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1 / 1)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a,山色空蒙雨亦奇b。欲把西湖比西子c,淡妆浓抹总相宜d。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三年级上册)

注释

a潋滟(liàn yàn):水面**漾闪光的样子。方:正。b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亦:也。奇:奇特。c欲:如果。西子:西施,春秋时期越国著名的美女,古代四大美女之首。d相宜:美丽宜人。

解析

晴天的时候,西湖水波**漾,被阳光一照,美得恰到好处。下雨的时候,湖边的山被烟雨笼罩,时隐时现的朦胧景色也美得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不管是淡妆也好,浓妆也罢,它都是那样美丽宜人。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的写景诗。诗的前两句情景交融,以情写景,描写了西湖晴天时的水光和雨天时的山色,赞美西湖不管是水还是山,不管是晴还是雨,都是美好的。后两句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比喻来进一步描写湖山的晴光雨色。西子就是西施,是历史上公认的美女。本来西子与西湖并无关系,但是诗人找到了二者共同的特质——美,并以绝色美人喻西湖,形象传神,想象空间大。

作者小传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学识渊博,天资高,诗、文、书、画样样精通。文章风格明白畅达,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清新豪放,风格独特,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风开创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巨大,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文人画”。

语文小课堂

苏轼第二次到杭州做官的时候,征集了二十多万人疏浚西湖,把挖出的草和泥堆成了一条很长的堤岸,并给这条堤岸上的六座桥起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苏轼,就把这条堤岸称为苏公堤,又叫苏堤。

石头城a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b,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c。

注释

a石头城:位于今南京市西清凉山,东汉末年是东吴的属地;由于是石壁铸就,故称“石头城”。b故国:旧都城。c女墙:指城墙上的矮墙。

解析

昔日围绕石头城的青山现在依旧挺立,潮水拍打空城,得不到任何回应,只好寂寞地返回。淮水东边古老而清冷的明月依然是这座旧时宫殿的见证者,夜半时分还把光线照过来。

在这首怀古诗中,诗人总结历史教训,抒发物是人非的苍凉之感。前两句用如今的荒凉对比昔日六朝的繁华,悲凉之情尽显。“空城”“寂寞”等词也奠定了全诗苍凉沉重的基调。后两句中,“旧时月”是石头城昔日繁华的见证者,就算现在此城已经破败,它依旧无言地见证着这一刻,物是人非之感包含其中,诗人的吊古情怀也进入**。

作者小传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其诗通俗清新,别具一格。早年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语文小课堂

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作品,一般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通过登高望远、慨叹历史、感怀古迹,来感叹兴衰、寄托哀思或借古讽今。怀古诗中多用典故,感情基调也比较沉重。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a,丰年留客足鸡豚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c,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d。

注释

a腊酒:腊月酿制的酒。b足鸡豚:鸡肉和猪肉准备得很充足。豚,小猪,这里指猪肉。c春社:古代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周礼》记载,这一天农家要祭社祈年,吹吹打打十分热闹。d无时:随时。

解析

不要嫌弃农家自己酿的酒不够清澈,在这个丰收的季节,他们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来招待客人。在你觉得有一座座山和一道道水阻挡,前面没有路的时候,过了昏暗的柳树林,看到鲜艳的花圃就找到村庄了。随着春社的日子越来越近,箫鼓之声也渐渐多了起来,这里的穿戴和风俗习惯还保留着传统的风格。今后如果我还有时间在月色下出来闲游,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家的门。

这首诗在叙事中夹杂着给人们的启发,很符合宋诗特有的说理风格。

首联写农家在丰收时呈现的一派安宁、欢悦的景象。“莫笑”显示出农家的质朴,“足”字表现出农家对待客人的热情和周到。颔联描写乡村的山水景色,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同时也包含着一个流传千年的人生哲理:当你在扑朔迷离之际感到茫然时,只要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就有可能出现转机;再往前行,便可能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颈联由写景转向写人,交代了当时的农村风俗仍留有古风,暗含着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尾联笔锋一转,描写一天的热闹之后,乡村又恢复了静谧。诗人与村人告别,说的也是一些平常话,一个亲切的老者形象跃然纸上。

作者小传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曾投身军旅,一生致力于抗击金朝,恢复中原。创作的诗歌现在存有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语文小课堂

陆游是中国迄今为止存诗数量最多的诗人之一,在六十年间,他写了将近一万首诗,流传下来的有九千三百多首。陆游特别爱写诗,在他的一生当中,他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写诗,走路时写诗,吃饭时写诗;生气了写诗,悲伤了也写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写出了感人至深的《示儿》。陆游诗不仅数量多,质量也很高,后世对他的诗赞誉有加。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a。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b。

注释

a古道:古老的驿路。b断肠人:这里指天涯飘零、没有归期的旅客。

解析

这首元曲选取了一些能够代表萧条秋天的典型景物,用白描手法勾勒出深秋日落时野外的景色,用词凝练,纯朴自然,是小令中的绝唱。

前三句中每一句都是一个独立的画面,每一个画面都是纯粹的景物描写,组合在一起是第一个场景:干枯的树藤缠绕着枝叶凋零的古树,黄昏中的寒鸦在凄厉地鸣叫着;一座小桥架在缓缓流淌的溪流上,桥的另一端是一个农家院落;古老的驿道上,萧萧的西风中,一匹瘦马在踽踽独行。“枯”“老”“昏鸦”“古”“瘦”等词具有清冷的色彩,增添了凄凉萧瑟之感。最后两句构成了第二个场景:夕阳落下的时刻,一个无家可归的浪子骑马独行,心中愁苦。“夕阳”一词让色调转暖,而紧接着的最后一句又让色调变冷。“夕阳西下”和“断肠人”是点睛之笔,揭示了全曲的主题。

作者小传

马致远(约1250年—约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戏曲家、散曲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有“曲状元”之誉。其作豪放清丽,浅白流畅,著有杂剧《汉宫秋》等。

语文小课堂

传说有一个人,他每天天亮就出去耕作。一天,他误食了一种毒草,觉得苦涩,毒发后断肠,人们遂称之为“断肠人”。后来,因为恋爱中的男女经常因思念对方而感到心痛不已,痛似断肠,所以人们就将饱尝相思之苦的恋人称为“断肠人”。

村 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a,山衔落日浸寒漪b。牧童归去横牛背c,短笛无腔信口吹d。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五年级下册)

注释

a陂(bēi):池岸。b衔:嘴里含着。这里指夕阳西下,下到山腰,就像被山咬着。浸:淹没。漪(yī):水中的波纹。c横:横着坐。d腔:曲调。信口:随口。

解析

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水也满满的。太阳落到半山腰,就好像被山咬住了一样,倒影淹没在水波中。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往家走,手里的短笛随口吹出不成调的曲子。

这是一幅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前两句中,池塘、落日、倒影构成了乡村晚景图的画面,两个“满”字说明时间是夏天,青草茂盛,雨水丰沛,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衔”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勾勒出日落时分的美丽风光。后两句写人,“横”字和“信”字展现了牧童的随意和自在。美丽的风景和无忧无虑的孩子给人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让人心生向往。

作者小传

雷震,宋朝人,生平不详,有人说是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有人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进士。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三年级上册)

解析

风平浪静,月光和水色交融,湖面就像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平滑。远远观望洞庭湖翠绿的山水景物,明月之下,苍翠的君山就像是放在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这首诗用丹青一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月下洞庭的远景图,线条清晰而情致朦胧。开始两句直接写出了秋月之下的洞庭湖静景:第一句描述水月相映的和谐景观,渲染出一种缥缈、宁静的氛围;第二句采用巧妙的比喻,把无风时平静的湖面比喻成未曾打磨的铜镜,有着朦朦胧胧之感。后两句以更广阔的视角来展现月影下的洞庭湖,将君山比作“青螺”,生动形象,又给整首诗的意境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感觉。

全诗用词质朴,比喻新奇,视野开阔,让人读来心胸也随之变得开阔许多。

语文小课堂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或重湖。洞庭湖是古代文人墨客游览的胜地,屈原、李白、杜甫、孟浩然等都写过与洞庭湖有关的诗句,例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李白)、“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被贬谪的刘禹锡曾六次到洞庭湖,他写的《望洞庭》是最动人的洞庭诗之一。

客 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a,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b,蓬门今始为君开c。盘飧市远无兼味d,樽酒家贫只旧醅e。肯与邻翁相对饮f,隔篱呼取尽余杯g。

注释

a舍:居舍,住所。b缘客扫:因为有人来做客而清扫。缘,因为。c蓬门:用蓬草做的门,指穷人家。d盘飧(sūn):用盘子盛的食物。兼味:两种以上的味道。e醅(pēi):没有过滤的酒。f肯:乐意。g余杯:杯里剩下的酒。

解析

这首叙事诗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欣喜和兴奋的感情。

首联点明诗人居住的处所和所处的季节:我住在被春江水环绕的溪边,只有群鸥天天来做伴。一个“皆”字,暗示春江水的充沛;“但见”一句既表明了诗人的恬淡安逸,又暗示了其生活的寂寞和单调。

颔联的气氛一转,欢喜之情直接透了出来:一听说有客人要前来拜访,我马上兴高采烈地洒扫花径,打开蓬门。

颈联写客人到来,主人殷勤地招待,并向对方表达歉意:因为住的地方离市集太远,又没有多少积蓄,我只准备了一些平常的菜蔬,还有自己酿的浊酒。这一部分既是主人的自谦,又体现出他对待客人的一片诚挚之情。

尾联主人笑问客人:要不要请邻家的老翁一起来喝几杯?得到客人的同意后,主人隔着篱笆呼唤邻居前来喝一杯。这既展现了宾主之间气氛的融洽,也反映了邻里间的和睦。

闲话家常般的语言贯穿全诗,有客到访后诗人的欢喜之情溢于言表,诗中处处可见诗人待客的真诚与热情,也满含着富于情趣的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