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a。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b。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年级上册)
注释
a何:多么。田田:莲叶碧绿繁茂的样子。b“鱼戏”四句:鱼儿在四处玩耍,暗喻采莲人在劳动的时候互相嬉戏。
解析
这首乐府诗是一首优美的采莲曲,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环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生动地描绘出江南的风光和采莲人的欢乐。
前两句描写漂浮在水面上的茂密的莲叶,赞美江南真是个采莲的好地方。莲叶茂盛,说明收成会很好,从而烘托出采莲人的好心情。后五句“间”“东”“西”“南”“北”并列,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重复描写、反复咏唱,进一步展示出采莲时的欢乐情景和热闹场面。其中,“戏”字既是写鱼在水中欢乐的状态,也是以鱼比人,暗示采莲人驾驶小船在莲叶间轻盈穿行,互相追逐嬉戏,就像鱼儿一样。
全诗没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写采莲人,他们的欢乐之情却在字里行间溢出来了,让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语文小课堂
采莲是江南人最常见的故乡景象之一。在江南水乡,每当莲子成熟,人们就会成群结队到湖里采莲。劳动之余,人们会通过唱歌来休息、助兴,这些歌里最著名的就有《江南》。因此,古人在诗词文章中写到“江南”时,多包含了思乡之情。而“莲”字与“怜”“恋”谐音,有一语双关的效果。所以,古人写采莲,也多是表达相思爱恋之情。
暮江吟a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b,半江瑟瑟半江红c。可怜九月初三夜d,露似真珠月似弓e。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四年级上册)
注释
a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b残阳:即将完全落下的太阳。c瑟瑟: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d可怜:可爱。e真珠:珍珠。月似弓:九月初三的上弦月,形状像弯弓一样。
解析
一道残阳铺在黄昏的江面上,江水一半碧绿似玉,一半闪烁着红光。最可爱的是九月初三的初月夜,晶莹的露水好像珍珠,月牙儿好像一张弓。
这是诗人在去杭州任刺史的途中,黄昏时分在江边所写的一首杂律诗,语言朴实生动,极具画面感。
首句一个“铺”字,把夕阳接近地平线,余晖几乎贴着水面的景象形象地描绘出来,而且也暗示了天气没有风,所以水面是平静的。第二句是颇具层次感的视觉描写,一半是本来就呈现出绿色的江面,一半是被余晖照耀呈现红色的江面,奇特的光色变化造就了一幅日暮美景图。第三句中的“可怜”一词在这里是“可爱”的意思。末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露水比作珍珠,把月牙儿比作弯弓,生动形象。
此时夜幕已经降临,月亮升上了天空,在这个晴朗的夜晚,诗人看着天上的弯月、草叶上圆滚滚的露珠,只觉得美不胜收,心情也很愉悦。
作者小传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通俗易懂,相传他作诗要修改到普通老太太也能听懂为止。与元稹并称“元白”。
语文小课堂
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呈现的各种形状叫作月相。在农历的每月初一,当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的时候,月亮面对地球的一面是黑的,并且因为它与太阳同升同没,所以人们看不到。这时的月相叫“新月”或“朔”。新月过后,月亮渐渐移出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区域,人们开始看到月亮被阳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状就像弯弯的眉,所以这时的月相叫“蛾眉月”。九月初三的晚上,诗人看到的就是这种“蛾眉月”。
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a。向来枉费推移力b,此日中流自在行c。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五年级上册)
注释
a蒙冲:古代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羽毛一样轻盈。b向来:从来,以前。c中流:河中心。
解析
昨天晚上,江边涨起春潮,大船显得像羽毛一样轻盈。大船从前需要很大的力气去推动,今天却能在河中心自在地漂行。
在这首说理诗中,诗人用水上行船做比喻,阐释了读书要掌握规律和方法的道理,这样自然就能自在顺利地前进了。春水就是我们平时的积累,春水涨,说明功夫到家了,往日学习中的关隘一下子变得通畅。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让人不由得心领神会。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a。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
a危樯(qiánɡ):高耸的桅杆。独夜舟:独自在夜晚乘船。
解析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写“旅夜”看到的景色,后半部分“书怀”,寓情于景,表达诗人漂泊无依和孤独愤慨的心情。
首联从近景和细微处写起,时间上从白天写到夜晚,空间上从陆地写到水中。颔联炼字精准,空间得到扩展,画面流动起来。辽阔的平野、浩**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这样开阔雄浑的场景,才更能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凉。颈联交代了诗人孤独的原因:获得的一点名声仅仅是来自写文章,现在又老又病,只能退出官场了。这其实是反语,诗人离开官场的真实原因是官小位卑,不断被排挤。尾联用辽阔天地间一只渺小的沙鸥来自喻,生动地刻画出诗人漂泊零落、孤苦无依的形象。
作者小传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自称“少陵野老”。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展现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语文小课堂
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是因为杜诗的内容多是反映社会面貌、描写民间疾苦的,包含着很深的忧国忧民情怀;而且多是纪实诗,不夸大美,不隐去恶,可以作为考证,弥补史料的不足。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
[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四年级下册)
解析
黄师塔前的江水缓缓向东流,我沐浴着春光,懒懒地倚着东风。这一簇盛开的野桃花太美了,最可爱的是深红色的呢,还是浅红色的?
诗的第一句点明具体的地点,第二句写自己的倦态。春天天气转暖,人很容易感到懒倦,所以才倚风小憩。但倚风也是别有原因的:更好地看花。第三句的“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无所拘束,无所顾忌。最后一句“爱”字叠用,深红、浅红都让人喜爱,难以取舍。两句合在一起,更显得绚烂绮丽,锦绣繁华。
望天门山a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b,碧水东流至此回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三年级上册)
注释
a天门山: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b中断:指天门山从中间被隔开。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所以叫楚江。开:断开。c回:改变流向。
解析
长江像一把巨斧,将天门山从中间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也只能改变方向。两边的青山隔江对峙,不相上下,迎接着从天边漂来的一只小船。
这首写景诗围绕“望”字展开描述。前两句直写天门山的险峻和长江奔腾不息的磅礴气势;后两句写诗人乘舟通过天门山,天门山打开大门来迎接。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并赋予了静态的事物以动感,构思奇巧。其中,青山、碧水、红日、孤帆构成了一幅壮美雄浑的画卷,意境悠远,色彩艳丽。
整首诗场面壮丽,气势雄奇,字里行间可见诗人饱满的**和豪放的性情。
作者小传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为人爽朗狂放,喜好饮酒,广交朋友。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自然,韵律和谐多变。诗作绚烂多彩,极富浪漫主义气息。
语文小课堂
李白在长安结识了当时很有名的诗人贺知章。贺知章读了李白写的《蜀道难》,赞叹不已,认为这么优秀的诗凡人是写不出来的,李白必定是从天上被贬谪到凡间的神仙。“谪仙”一词虽然古已有之,但自此成为李白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