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中型企业里人才众多,在管理者队伍中更是藏龙卧虎。但是在这些“龙虎”中许多人却如蛇似虎地藏着卧着,未能形成龙吟虎啸的气势,他们的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被发挥出来。
使“龙”藏而不腾、“虎”卧而不跃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客观的如体制、机制、上级有意无意地压制束缚等;主观的如自身的思想、方法、作风等。这里只从主观方面作分析。
凡事皆在人为,管理者尤其如此。据笔者观察,在许多情况下,如果一个很有潜力的中层领导管理者——主任、科长、处长、部长,及副主任、副科长、副处长、副部长等,本来可以大有作为却终于无所作为,或作为不大,与其过多地埋怨体制、机制和上层,不如更多地从自身去查找原因。正如费拉尔·凯普先生所说:“工作中是没有任何借口的,失败是没有任何借口的,人生也没有任何借口。”
1.“等靠思维定势”的盲点
从目前情形看,束缚管理者潜力发挥的主观因素,首推“等靠思维定势”。也许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中生存、生活的时间较长,许多管理者的思想深处,形成了凡事等待上级指示、命令的思维习惯。上级怎么说就怎么做,上级说就做,上级不说就不做;上级说得细致具体,自己就做得细致具体,上级说得概括笼统,自己就做得概括笼统。
总之,一切都等着上级作指示,靠上级拿主意,害怕承担创造性思考和工作可能带来的风险和责任。久而久之,就逐步失去了自主思考、自主判断、自主行动的能力,在把自己变成上级手中的一个机械工具的同时,自己的思维因此也变得片面、静止、孤立和死板、僵化起来。
这种等靠思维定势,与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基本上是相适应的,但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却极其不相符合。因为市场经济的复杂多变,要求思维方式的辩证性,要求观念与行动的以变应变,才能在竞争中胜出。
克服等靠思维定势,当然也要按照上级的指令办事,也要服从上级的指挥,但是这种服从不是机械式的服从,而是创造性的服从,是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紧密结合的服从。其实,也唯有这样的服从才是真正的服从,是两个积极性都得以调动和发挥的服从。
对具有等靠思维定势的中层领导管理者来说,改变思路最迫切的任务,就是把一切都等靠上级的思路,变成自主发展的思路。我们不少管理者本身的知识和素质的基础是不错的,但由于受等靠思维束缚而变得静态、迟滞,有点像在圈中关久了的虎和笼中养久了的鹰,似乎已失却了奔跃和飞翔的能力。
他们一旦走出自己思想深处的等靠思维定势,脱离这个无形的精神之圈或思想牢宠,其积蓄的潜力就会爆发出来,知识就会转化为力量,个人素质就会发出光芒,书写其精彩的人生。
2.盲目自信的盲点
管理者自我束缚的因素之二是盲目自信。这种中层领导管理者一般比较有才气、有见解、有能力,因而他们也易于自我估计偏高,甚至有些自视清高而恃才傲物,看不起上级、看不起同级,更看不起下级。
由于看不起上级,就不愿下功夫学习、研究、领会上级的指示和意图;看不起下级,就不愿意深入群众去作调查研究,吸取群众的智慧;看不起同级,就不愿意与同级部门领导者作真诚的交流和沟通。这样一来,他们就会脱离领导、脱离群众、脱离管理层,而变得孤芳自赏、孤掌难鸣。
具有这种状态的中层领导管理者,往往会因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而傲视群雄,更加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作用,往往也会因自己有些意见不被采纳、支持、赞同而觉得被孤立,进而愤世嫉俗、更加目空一切,从而逐步演变为一个不受欢迎的“孤家寡人”,最终被冷落一边,徒生怀才不遇的人生感叹。
对有恃才傲物倾向的管理者来说,最重要是走出盲目自信的思维盲点。自信固然是人生成功的前提,但盲目自信却会走向成功的反面。孔子云:“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其实二人行亦必有吾师。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人也是如此。
领导者之所以成为领导者,必有其所长;同级之所以与自己比肩而立,也必有其所能;群众也不能以等闲之辈视之,因为即便伟大如毛泽东者也深知:“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一个人,如果缺乏知人之明(领导、同级、下级),那么一定缺乏自知之明。既不知人又不自知的自信,必然是盲目的、有害的。
对于较有才气的中层领导者而言,如果不是把这种才气作为自恃自闭的本钱,而是把这种才气作为进一步向领导者、同事、群众学习的悟性基础,作为解剖自我、认识自我的智慧武器,那么,盲目的自信就能转化为开放和自觉的自信。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了这种开放而自觉的自信,你就会真正超越自我,进而超越领导者,获得领导者的广泛信任、支持;超越同事,获得同级的尊重和帮助;超越员工,获得员工的爱戴和拥护。由此获得才华成长和挥洒的更大空间,站在演绎人生豪迈的更大舞台之上。
3.本位主义陷阱
管理者自我束缚的主观因素之三,是“本位主义陷阱”。中层领导管理者要种好自己一亩三分地的“责任田”,无疑是对的,但如果把眼光、胸怀、责任局限于此,则有很大的片面性。
中层之中具有多重性——不上不下、可上可下、亦上亦下。要看到,中层之中是可以转化的,对下是全局,对上是局部;对上是下级,对下是上级。这个全局与局部、上级与下级,其间的辩证法是生动而丰富、复杂而多变的。
《孙子兵法》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役。”《鬼谷子·符言》亦云:“以天下之目视之,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之,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之,则无不知。”可见,真要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找对自己所在的地位和作用,必须要有全局观或大局观。有些管理者由于不关心全局,不参透上情,终年在责任田里忙碌却不能有好的收成。有些时候越努力,与上级、全局的要求却相距愈远,甚至相冲突,陷入忙忙碌碌的事务主义之中。
缺乏全局意识的中层领导者,易于陷入本位主义的泥潭,一切以本位利益、部门利益、地区利益为准则,并以这种局部的眼光和尺度去理解上级指示,去剪裁政策法规,结果不仅给全局工作造成混乱与麻烦,而且最终也损害了本部门、本单位的长远利益。彼得·杜拉克说过:“一个组织只能在其价值观内成长,一个企业的成长被所达到的价值观所限制。”
对于中层领导管理者及其所负责的组织、部门而言,其所能具备的全局价值观的深度和广度,是提升他们本人及其领导的组织,向上一级成长的强大拉力。在一次采访中,一位分公司的总经理向笔者介绍他这方面的体会,他说:“站在全局谋局部,是我本人和所在企业健康快速成长的强大引力。我自己的进步就是得益于,不是凡事只从本部门利益出发,而是把本部门的利益、发展,与全局和集团的利益、发展统一起来思考与处理。这使我受益匪浅。”
《圣经》说:“没有远见,人们就会灭亡。”管理学家说:“领导艺术就是远见。”对广大中层领导者或管理者而言,全局观或大局观本身也是一种远见,站在全局谋局部、站在整体谋部分,是一种重要的领导艺术。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里的“阔”与“高”就是懂全局、识大体。只有这样,中层领导者或管理者才不会被自己的本位利益所限制或扼杀,才不会被本位主义思维空间“封顶”,阻碍自己人生事业成长的道路。
4.“越位恐惧”的盲点
束缚管理者的主观因素之四是“越位恐惧”。有些中层领导者尤其是担任副职的中层领导者,对自身所负职责的边界不清楚,或虽然清楚,却不敢使自己的管理幅度达到边界线。究其原因,就在于“越位恐惧”。
他们信奉“宁可不到位,也绝不能越位”。于是我们便发现,在许许多多的企业或单位里,由于众多副职们担心越位而使工作不到位,继而形成因领导与管理的不到位而出现缺位。此时,正职或上级见出现缺位,便自觉不自觉地去补位,从而造成正职或上级的“错位”。
由于上级或正职补到了下级或副职的位置上去,上级代行下级职责,正职代行副职的职责,这造成整个组织的领导管理水平下降一格半格不说,还使上级与下级或正职与副职均不在其位而谋其政,使得领导错位失职,管理失范混乱,组织效率效益大为降低,从而削弱了整个组织的生存发展能力或竞争力。
克服“越位恐惧”,除了作为上级或正职领导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集权与分权、控制与放手的关系外,作为下级与副职者,首先需要增强工作的责任心。什么是工作?工作就是负责任。一个企业或单位之所以设置副职或下级领导,本身是工作责任的需要。如果因“越位恐惧”而使工作不到位、责任不到位,副职或下级领导职位的设置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越位恐惧”者的心里还有一层顾虑,是担心别人或上级说自己想争权夺利,想以工作不到边界之位而“留有余地”(余权余责)的方式,表明自己无二志或者无二心的“清白”和“不争”,其实,这是一种私心在作怪——不担心整个组织受损,而担心自己的个人名利受损。
事实上,真正争权于朝、争名于市的人,反而是没有这种“越位恐惧”心理的,因此,一切有责任心的中层领导者都应使工作尽职尽责,不要因忌讳别人的闲言碎语而使工作不到位。一般而言,工作职责到位并不会产生越位问题。相反,如果遇到上级或正职的疏忽而出现了工作的缺位,作为下级或副职还应及时而得体地采取措施,加以“补位”和补充,不使这种疏忽酿成大错,这才是下级或副职应有的正确态度,也是作为一个称职的中层领导者的应尽之责。
5.争位不争为的盲点
束缚管理者的主观因素之五,是争位而不争为。有些中层领导者或管理者对职务名利过分看重,反而对事业和作为看轻。对“保位之战”(保护管理者职位)和“升位之战”(上一级的职位)则颇为用心,并为此不惜互相倾轧、钩心斗角。
他们口头经常挂着什么什么“长”,对什么什么“总”津津乐道,但是工作却平平常常,甚至平平庸庸,即使通过各种手段达到了“保位”、“升位”的目的,又会安于此位而不思进取。他们的地位与作为极不相称,在他们的心里,做官重于做事,保地位高于有作为。如果一个企业或单位里,这样的管理者愈多,那么这个企业或单位的沉疴就愈重。
这种争位不争为的思维,是计划经济体制和当官本位的精神遗留。这种思维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能力本位是格格不入的,因而也是必须尽快摒弃的。本来,地位应该是作为的舞台,有了一定的地位是为了更好地做事,而有效有力的作为既可巩固地位又能提升地位,这样相辅相成,使人生和事业日益精彩,个人与组织共同进步。
在一个组织中,管理者的职位数量有限,上级的职位数量也有限,但组织的成长空间和个人作为的发展空间可以无限。当今世界,企业组织是无行政级别的,局、处、科级企业的观念已经过时。把企业做强做大,需要的是大有作为,而不是大有官位。
一个上万人的“局级”企业,如果收入、利润很少,甚至亏损破产,是毫无地位可言的;而一个仅数十人而收入利润达数亿元的企业,也许连“科级”也称不上,但其作为赢得的社会地位令人肃然起敬。
在职场求发展,应该不是为做官,而是为做事。因为一旦把做事与作为放在第一位,管理者的人生舞台和发展空间就会空前地广阔起来,真正把事业做强做大了,地位也就自然有了。要看到,在一个企业或单位里,管理者是可以而且应该大有作为的。
作为中层领导者或管理者,虽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都起着中坚力量的作用。这种中坚作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需要正确地发挥管理者们的主观能动性。
上述五种思维盲点,使管理者往往居中位而不坚,形成“中软”或“中阻”现象。犹如一个人患有严重的腰肌劳损或腰酸背疼的疾病而浑身乏力一样,一个企业或单位的竞争力、战斗力,必然会因“中软”或“中阻”而被严重削弱。
改变或医治这个疾患虽然需要多管齐下,但管理者主动地改变自我,通过改造自我的主观世界,从而改变或调整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通过认识改变自我,从而改变或调整人与我之间的关系,这无疑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要改变他人,先改变自己,要改造客体,先改变主体,这也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