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硅谷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这个至今已有40余年历史的词汇,如紧箍咒一般套牢了一大批IT神人。以乔布斯苹果电脑为行文主线的《硅谷热》一书,从硅谷的发展历程到高技术文明的引航者跟进,再上升至硅谷模式深远地影响着世界的未来。
20世纪90年代初期,《硅谷热》影响了整个中国的青年一代,各大学校的学生,要么选择毕业即创业,要么选择出国留学深造,而出国深造的目的,也是为了终有一天回国创业。《硅谷热》里面讲述的那些创业故事、人物传记以及风险投资,深深吸引着中国70年代出生的中坚力量,周鸿祎就是《硅谷热》的忠实膜拜者。
《硅谷热》出自埃弗雷特·罗杰斯之手,这个新墨西哥传播学者一生致力于新闻与传播,著有《硅谷热》《创新的扩散》《传播学史》《传播研究史》《传播技巧》等,《硅谷热》并不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罗杰斯的名字往往也被认作为“传播与扩散”的代名词。
同时代的“硅谷类”作品还有很多,甚至都比《硅谷热》有名气得多。这本从完全意义上并非以“硅谷”为主要角色的书籍,恰恰用它的慢姿态大张旗鼓地迈进了中国大学校园,也走进了正值大二的周鸿祎的世界。
硅谷,是以计算机等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名词,其中“硅”是以硅芯片的设计和制造为大众认知,硅谷并不是一个国家的某个地区,它处于美国加州北部旧金山湾以南区域,是美国电子工业摇篮,也是世界电子工业“集训营”。
集训营中的电子计算机公司近万家,而以此为蓝本的全世界各国各地各区域的同类公司,可就很难再用数字来计算衡量了。其中,苹果、英特尔、惠普、思科、朗讯、英伟达等国际性大公司,成为硅谷最具代表性的公司。现在的硅谷,已然不再是一段长约25英里的谷地这么简单了,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业的王国。
硅谷吸引着全世界各国的人才和精英,在中国最高学府——清华、科大、北理大等高校工科类毕业生中,至少一半人飞到了硅谷,尽管有的人去得早,有的人去得晚,但都不影响人才源源不断涌入硅谷的事实。
硅谷如此迷人,作为《硅谷热》的忠实读者,为何周鸿祎偏偏不向往?
这就是周鸿祎个性使然——爸妈大力支持他出国深造,初恋女友志在出国,身边的同学、朋友也把出国当做奋力一搏的目标,只有周鸿祎坚持要把“牢底”坐穿。
如果说仅仅因为英文不好,无法完成托福考试,这样的说辞似乎有点过于牵强。这么聪明的脑瓜,应该不会仅适用于计算机吧?曾经不也差一点成为物理学家吗?所以说,周同学是根本就没打算过出国。
他痴迷地捧着《硅谷热》不放,主要是被里面真实可靠又充满传奇挑战的创业故事深深吸引。对周鸿祎而言,创业不一定非要去美国。出国,对中国人而言,毕竟还是一个阶段性的选择,这个阶段性的选择根本就不在周鸿祎的概念里。在放弃成为物理学工作研究专家这个理想之后,他只剩下一个愿望,那就是创办一家电脑公司,一个属于中国人的高科技公司。
现在的周鸿祎,已不再是那个根据别人的作品来重新模拟编程的阶段了,西安交大计算机系不说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名流院校,但也差不多,作为保送生,周鸿祎从一进校门开始就成为学校公认的顶尖学生。在大学的计算机学习过程中,周鸿祎小脑筋里的所有疑问都得到了解答,那些极个别没眼光的老师,居然认为他很难成气候。多年之后,事实验证了那些老师错了。
在西安交大,有一个“腾飞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成为本次赛事冠军得主的学生,可带着自己的作品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选拔。对周鸿祎而言,这可能是众多赛事中最具有挑战性的一场比赛了,若能摘得西安交大的桂冠,就可同全国科技人才进行产品比拼,这是他在深读过《硅谷热》之后最大的一个短期目标,即通过创作产品来实现人生价值。
1993年,这个被研究生导师认为有点怪的研二学生,拿着自己创作的杀毒软件参加了学校的“腾飞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并荣获第一名的好成绩,顺理成章地参加了当年由上海交大承办的第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最终荣获全国二等奖。
“挑战杯”,是全国性质的大学生科技学术竞赛,包括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两部分内容,每两年一届交叉进行。其中,周鸿祎参加的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又称“大挑”。
比赛创办于1986年,1989年由清华大学承办过第一届赛事,周鸿祎的母校西安交大也于2001年承办过第七届大赛。“挑战杯”真正的意义,是全面展示出中国素质教育的优秀成果,培养出崇尚科学、迎接挑战的高精尖科技人才。
从《硅谷热》到“挑战杯”,周鸿祎找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和大千世界留给自己的一席之地。人人都经历过青春年少,也都拥有过美好且童真的理想,但真正能将自己的理想始终如一坚守下来的却是凤毛麟角。
周鸿祎是个奇胎,很难想象这么一个凡事喜欢出风头的,甚至有些不着调的好斗之人,居然可将自己学生时代的理想一直践行至今。此刻,我们真得竖起大拇指赞一个:老周,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