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岭南用药见闻(1 / 1)

我生于岭南,长于岭南,对岭南的气候有深入骨髓的体会。

这里就是湿多,很长一段时间,古人对于岭南的印象,都是烟瘴之地,不敢过来,甚至到了谈瘴色变的地步。

至于什么是瘴?在《岭南医学与文化》这本书里有非常详细的考据,不过最后的结论是,认为瘴的本质是湿之郁积。其病理特点:一是湿浊为本,积久生变;二是兼寒兼热,化热为多。

从我的体会看,也就是湿气不散,久则沤热,人待在郁积之处会有闷热感,气息之中也有霉味,最后感受湿热的情况是最常见的。

岭南的特点是天之阳胜(1)(亚热带),故天时多热;地之阴盛(沿海),故地理多湿。两相结合,就是湿热。

很多生长在这里的动植物,天然就具备对抗湿热的能力,这大概是进化出来的结果,不耐热不耐湿的品种,早活不下去了。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而我的感受是,一方草药治一方人。

连这边产的一些补药,都带有祛风湿的作用,更遑论那些本就出名的祛湿药了。

关于岭南草药(以下简称“南药”)的介绍,古有《岭南采药录》《生草药性备要》和《增补食物本草备考》等,今有《常用中草药手册》(2)《全国中草药汇编》《四会草药》《湛江地区常用中药草手册》《广东省惠阳地区中草药》和《陆丰中药草》等,而且还有不少经验方散落在当代各名家著作中。

我就我这么多年——从小到大,以及从医后,所见过或使用过的一些经验,做一下分享。有些药,虽然说是岭南草药,但其实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并不局限于岭南。

话又说回来,生于岭南的草药,可能祛湿的能力要强那么一点,毕竟药讲道地,否则何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说?我跟着爱人回娘家,在丹东见到了半人高的车前草,当时即惊为天“草”,草药在不同的产区,药力应该会有些细微的差别。

所以,当我讲南药时,都是我在广东应用的感受。

另外,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