乐府的《梅花落》,这首曲子是赞颂梅花的塞北名曲,用羌笛吹奏。第二句引用了西汉时淮南小山写《招隐士》的典故。前两句都是在讲述从前朝传下来流行当世的旧曲子,诗人提到它们,并不是为了评价和赞颂,而是借古喻今,借它们去批评人们保守落后、因循守旧的观念。后两句发表议论,提出诗人自己的看法:请大家别再演奏那些旧曲子了,还是多听一听、唱一唱改编的新曲子吧。

诗人通过古今对比,让议论更有说服力。

山园小梅二首·其一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a,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b,暗香浮动月黄昏c。霜禽欲下先偷眼d,粉蝶如知合断魂e。幸有微吟可相狎f,不须檀板共金樽g。

注释

a众芳:百花。摇落:被风吹落。暄妍:天气暖和,景物明媚,这里是形容梅花。b疏影横斜:梅花稀疏地盛开,枝干横斜。c暗香浮动:梅花清幽的香味隐隐约约地散发出来。d霜禽:这里指白鹤。e合:应该。f狎:亲近。g檀板:乐器名,用檀木制成的拍板,在歌唱或演奏音乐时用以打节拍。

解析

古代文人雅士认为,梅是最值得观赏的花木,它与兰、竹、菊并称“四君子”,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梅花从颜色、香味、姿态到风骨都符合古人所追求的审美。

在这首诗里,林逋把幽静环境下梅花的清影和神韵刻画得淋漓尽致,写出了梅花的高雅不俗,也是用梅来比喻自己,表现出自己高雅超脱的品性。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咏梅的千古绝唱。

首联写梅花不畏严寒,傲立风中。“众”和“独”的对比,让梅花把百花都比了下去。颔联写得最美,“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写出了梅的轻盈、妩媚、清幽,使梅花形神兼具。颈联由前两联的实写转为虚写,“偷眼”“断魂”写出了白鹤和粉蝶的情不自禁,暗示了梅花的美和香所具有的魅力不凡。尾联表明只要有梅花做伴就满足了,其他的都不重要,这正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

全诗虚实结合,节奏起伏明快,色彩浓淡相宜,环境动静结合,梅在诗人的笔下呈现出了最动人的姿态。

作者小传

林逋(bū)(967年—1028年),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初年著名的隐逸诗人,长期隐居在杭州西湖孤山,不出来做官,也不结婚,没有后代,把种梅养鹤作为乐趣,人称“梅妻鹤子”,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擅长诗词,风格淡远婉丽。

语文小课堂

在写作中,对比是一种运用最广泛的手法之一。它通常会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做比较,从而加强表达的效果和感染力,或者使对立事物之间的矛盾更鲜明。常见的对比有时空对比、状态对比、效果对比等。比如,在林逋的《山园小梅》中,“众芳摇落独暄妍”中的“众”和“独”就是一种状态对比,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梅花的品质。再比如,杜甫的经典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蝶恋花·春景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a,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b,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

a褪:脱去,脱落。b柳绵:柳絮,是柳树的种子,上面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所以称为柳絮。

解析

树上的花朵已经凋谢殆尽,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过,清澈的河水绕着村里的人家流淌。柳枝上的柳絮被风吹落,变得越来越少,但是没有关系,哪里都能找到茂盛的花花草草。词的上阕描写的是词人在暮春时节赏游所见,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秀丽的水乡风光图,表达伤春、惜春之情。其中,柳絮飘零也暗示着词人命运坎坷,心中凄凉。

高高的围墙里,有一个女子在**秋千。围墙外面有行人路过,能听到女子快乐的笑声。渐渐地,笑声没有了,行人感到很失落,就好像多情的自己遭到了女子无情的对待一样。这是词的下阕所写。墙外的行人是独自一个人徘徊在围墙之外听墙内女子的欢笑声,对比之下,显出墙外人的孤寂和落寞。最后,行人连听别人笑来排遣心中的抑郁都做不到了。词人的这种安排更能让读者感受到行人内心的凄苦。

全词上阕写景,下阕写人;上阕伤春,下阕伤情,不仅包含着词人感叹春光短暂、佳人难寻的遗憾之情,还暗示了词人怀才不遇、仕途坎坷,“多情”的自己被朝廷“无情”地抛弃的遭遇。

语文小课堂

苏轼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吃货”,宋代的笔记小说中有很多苏轼与美食的故事。据说,因为苏轼在杭州做官的时候组织疏通了河道,筑造了苏堤,当地人很感激他,就给他送去了猪肉和黄酒。苏轼之前认为人们平时做出来的猪肉菜不合口味,专门研究出了新的做法,这次便指点家人按照自己的方法做出了“东坡肉”(苏轼号“东坡居士”),跟大家分享。东坡肉色泽红亮,松软酥香,咸鲜微甜,肥而不腻,众人吃了都交口称赞。后来,苏轼又研制出了很多用他的名号命名的菜肴,比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