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梅花九首(其一)(1 / 1)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高 启

梅花九首(其一)

高 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梅花,凌寒傲然盛开,独占百花之先,幽幽暗香氤氲着清雅无比的香气。古往今来,洁白如雪的梅花代表着孤标傲世的高洁品质和不畏严寒、坚强向上的执着精神。梅花一直是文人墨客的最爱,梅花亦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

咏梅的名篇,宛若梅花绽放,占尽天下之春。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苏东坡写给朝云的《西江月·梅花》有句曰: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这些咏梅的诗词大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篇。咏物词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诗词本意只是刻画歌咏的对象,二是借歌咏的对象,运用比拟、象征的手法,来抒发和寄托另外的感情。

而这一首明代诗人的咏梅诗以其清丽隽永,在众多诗人描绘的梅花中,独树一帜,更为飘逸超群。他笔下的梅花颇有仙风道骨,卓尔不群之美。

关于高启的了解也仅是因为喜欢这一句诗而去追寻他的人生故事。高启(1336~1373年),字季迪,号槎杆,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明初十才子之一,他和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常与张羽、徐贲、宋克在一起切磋诗文,号称“北郭十友”。他出生在富贵之家却父母双亡,但他少年机警,过目不忘,精通历史,尤好诗歌。他的诗歌成就推动了明代诗歌的发展,被后人尊为“明初诗人之冠”,清代诗人赵翼推崇他为“明代开国诗人第一”。

元末,天下被瓜分,各地称王者此起彼伏,天下大乱,高启便被乱世枭雄张士诚等邀为座上宾,为府上幕僚。当时,高启年仅16岁。但高启性格孤高耿介,思想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他不喜欢官场的尔虞我诈,看淡功名。

明洪武元年(1368年),高启入明,授翰林院编修,他的绝世才华得到朱元璋的赏识。1370年,朱元璋准备委任高启为户部右侍郎,但高启在宫廷这二三年,深知伴君如伴虎,加上高启也有中国知识分子身上普遍的清高和孤傲,他执意不受,一口拒绝,落了个和李白一样的下场,赐金放还。其实,高启此番所作,可能是伤到了朱元璋的自尊,我堂堂大天朝的皇帝让你做个官儿,是看得起你,你却推辞不就,这分明就是不把我这堂堂九五之尊的帝王放到眼里。

自此,高启便埋下了厄运的根源。生性多疑的朱元璋怀疑高启讽刺自己,缘于高启做了一首诗名曰《题宫女图》:

其实这是一首再寻常不过的小诗,描述了元顺帝时一个宫女侍宴浅醉而归的宫廷生活片段,并没有讽刺明朝当下时政或是影射时政,可是诗的最后两句,“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这两句诗的意思很浅显易懂,意思是说,皇宫里的小狗叫个不停,不知道是谁半夜闯进了禁宫里。可是偏偏就触到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经,他对号入座,认为高启是借古讽今在挖苦自己,从此便记恨在心。

文人舞文弄墨,不可以不小心,明朝皇帝大兴文字狱,来打击异己,巩固政权。特别是在朱元璋和朱棣两朝,因文字获罪,冤案迭起,残酷到超越常情。

御史张尚礼作诗:“梦中正得君王宠,却被黄鹂叫一声!”被捕入狱赐死。山东兖州知府卢熊把“兖”错写成“衮”,被朱元璋视为大不敬。中书詹希原给太学写匾额,“门”字少最后一勾,被视为阻碍纳贤统统斩立决。“明初四杰”的第三杰杨基被罚服劳役,死于工所;张羽被沉江尸骨无存;徐贲因“犒师不周”下狱被迫害致死。

其实,文字狱大多都是捕风捉影,纯粹没事找茬儿,抠字眼儿,比如写“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清代读书人便因此句招致杀身之祸。

高启便因文字获罪,不过这才是个开端。高启被放还后,与岳父一家隐居于吴淞江畔的青丘,自号青丘子。他每日不过教书度日,再也与朝廷没有瓜葛。可是当年他无视朱元璋的皇恩浩**拒不做官,却让朱元璋一直记在心里。

洪武六年(1373年),当年张士诚的政权所在地就在苏州,张士诚被灭后苏州便成为大明朝的名城,当时的苏州知府叫魏观。魏观这个人爱排场,在任上便想盖一座办公大楼,于是便请人看风水,选吉日,大楼要上梁了,魏观便请来高启为他新建的办公大楼写篇上梁文。

高启洋洋洒洒写了一篇《郡治上梁文》。其实这亦是一篇很普通的文字,却被朱元璋抓住了把柄,原因是这座建筑盖错了地方,被当时的御史张度诬陷为“兴灭王之基,开败国之河。”魏观这办公大楼盖在了当年张士诚的旧址上。且高启的文章中有“龙盘虎踞”的字眼儿,旧恨新罪,让朱元璋一下就火了。魏观被腰斩,高启亦被腰斩。

且行刑时,朱元璋不远万里亲自去苏州监斩,并要求刽子手把这个柔弱的文人一斩八段,当时高启并没立刻死去,他硬撑着流血的半截身子蘸着自己的鲜血,一连写下三个鲜红又刺眼的“惨”字。罹难那年,高启39岁。

高启作官仅三年,其余时间都隐于乡间。他的诗歌多以描写农民劳动生活为题材,写实者居多。《牧牛词》《捕鱼词》《养蚕词》《伐木词》《打麦词》《采茶词》等。还有的诗歌写《练圻老人农隐》《过奉口战场》《闻长枪兵至出越城夜投龛山》《大水》等描写天灾战乱下百姓苦难的。

另外还有个人述志感怀、游山玩景、酬答友人的诗作。偶尔也和明朝统治者打擦边球,微露讽刺。他《明妃词》云:“妾语还凭归使传,妾身没虏不须怜。愿君莫杀毛延寿,留画商岩梦里贤。”他的《题笔峰》诗:“云来浓似墨,雁去还成字。千载只书空,山灵怨何事?”

高启是个诗歌天才。他擅长七言歌行。他的诗题材不一样,风格多变,是个超级模仿秀,但也并非单纯的模仿,他“兼师众长,随事模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赞誉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

但他盛年罹难,还未自成一家。他的诗歌数量较多,现存2000余首,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关于高启这句“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有一则小故事说,1961年毛泽东写下《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当时他恰好读到“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一句,不知道此诗的作者和出处,让秘书和身边的人帮忙查找,当时没有网络,乃至查到这首诗的作者还费了一番功夫。毛泽东特别喜欢这句颇有仙风的诗句并在自己的咏梅词边,手书加注道: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正是高启这首咏梅诗给了毛泽东灵感和启迪,大雪飘飞里,高启的梅傲然于枝头,向天地展露着它的洁白无暇,它孤傲高洁,澹泊自爱,它比陆游那枝驿外断桥边绽开的野梅花,多了些孤高,少了些孤芳自赏和自怨自艾。

彼时中国自处于自然灾害时间,毛泽东便欣赏和喜欢高启的梅花的“梅之精神”。一如高启本人,不畏权贵,不为五斗米折腰,甚至对皇帝恩赐的高官厚禄都能无视。我想毛泽东一定是深受高启咏梅诗蕴含的思想的影响,才创作出这一首别俱一格的《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它象征的是一种精气神,一种不畏三九严寒,不惧千里冰霜却卓然开放的不屈精神。

这种精神恰巧就合上的高启咏梅诗里的“梅之精神”。这种精神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世,成为激励人们昂扬斗志和奔发向上的正能量。一代伟人笔下的梅花和高启笔下的梅,各有千秋,毛泽东的咏梅诗,一扫旧文人咏梅诗的颓唐、哀怨之气,梅花朵朵绽放着声声不息的奋进的力量。而高启的诗在封建文人的咏梅诗中却独领**。

正如高启的梅花诗。首句“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他的梅本该种植在仙境瑶台,因为他的梅花瑰丽的摇曳风姿,堪与瑶台上的琼花媲美,可是它却不知道被哪位仙人植于山林。而梅花之高洁,世俗尘埃本不是它赖以生存的地方,它这宛若山间高士,惟有隐于有终年积雪的深山。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是此诗的诗魂,即便不太精于诗词的人见到这一妙句,也能体味它的妙处,也能触摸和感悟到梅花这样的山中高士出尘般的高洁。一个“卧”字一个“来”字,动静结合,文辞脱口而去,毫无矫揉造作的感觉。越发突出了诗句高格的境界。此处诗人连用两个典故。

诗里的“雪满山中高士卧”讲的是东汉名士袁安拥雪独卧的典故。袁安还没入仕做官的时候,客居河南洛阳,那年冬天洛阳大雪,洛阳令冒雪巡查民情,便前去拜访袁安。只见袁安的院里积雪没膝,人都进不去,叫随从临时清除积雪,扫出一条路来。进屋看到袁安正蜷缩在**瑟瑟发抖。洛阳令问袁安为什么不出去求助于邻居或亲戚。袁安答:大雪天大家都没有好日子过,何故去打扰别人呢?洛阳令佩服袁安的贤德,举他为孝廉。袁安的行为,也有人认为是死板,死要面子活受罪。宁可困死于家中,也不出门去乞讨或叨扰别人。虽然清贫却有操守,值得后人推崇。面对大灾大难,把生的机会留给别人,这倒不失为一种高尚之为。

后一个典故讲的是隋朝赵师雄梅下开樽的典故。隋朝开皇年间,赵师雄遭贬过罗浮山。宿于一家酒店时,梦见一位淡妆素服的美女,他便去邀美女对饮,然后又有一绿衣小童进来,三个人一起谈笑歌舞,赵师雄心情大悦,复又饮酒大醉。醒来时,月亮已隐去,美人已无踪,枝头小鸟鸣叫。赵师雄却躺在一株梅花树下。原来这梦中的美人便是梅树之精,小鸟便是那绿衣小童。赵师雄倍感遗憾和惆怅。

其实我一直害怕品读运用典故较多的词,不知道经过我的转换,这典故中的故事,能否准确地演绎开来,给读者以最初本真的感觉。

这首诗,你即使不知道典故,也能一气呵成顺畅而读,这便是高启用典之神奇。王国维主张“不隔”,强调用典在精不在多。用典之时,将典故自然运用到自己的诗词当中,不仅没有“隔”之感,还会为诗词的意境增色。使文字和典故融为一体。高启此处的两句诗接连用典,便有巧夺天工之妙,却无“隔”之感。

彼一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台”。山间的青青翠竹也愿意与高士作伴,把自己的一抹翠绿和清寒奉献给寒梅。梅影借清寒,更显得仪态万方。山间的青苔也懂得怜惜梅影,当梅花凋谢,零落成泥辗作尘,青苔愿意用自己的身体来掩盖梅花。

诗的最末一句“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诗人化用“何逊咏早梅”的典故,引入自己诗的意境,何逊走了,再也没有人赏识怜惜自己,只任东风吹过,寂寞地在山间开放。此一句却有了淡淡的“黄金万两容易得,知音一个也难求”的慨叹和惆怅。

梅的高洁与自傲何尝又不是高启自身的写照呢。高启拥有梅的高洁品质和傲然不群,亦有梅的不畏严寒、不畏权贵、不畏世俗的高风亮节。

其实,入仕最初的高启也曾为大明皇帝歌功颂德,彼时的他还年轻,怀揣着梦想,想为自己的国家做一番事业。记得他登上雨花台,挥笔而下写下了著名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这一首气势磅礴、豪情凛然的怀古诗。它的大气它的雄豪奔放堪与李白的诗歌相媲美。诗人缅古思今,也为朱元璋统一天下的丰功伟业歌颂和赞扬。即使是这样,他终也没有逃掉被朱元璋腰斩的厄运。

39岁的他惨遭酷刑而亡,而他不屈的精神却像一剪寒梅盛开在大明的寒冬,化作山中高士晶莹雪。

彼时,高启的一剪寒梅在最冷枝头绽放,任凭北风萧萧,雪花飘飘,依然傲立雪中,争相开放。这首诗,品读到最后,高启的悲剧人生让人唏嘘慨叹,但是他的咏梅诗里的“梅之精神”却激烈着后世的我们为了理想执着向上。