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砍柴”,更要重视“磨刀”(1 / 1)

我这几年有个发现,那些取得成就的人,在我们这些普通人眼里,活得就像一个闲人。

怎么个闲法呢?生活节奏慢,说话节奏慢,思考周期慢,平日里什么也不做,看上去游手好闲,也不知道整天在做些什么。

他们的精力花在哪里呢?

都花在一件事上,那就是思考什么才是最正确的事。

这个思考过程很漫长,有时是三个月,有时是一年,乃至两年,但是只要想清楚了,就可以悠闲度日了。

还有一个现象:真正的投资,都不是让你每天睡不着觉的投资,而是让你最省心的投资。

如果一个投资,你每天都要操心,那么这项投资十有八九要泡汤。

所以,不管是在投资上,还是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就的人,都特别有耐心。

他们在大多数的时间里都安安静静地待在那里,而一旦找到那个最正确的事,绝不会犹豫,会立刻行动。

所以,如果我们想取得大的成就,就得静下心来问问自己,能不能像个“闲人”那样去思考和行动。

再举个例子,如果奋斗是一个砍柴的过程,取得成就的人和普通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取得成就的人花大部分的精力去磨刀,然后只需要花很少的精力去砍柴。他们要么不出手,一出手就砍倒一大片。

而普通人却把精力都用在了砍柴上,他们拿着一把钝刀,每天都只盯着眼前的木头,却从来不想去磨刀,那再怎么拼命砍柴,成果都是有限的。

人最愚蠢的行为,莫过于总是企图用行为上的勤快,来弥补大脑上的懒惰;总是企图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爱因斯坦说过这么一段话:“如果给我一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五十五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五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农耕社会,行动上的勤快确实可以补拙,行动上的大胆可远胜过一切;但当社会越来越成熟以后,大脑的勤快才能压倒一切,大脑的成熟才能决定一切。

行为上的勤快,是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在低收益环节中,而大脑的勤快则是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在高收益的环节中。

不同层次的人,实现目标的方式大不相同。

普通人做事,是把事做对,即做事的结果必须符合目标和预期。他们密切地关注每一个执行细节,时刻关注事情本身的进度,要的是效能。这是战术问题。

而厉害的人做事,是做对的事,是指必须时刻确定哪些才是对的事。而要做出对的决策,需要时刻把握核心问题。这是战略问题。

显然,如果想取得大成就,必须升级自己做事的维度。无论是什么事,都要先去“抓住对的事”,做好战略布局,这个往往依靠我们的判断力和决策力,我们经常说的选择比努力重要,其实就是指要时刻把“做对的事”放在第一位。

做事也有一个80/20法则,即现实中80%的问题(困难),是由20%的主要矛盾带来的,我们必须集中自己80%的精力,去应对这20%的主要矛盾。

我们应该把80%的精力用在做对的事上。事情要么不去做,如果做了就要做到极致。切忌面面俱到、大而全的做事方式。什么事都在干,往往什么都干不好。

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就那么一两件,大多数人的不成功,是因为他们自始至终没有找到自己做事的焦点,即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20%。

芒格说过一句话:“我们不需要新的思想,我们只需要正确的重复。”

什么是正确的重复?就是选对事,不断地用效果做叠加,不断地用时间做杠杆。

如果没有思考的配合,所有的努力都只能叫重复劳动,你永远都是在原地踏步。

很多团队倡导“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文化。这种文化就是在鼓励大家用行为上的勤快去弥补大脑的懒惰,于是很多人都成了不深度思考且勤奋刻苦的人,“我虽然能力不够强,但是我在用时间来弥补啊”。

这种文化一旦在公司里弥散开来,公司将会成为一个忙忙碌碌却又效率低下的机器,公司员工的幸福感也会很低下,因为员工既辛苦又赚不到钱。

我们始终都要记住这三句话:

一、真正的聪明人,都在偷偷地下“笨功夫”。

二、要重视“砍柴”,更要重视“磨刀”。

三、永远不要用行为上的勤奋,去掩盖认知上的懒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