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有人想让挫折靠近自己,可是谁都不能阻挡挫折的到来。随着时光的流逝、阅历的增多,人也会越来越坚强,终有一天会变成坚硬的壁垒,保护自己以及自己想要保护的人。走出低谷的林徽因不顾他人的同情毅然出现在众人眼前,虽然她仍然和以前一样温柔娴静,脸上挂着微笑,可是亲近的人都察觉到了她的变化。她比以前更加专注于加入社群,希望可以在人群之中忘记那段阴暗的生活。她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中华戏剧改进社”里。这是个专属华人的剧社。社员有林徽因、梁思成、冰心、梁实秋、顾一樵、瞿士英、张嘉铸、熊佛西、熊正瑾等十余人,大家都希望可以通过修改中国剧本,用英语演绎出来,把中国的戏剧发扬光大。由于林徽因曾经在泰戈尔的剧本中饰演过齐德拉公主,她的演出早已深入人心,她的加入毋庸置疑。
一段时间以后,“中华戏剧改进社”的第一部诗剧《琵琶记》终于呈现在大家面前,梁实秋饰蔡中郎,谢文秋饰赵五娘,冰心饰牛小姐,顾一樵饰牛丞相,这是一场堪称完美的节目,美轮美奂的布景吸引了很多留学生的眼球。
除了参加必要的社团,林徽因也开始注重结交朋友,她不断游走于社群之中,不想辜负梁启超对自己的厚爱,也不想屈服于这个世界。她不希望多年之后镜子里只留下一张苍老的面容,她想让自己每一天的生活都五光十色。
林徽因能走出阴霾,还多亏一个朋友的出现——伊丽莎白·苏特罗,林徽因非常喜欢她们家里的气氛,因此经常到苏特罗父母家中作客。苏特罗晚年时仍然清晰地记得林徽因,她是这样描述林徽因的:“她是一位高雅的、可爱的姑娘,像一件精美的瓷器……而且她具有一种优雅的幽默感。”
林徽因的生活虽然逐渐步入正轨,可梁启超的身体却是每况愈下。就在他为林长民的丧事四处奔波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一开始他还以为只是长时间的劳碌导致的,休息一段时间就能好转,哪知自己的身体情况却越来越糟,甚至痛到面色苍白,汗水浸透衣衫。
感觉到自己身体的变化,梁启超只得入院治疗。最开始住在德国医院,因为当时医生并未见过类似的病情,所以被误诊为右侧毛细血管破裂引起的身体疼痛,连续医治一段时间,情况并未好转,反而每况愈下,家人非常担心,立即转院将梁启超送至协和医院,正是由于这段时间的误诊,梁启超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经过一段时间的诊断,协和医院给出了一个让全家人骇然的消息:梁启超的右侧肾脏坏死,需要尽快切除。
随后,梁启超在医院的安排下开始准备手术,上手术台前夕,梁启超还叮嘱家人不要将自己手术的消息告诉梁思成和林徽因,以免他们担心而影响学业。可见父爱的深沉。梁启超虽然是中国近代思想界的伟人,但他更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家里人都以为动完手术,一切磨难终将过去,梁启超可以和以前一样健健康康的,可却没想到,由于手术台上护士画错了手术切口线,医生也没有仔细观察,将功能良好的肾脏切除。一代才子却由于手术台上的小小失误而提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即便如此,梁启超仍未向国外的子女们透露自己的身体状况,虽然自己已经被病痛折磨得苦不堪言,可是为了帮梁思成顺利完成学业,为了安慰丧父的林徽因,只要发现有关建筑的书籍,他都会第一时间收藏起来,给梁思成和林徽因寄过去。一次,梁启超无意间发现一本古书《营造法式》,他知道这本书的价值,顾不得自己的病情,披了件衣服,倚在病**,颤颤巍巍拿着笔,给梁思成在扉页上写下寄语:“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营造法式》是宋徽宗的工部侍郎李诫于公元1100年所著,它完整记录了当时宫殿建筑的各种建造图例和标准,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一部建筑标准手则。远在大洋彼岸的梁思成收到书后非常开心,他仿佛看到建筑的大门正在为自己打开,这本书陪伴了梁思成一生。
和林徽因擅长交际不同,梁思成深陷书籍之中无法自拔,他在宾利法尼亚大学的图书馆里一待就是一整天,终于在不断的努力下,他比其他学生早一年完成了学业,而且考取了哈佛大学研究生学院,短短半年时间里就获得了建筑学硕士。与此同时,林徽因也在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士学位的同时考取了耶鲁大学的戏剧学院,成为中国第一位国外学习舞美的学生。
林徽因和梁思成相互搀扶着度过了在美国求学的两年,经历了情人间该有的甜蜜和无数次争吵,共同走出丧亲的痛苦,最后决定互相依靠,互相取暖。似乎一切都在自然而然地发生着,就像时间在时钟的嘀嗒声中悄悄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